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溶液的浓度第1课时 溶质质量分数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3溶液的浓度第1课时 溶质质量分数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3 溶液的浓度
第1课时  溶质质量分数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正确理解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能找准各种量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扬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
重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一、情景导入
【投影】
 
【讲述】在亚洲西部,有那么一个海,人们把它叫做“死海”。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奴隶们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引入新课】“死海”不死的原因是海水的含盐量较高,水的密度大,人浮到水面上而沉不下去。我们如何知道溶液是浓还是稀呢?在化学中如何定量的表示溶液的浓稀呢?
二、合作探究
 溶质的质量分数
【实验步骤】在室温下,向三支试管中各加入2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0.1 g、0.5 g、2 g无水硫酸铜,比较三种溶液的颜色。
【提出问题】实验中看到什么现象?哪种溶液最浓?哪种溶液最稀?为什么?这种方法有什么不足之处?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几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
【实验现象】第一支试管中溶液颜色较浅;第二支试管中溶液颜色较深;第三支试管中溶液颜色最深。
【归纳总结】
(1)区别方法:①对于有色溶液,可根据颜色深浅来区分溶液的浓度;②对于无色溶液可根据味道(如食盐、蔗糖等)以及密度大小来区分溶液的浓度。
(2)这些方法只能粗略表示溶液浓度的相对大小。
【提出问题】如果要准确知道溶液的浓度,应如何表示呢?应注意哪些问题?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几位同学代表解答,教师点评订正。
【归纳总结】
(1)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公式:溶质质量分数=×100%。
【练习】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42页实验9 7的表格,教师巡视指导,请几位同学代表解答,教师点评订正。
【展示】教师向同学们展示实验9 8的药品及仪器。
【演示】教师演示实验9 8。
【提出问题】实验中看到什么现象?NaCl是否全部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几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并要求学生把答案填写在教材第43页实验9 8的表格中。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3页“讨论”部分。试通过计算分析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一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
【归纳总结】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注:A%—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S—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1)A%=×100%。
(2)A%<S%。
  溶液稀释的有关计算
【投影】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教材第43、44页的【例题1】、【例题2】,并进行讲解。
【投影】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下面两道例题:
【例1】将200 g质量分数为20%的KNO3溶液加水稀释成质量分数为10%的KNO3溶液,应加水多少克?(200 g)
【例2】将200 g质量分数为5%的KNO3溶液变成质量分数为10%的KNO3溶液,应蒸发多少克水或加多少克KNO3?(蒸发100 g水或加11.1 gKNO3)
【演板】请四位同学到黑板前板书,每道题2人,其他同学在下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板书结束,请两位同学对板书结果进行订正,教师进行点评。
【归纳总结】
(1)将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蒸发溶剂的质量等于原溶液质量的一半。
(2)将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一半,加溶剂的质量等于原溶液的质量。
(3)溶液在稀释(或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课题3 溶液的浓度
第1课时  溶质质量分数
一、溶质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1.已知溶质、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已知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液的质量,求溶质、溶剂的质量。
3.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三、溶液稀释混合的计算
教师从配制三种组成不同的硫酸铜溶液的实验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并根据溶液的颜色深浅区分有色溶液是浓还是稀,在这个基础上来阐明溶液组成的含义,学生更容易接受。
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比较复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去思考这类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加水稀释和配制溶液时,溶质的质量总是不变的,要教会学生建立等式关系来解决这类问题。教师在进行实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和提升。
本节课不足之处是课堂上留给学生解题的时间较少,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多引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