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 金属活动性顺序教案 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 金属活动性顺序教案 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2课时 金属活动性顺序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判断金属的活泼性程度。
(2)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化学语言描述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对比实验,初步形成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习惯,建立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意识。
(2)“真假黄金饰物”的鉴别,使学生体会到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一、情景导入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而有些金属常温下就能被氧化,这说明金属活动性有强有弱,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金属的活动性。
二、合作探究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过渡】上节课,我们通过金属和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得出了部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如果两种金属都不能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那我们如何判断它们的活动性强弱呢?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回忆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
【归纳总结】铁钉表面有红色的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讲解】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它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这是比较金属活动性的依据之一。
【演示实验】铝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铜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铜与硫酸铝溶液的反应。
【演示】教师按照教材第11页的实验探究的步骤进行演示。
【提出问题】实验中看到什么现象?由此得出什么结论?试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几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
【归纳总结】
(1)活泼的金属能把不活泼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2)2Al+3CuSO4===Al2(SO4)3+3Cu,Cu+2AgNO3===Cu(NO3)2+2Ag。
(3)金属的活动性顺序:Al>Cu>Ag。
 金属活动性顺序
【讲解】经过了许多类似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进行了认真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总结出了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
【投影】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金属活动性顺序”。
【提出问题】对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我们在应用时应遵循的依据是什么呢?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结合前面对于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究和课本相关知识的讲解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一位同学解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点评订正。
【归纳总结】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依据: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金属化合物能溶)。
【练习】请同学们记住“金属活动性顺序”,各小组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准。
【提出问题】在化学应用中,我们一般如何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呢?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两位同学代表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评订正。
【归纳总结】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判断方法:
(1)根据金属在自然界的存在状态。
(2)根据金属能否与酸反应及其剧烈程度。
(3)根据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其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拓展延伸】
(1)有铁参与的置换反应,铁元素在生成的化合物中显+2价,例如:Fe+CuSO4===Cu+FeSO4。
(2)用金属跟金属化合物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一般不用很活泼的金属,如K、Ca、Na等,因为这些金属常温下会和水发生反应,不能置换出金属化合物溶液里的金属。
(3)若金属化合物溶液中含有多种溶质(被溶解的物质),而某金属又能同时置换此金属化合物溶液中的多种金属时,按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依次置换。例如:当把铁加入含有溶质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时,由于银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弱,因此铁先置换出银,然后再置换出铜。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2课时 金属活动性顺序
一、金属活动性顺序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2.判断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
3.判断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
本课时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等多种形式创设了真实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出问题、猜想、验证、分析、归纳、小结、拓展延伸等过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创新精神。
本节课的内容缺乏生动性,知识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探究实验的设计有些理论化,应增加适量的学生实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