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溶解度第2课时 溶解度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溶解度第2课时 溶解度教案

资源简介

第2课时 溶解度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结论。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一、情景导入
【投影】
  
【提出问题】夏天,喜欢养鱼的人们常常向鱼缸中通入空气,有时也把水喷向空气中,你了解其中的缘由吗?
【讲述】夏天温度较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将会降低,鱼很可能因缺氧而死亡,向鱼缸中通入空气及把水喷向空气中,都是为了补充鱼类需要的氧气。
【引入新课】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怎样定量表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呢?
二、合作探究
 溶解度
【提出问题】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即表示物质溶解的最大限度。这个最大限度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如果要比较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需要限制哪些条件?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应该怎么描述?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几位同学解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点评订正。
【归纳总结】
(1)影响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溶剂的质量、温度等。
(2)溶解度的四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溶剂为100 g;③溶液达到饱和状态;④溶质的质量(g)。
(3)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课本第36页的“资料卡片”。
【提出问题】根据固体物质在20 ℃时溶解度的大小可把物质分为几类?怎样分?
【投影】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20 ℃):
溶解度/g 一般称为
<0.01 难溶
0.01~1 微溶
1~10 可溶
>10 易溶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一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
【归纳总结】根据物质溶解性大小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提出问题】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主要外因是什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简便而直观地把它与溶解度的关系表示出来?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一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
【归纳总结】
(1)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外因是温度。
(2)可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展示】向同学们展示教材第36页表9 1和图9 11。
【演示】教师根据表9 1提供的数据,在图9 11的坐标图上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所绘制的坐标图,并结合课本图9 12、图9 13进行分析:(1)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2)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3)溶解度数据表与溶解度曲线有何不同?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几位同学解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点评订正。
【归纳总结】
(1)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①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②少数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③极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溶解度曲线可以提供的信息:①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溶解度及其大小关系;③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大小;④判断物质的结晶方法。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提出问题】气体的溶解度应如何定义呢?为什么与固体的溶解度定义不同?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结合课本讲解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几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
【归纳总结】
(1)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该气体的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下,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②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课题2 溶解度
第2课时 溶解度
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因素:
(1)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2)外因:温度。
3.与溶解性的关系。
4.表示方法:
(1)列表法。
(2)曲线法。
二、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
2.影响因素:
(1)温度: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
(2)压强: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本课时通过比较NaCl和KNO3的溶解性及影响因素引导出溶解度的概念,并引导出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温度,进而过渡到溶质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的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及其所表示的信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能从直观角度认识相关知识。
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学生对于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为什么规定“在100 g 溶剂里”常常缺乏感性的思考依据,教师应帮助学生对这些科学规定的意义加深理解,点拨的方式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