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导学任务单(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导学任务单(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登 高》
杜甫
一、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其主要作品有“三吏”“三别”等。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著有《杜工部集》。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一生坎坷,备受苦难煎熬,民间疾苦凝聚笔尖心头。他的诗如同一部真实的历史画卷,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真挚感人,广为人知。
杜甫忧国忧民,诗艺精湛,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代表作:《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杜工部集》传世。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地方军阀四起,冲突不断。随着严武病逝,杜甫失去其所依靠的幕府,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夔门。在夔门三年里,生活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二、作品感知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整体感知】
1.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答:
2.《登高》中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是哪个字 哪几句写景 哪几句抒情
答:
【字斟句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首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意象?
答:
2.重点意象赏析: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
答:
3.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诗人为何而悲?
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答:
2.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
三、课堂小结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尽显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登 高》(教师版)
杜甫
一、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其主要作品有“三吏”“三别”等。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著有《杜工部集》。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一生坎坷,备受苦难煎熬,民间疾苦凝聚笔尖心头。他的诗如同一部真实的历史画卷,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真挚感人,广为人知。
杜甫忧国忧民,诗艺精湛,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代表作:《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杜工部集》传世。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地方军阀四起,冲突不断。随着严武病逝,杜甫失去其所依靠的幕府,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夔门。在夔门三年里,生活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二、作品感知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文韵译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整体感知】
1.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答:凄楚、悲伤、痛苦、孤独、沉郁、顿挫
2.《登高》中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是哪个字 哪几句写景 哪几句抒情
答: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
【字斟句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首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意象?
答:六种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
2.重点意象赏析: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
答:风急:秋气逼人,天气寒冷,内心凄凉
天高:天地高远广阔,更显人渺小孤单。
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渚清沙白:冷色调 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鸟飞回:在空中盘旋,急风猛烈,无处停息,诗人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相似(孤独无依)
3.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答: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夔州三峡秋季的景物,渲染了雄浑高远,肃杀凄凉氛围(境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答:落木——由树及人。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在动荡的社会中,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
长江——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人之渺小!时间流逝,“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无边、不尽——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时间的永恒,更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诗人为何而悲?
答:离家万里,漂泊他乡;晚年多病,孤苦无依。诗人的个人遭遇,折射出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答:艰难:国事艰难,人生潦倒。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苦恨:恨国家动荡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
2.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三、课堂小结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尽显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