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溶解度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溶解度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4)了解结晶现象及结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学会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难点: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正确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一、情景导入
【投影】
【讲述】18世纪以前,人们使用的碱主要是天然碱。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一直是世界闻名的天然碱产地。每年的十月至来年的四月是天然碱的开采时期,而这个时期也正是湖面结冰的季节。为此,人们就打开冰层,从湖底捞取碱块。这里所说的碱就是碳酸钠晶体。冬天气温很低,湖水中不能溶解的碳酸钠就会成为天然碱块析出。等到夏秋季节,气温高了,碳酸钠晶体就全部溶解于湖水中了。
【引入新课】冬天气温低的时候,碳酸钠会从湖水中析出,而到夏天温度升高,又会全部溶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合作探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展示】教师向同学们展示实验9 5的药品和仪器。
【演示】教师演示实验9 5。
【提出问题】实验中看到什么现象?由这些现象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一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并要求学生把答案填写在教材第33页实验9 5的表格中。
【归纳总结】
(1)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NaCl不能无限溶解。
(2)在一定温度下,水量越多,NaCl的溶解量越大。
【展示】教师向同学们展示实验9 6的药品及仪器。
【演示】教师演示实验9 6。
【提出问题】实验中看到什么现象?由这些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一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并要求学生把答案填写在教材第34页实验9 6的表格中。
【归纳总结】
(1)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水中,KNO3不能无限溶解。
(2)在一定量水中,温度越高,KNO3的溶解量越大。
【提出问题】在上述实验中,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NaCl和KNO3不能无限溶解,当不再溶解时,这时的溶液叫什么溶液呢?如果还能溶解又叫什么溶液呢?由此你能推出这两种溶液的定义吗?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可结合教材讲解分析),教师巡视指导,请两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
【归纳总结】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提出问题】我们在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指明温度和溶剂的量?结合上述实验9 5、9 6,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有哪些方法可以使它们之间相互转化?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一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
【归纳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一般情况下)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结晶
【提出问题】在实验9 6中,最后我们会发现烧杯底部有固体出现,这种现象叫什么?采用的是什么方法使之结晶的?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方法能使晶体析出?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几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
【归纳总结】
(1)结晶:溶液中的溶质以晶体形式析出的过程。
(2)结晶的方法:
①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②蒸发溶剂结晶。
【教学拓展】大多数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熟石灰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升高温度。
【交流与讨论】
(1)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还能不能溶解其他的溶质?(能,如:在一定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还可以溶解蔗糖)
(2)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吗?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吗?(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但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3.结晶: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叫母液,母液对于析出的溶质来说是饱和溶液。
二、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以及结晶的方法:(一般情况下)
本课时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某种溶质并非无限溶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影响物质溶解量的因素,并从实验的过程中推导出使溶质结晶的方法。整课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掌握了如何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探究方法,而且也能深刻地理解相关知识。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可以通过现象分析得出,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总结回答。
在对不同物质应采用什么结晶的方法上还存在一定困难,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