【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课 社戏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课 社戏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单元导学
1.语言运用: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思维发展:品味文章的内容和深意,在掌握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和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审美鉴赏: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课内外阅读结合对比,丰富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4.文化传承:增强学生对传统习俗的热爱,进而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1.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素材。
2.引导课外阅读相关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品读法、合作交流法。
本单元的课文包括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四篇课文,都具有“民俗文化”元素,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从不同角度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民间文化。
《社戏》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月夜行船、船上看戏、深夜归航等情节的叙述,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事件叙述波澜起伏,人物形象细腻鲜活。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现代诗,诗作意象明亮、瑰丽且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诗歌通过“我”重返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歌颂了培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表达了对“母亲”延安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安塞腰鼓》主要叙写了安塞腰鼓宏大的场面和给人带来的感受,通过写陕北高原、高原腰鼓和打腰鼓的人,展示了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其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尤其值得学习。
《灯笼》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社戏》3课时
《回延安》2课时
《安塞腰鼓》2课时
《灯笼》1课时
1 社 戏
1.语言运用:正确理解并积累“归省、潺潺、皎洁、踊跃”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思维发展:理清文章脉络,多角度概括小说情节并掌握概括方法,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审美鉴赏:能联系语境品味精彩细腻的描写中所表达的特殊情感。
4.文化传承:感知旧时江南水乡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2.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1.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领悟鲁迅作品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品读法、归纳法、合作交流法。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串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在成人后,回忆这段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有一种永生难忘的体验。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社戏》,去点燃我们追忆童年的情感之火吧!(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钳(qián) 撮(cuō) 偏僻(pì)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 dao) 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o) 凫水(fú) 潺潺(chán)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嘱咐(zhǔ) 踊跃(yǒng) 屹立(yì)
好歹(dǎi) 欺侮(wǔ) 宽慰(wèi)
(2)词义
【归省】回家探望父母。
【行辈】辈分。
【礼数】礼节。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自失】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怠慢】①冷淡。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
【朦胧】①月光不明。②不清楚;模糊。
【疏疏朗朗】稀疏而清晰。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
【絮叨】来回地说。
【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话题一:聚焦“时间”点概括情节
师:小说是讲故事的,故事总是有时间的,如果以标题“社戏”作为关键词,按时间顺序来概括,应该怎样概括呢?
学生通读全文,概括情节。
点拨:看社戏前——看社戏中——看社戏后。
话题二:聚焦“转折”点概括情节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本文几乎每一段都有“转折”的意思,怪不得专家们评论鲁迅先生是写“转折”的高手,下面我们再以这样的方式来概括小说情节。
概括要求:聚焦“转折”点,扣住叙述视角“我”来概括全文情节,所概括的内容里必须有“转折”的意味。
点拨:
第1段:平桥虽小是乐土。
第2段:玩友吵闹不犯上。
第3段:钓虾放牛尬事多。
第4~6段:不准随友心焦躁。
第7段:无船出行双喜解。
第8~13段:急盼看戏觉船慢。
第14~21段:乘兴而去扫兴归。
第22~23段:月夜返航意未散。
第24~30段:停船偷豆趣横生。
第31~40段:戏豆普通乐无穷。
话题三:聚焦“因果”点概括情节
师:看到了吧,鲁迅先生不仅最会描述情节,而且能将事与事之间的因果逻辑环环相扣,现在大家再挑战一次,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八件事,力求每件事之间具备因果关系。
点拨:
师在与学生对话互动的基础上小结:
1.小说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从第三次概括时两两对照的八件事的因果关系中可以看出,既对立统一,又巧妙融合。
2.本文情节一波三折,冲突解决的过程由“因为——但是——所以”三部分组成。
3.本文情节都有转折延伸,层层深入,为人物形象塑造、结尾主题揭示作了铺垫。
4.情节有线性情节、倒叙情节、突转情节,本文属突转情节。
四、归纳小结
结束语:详略有致、波澜起伏,是本文叙事的艺术。作者围绕看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有详有略、跌宕起伏地处理了大量似乎与中心思想联系并不紧密的材料。那么,作者想要借这些“枝节”表现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进行深入解读。
第2课时
师:同学们,本文情节间虽然有转折,但人物心理却是最默契融合的。请大家聚焦第6段、第10~12段,认真品读“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
(学生精读,批注思考。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师与学生交流。)
1.预设活动一:
屏显:
第6段: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10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第11段: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第12段: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点拨:加波浪线的词语都属于心理描写中表估计的词语,突出强调此时此刻“我”整个身心已然与渴盼中的戏融为一体,人在平桥心在戏,耳中极易出现幻听,要么似锣鼓之响,要么似悦耳歌吹,要么似横笛婉转。
从画横线的词语中品出了“我”因争取到“大”到无限的心灵自由,所以眼中所见皆为幻觉,见火遐想戏台,听声使心沉静,进而因戏忘我地自失起来,甚而至于完全弥散陶醉在豆麦蕴藻之香的轻盈夜气里,物我交融,心神合一。
2.预设活动二:
屏显:
第10段: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点拨:
“跳”“拔”“磕”“架”等动词,写出时间短、速度快,描摹精准,一气呵成,短句相接,节奏明快。节奏明快则显人船合一,驾船技术高超;伙伴们驾的是船,实则驾的是迫切的心情,驾的是为助友实现看戏心愿,舍得花时间再次连夜前往的深笃的友情。这样人船互融,实是人性中淳朴友情的互融。
3.预设活动三:
屏显:
第10段: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第11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第12段: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点拨:
(1)豆麦的三次描叙为后文归航偷豆作了巧妙的铺垫。“铁的兽脊”的喻体选择让读者联想到“我”因看戏心切,恨不得骑一匹黑马直驰入戏台的心情。再加一个凸显速度之快的“扑面”和“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的议论句更强调了“我”急盼看戏的心理。
(2)从“夹着”“夹杂”和“朦胧”三个动词,可悟到作者写景绝技,说笑声、嚷声与水声相融,豆麦、水草香与水气相融,月色与水气相融,视、听、嗅觉感官相融,景融则情融,将沉静的愉悦情融于江南水乡特有的轻灵而清新湿润的空气之中,动静相衬,人景互融,正衬物我交融的心情之快。
第3课时
一、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你有穿越的本领,一定迫不及待想和迅哥儿的朋友共度那一夜美好时光吧,而且一定特别想和迅哥儿所说的那位最聪明的小双喜相识了吧,让我们共同看一下小双喜的聪明体现在哪些方面。
活动一:品一品
学生活动:
1.画出有关双喜的句子,思考小小少年有哪些可赞的领导力。
2.交流展示。
3.师出示自己的思考与学生共同交流。
屏显:
1.“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颠覆力)
2.“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判断力)
3.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分享力)
4.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移情力)
5.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童真力)
6.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决断力)
7.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尊重力)
8.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观察力)
9.“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担当力)
10.“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思辨力)
活动二:写一写
师:那么,现在,假定你就是迅哥儿,月夜归航,激动难眠,尤其佩服最聪明的小双喜,于是情不自禁记下了当天看戏吃豆的日记,你会怎么写?(学生精读赵庄看戏、归航偷豆、深夜返回情节,思考写作,200字左右)
点拨:此夜,群友欢腾,刻骨铭心!晚饭时看戏的宏愿眼看成泡影,双喜灵光溅迸,最惊艳的包票立马写成,而且安全系数无可辩驳。要知道他们日里已然尽兴,今夜依然愿用高超的本领为我启一段快乐的航程。看戏间,我抱憾铁头老生不翻筋斗,厌倦小旦咿呀、小生太老,最怕老旦坐唱。双喜要么暖心安慰,要么陪我忍耐煎熬,看众友呵欠连天,骂戏无趣,果断组织返航。归途中,伙伴们突发奇想上演一场戏外之戏——偷豆,憨厚无私的阿发只管选豆大不管是不是自家的,心细如发的双喜总能想到豆外的麻烦与对策,有担当、懂尊重、善观察,又不乏儿童的耍赖、推脱与机灵。此夜,嗨翻天际,惊心动魄!此夜,安全包票,惊艳收场!
师:那么,问题来了,同学们,本课的题目是《社戏》,可是文中的“我”更看重的是戏外之戏的过程,而且在整个看戏吃豆的过程中,明明豆很普通,戏更无聊,为什么“我”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请大家联系《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说一说你的见解。学生思考,以“我读出了________”作答。
点拨:我读出了对比与对称是形成本文的最独特的结构形式(乡村与京城、孩子与大人、喜悦与焦虑)。我读出了一直记得的好豆味好戏味就是最暖最浓的人情味的延伸。我读出了戒掉紧张焦虑压抑的最佳方式就是用最好的情怀去抚慰生命。我读出了重视戏豆的过程是最有意义的,应远胜于戏豆本身。我读出了自由率性的儿童世界是一个人终其一生最向往的世界。我读出了一个人的美德就是最渊博的知识。我读出了自然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特质。我读出了诚挚纯洁的心地是一个人最具领导力的前提。
结语:同学们,这是一张多么具有诗情画意的童真名片呀,豆麦散发着愉悦,月色朦胧着快乐,渔火里售着期盼,浪花里蹿着急切,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拥有像迅哥儿这样的平桥记忆,都能作为最青春的生命坐标去创造去怀想。
二、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一场似看非看的社戏写完了,它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2.拓展延伸
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文化习俗。
点拨:谁家有喜事了:爷爷去表演皮影戏,叔叔阿姨吹唢呐,奶奶剪花纸贴在窗子上,小伙子们舞狮子、走高跷等等以示庆贺。
3.布置作业
(1)仿写月夜行船一段(第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感官角度,描写一段景色。(100字左右)
(2)完成课后作业。
社戏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学生向自主学习又靠近了一步。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静下心来读书。我并没有刻意带着他们走进文本,也没有带他们仔细分析句子,发现某种情感,而是真正地放手,引导学生在自我的阅读状态中遵循阅读规律,寻找有价值的发现。课前的阅读心理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渴望这样的尝试。因而,学生在课堂中简直就像《社戏》中那群没有大人羁绊、享受着看戏乐趣的孩子,享受着在自己的天地中自在表现的快乐;教师就像站在桥头的母亲默默地关注、望眼欲穿地等待,不是权威式地驾驭,而是尊重和真诚地指引;课堂也像这些童真的记忆,更加充满温情的关怀。学生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中,放开的是思维,收拢的是阅读的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