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3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6.3 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课标要求】
1.理解什么是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和假言推理;
2.能够准确运用和区分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和假言推理。
3.了解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的方法。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正确理解三种推理的含义和规则。培养学生学习复合判断演绎推理的方法和兴趣,提高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明确运用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和假言推理的意义,在实际生活中自觉遵循推理规则,正确地运用三种推理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联言推理的现实意义和推理依据,选言推理的现实意义、推理依据及种类。
难点: 正确理解联言推理的有效推理结构,合成式的依据和具体形式,分解式的依据和具体形式,相容选言推理的有效式和无效式。
【知识梳理】
一、 联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义:依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2.目的:实现认识由肯定总体到突出重点的转化。
3.逻辑性质:
(1)所有的联言支都是真的,联言判断就是真的;前提分别断定各个联言支是真的,结论就能断定由这些联言支所构成的联言判断是真的。
(2)一个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联言支就都是真的,其前提断定联言判断是真的,结论就能断定其联言支是真的。
二、选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义:依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2.目的:运用选言推理在事物诸多可能情况中作出某种选择。
3.划分: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
4.推理结构:
(1)相容的选言推理:
①否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②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不能必然地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2)不相容的选言推理:
①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②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三、假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义:依据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2.划分: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3.推理结构:
(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①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
②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①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
②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
(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①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
②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
③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
④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
达标检测
1.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自媒体已成为教育和娱乐的一种新载体。自媒体不仅丰富了教育资源,也推动了娱乐的大众化。由此可知,自媒体是教育的工具,自媒体也是娱乐的工具,所以,娱乐工具都是教育的工具。在上述三段论推理中( )
①小前提主项和谓项都是周延的
②三段论的结论是特称肯定判断
③自媒体是教育的工具是大前提
④犯了小项不当扩大的逻辑错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组织、策划、实施、参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或者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帮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由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 )
①张某没有组织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所以,张某不被追究刑事责任
②张某参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并构成犯罪,所以,张某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③张某组织电信网络诈骗但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所以,张某没有构成犯罪
④张某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所以,张某组织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并构成犯罪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反映一类事物的概念是普遍概念,普遍概念是反映一类事物的概念;所以,普遍概念是普遍概念。”以上三段论推理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它违背了以下推理规则( )
A.一个三段论必须有三个不同的项
B.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
C.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D.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
4.“某大学甲、乙、丙三位同学至少有一人是党员”,已知“甲不是党员”,则必然推理出的结论有
①只要乙是党员,丙就不是党员
②如果乙不是党员,丙就是党员
③或者乙是党员,或者丙是党员
④要么乙是党员,要么丙是党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甲、乙、丙、丁、戊五位公民的民族情况消足以下条件:如果乙是满族,那么甲不是壮族;或者戊是汉族,或者乙是满族;如果甲不是壮族,那么丁不是回族;或者丁是回族,或者丙不是朝鲜族。要得出“戊是汉族”必然为真的结论,则需要( )
A.甲不是壮族 B.乙是满族 C.丙是朝鲜族 D.丁不是回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