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芙蓉楼送辛渐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理解古诗的大意。同时,他们需要能够感悟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并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游戏导入、朗读、讨论、合作等方式,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并感悟诗人的情感。同时,教师也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生字新词、分析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需要体会诗人孤独、苦闷的情绪,并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同时,他们也需要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学会珍惜友情和感恩他人的帮助。学习重难点重点: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这是因为在理解诗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想象和感悟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难点: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高尚品格。这是因为在诗歌中,“冰心”和“玉壶”是象征性的意象,学生需要通过深入理解和感悟来体会诗人的高尚品格和情感。学习注释认识作者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太原人),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大臣。王昌龄的诗境雄浑开阔,自成一格。明王世贞论盛唐七绝时,认为只有王昌龄可与李白争胜,列为“神品”。他的边塞诗,慷慨豪迈,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后人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等。创作背景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今江苏镇江),然后在此分手。此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学习诗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对字音,读准节奏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学习诗意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迷蒙的烟雨笼罩着江面,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学习诗意清晨,诗人送别友人,独自面对着楚山的离愁无限。学习诗意诗人告诉友人,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他的近况学习诗意就请转告他们,他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全文朗读与欣赏壹贰叁语言音韵美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平仄声调,以及押韵技巧,使得读起来更加悦耳动听,如同乐曲一般。艺术形象解析诗中的“冰心”和“玉壶”等意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诗人的高洁品质和坚强意志。诗歌朗诵技巧朗诵时应注重音韵的搭配和节奏的把控,将情感融入每个字词之中,使得整首诗歌既富有音乐性也充满情感表达。诗句逐句分析此句通过“寒雨”、“连江”以及“夜入吴”等词语,勾勒出一幅深夜送友的凄清场景,寒雨连绵不绝象征着无尽的离愁。“寒雨连江夜入吴”描述了清晨送别的情景。楚山的孤寂映衬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孤独感。“平明送客楚山孤”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洛阳作为当时的东都,象征着繁华与温馨的家庭氛围。“洛阳亲友如相问”名句赏析“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诗用“冰心”和“玉壶”两个意象来比喻诗人的高洁品格和坚贞不渝的情操,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情感表达与寄托诗人通过这一句表达了对友谊的重视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情感真挚而深沉。文学手法解读运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将抽象的品质具体化,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拓展延伸:文化内涵探究古代送别文化古代中国文人间的送别不仅是离别之情的表达,也是对彼此友情的肯定和对旅途平安的祝愿。忠贞不渝的价值观诗歌中反映出的忠贞不渝的价值观是古代文人所推崇的,尤其在官场和人际关系中显得尤为重要。文人交友传统文人之间的交友往往基于共同的兴趣和志趣,他们通过诗文交流情感,建立起深厚的友情。背诵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拓展阅读推荐其他送别题材诗作推荐阅读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赠卫八处士》等其他著名的送别诗作。王昌龄的其他作品王昌龄的其他作品如《出塞》、《从军行》等同样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值得一读。相关历史人物传记了解王昌龄及辛渐等人物的生平事迹可以通过《旧唐书》《新唐书》等相关历史传记书籍。作业设计1.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2.与同学分享你和朋友之间离别时的小故事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