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实验活动8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1.知识与技能:(1)体验固体混合物初步提纯的实验过程。(2)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交流合作能力。(2)通过对粗盐提纯的实验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粗盐提纯的参与,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物品的来之不易,学会珍惜每件物品。(2)感受化学对社会的积极意义,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重点: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难点:分析粗盐提纯实验的误差。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已经知道我们日常生活食用的食盐主要是从海水中获取的,但海水晒盐获得的是粗盐,其中含有许多难溶性或可溶性杂质。那么我们又是如何除去其中难溶性杂质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实验室,亲自解决这一问题。二、合作探究 粗盐提纯【投影】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过程。【实验】各小组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1.溶解用量筒量取10 mL水倒入烧杯,用托盘天平称取5.0 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 mL水的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观察所得食盐水是否浑浊。称量剩下的粗盐,计算10 mL水中约溶解了多少克粗盐,并把有关数据填写在教材第87页的表格中。2.过滤用滤纸和漏斗制作过滤器,把过滤器放入铁架台的铁圈中,在漏斗下端放一洁净的烧杯,按照教材图11 13的操作方法进行过滤,注意在整个操作中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仔细观察滤纸上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如果滤液浑浊,再过滤一次;如果两次过滤仍然浑浊,应检查实验装置并找出原因,经改正后再次过滤。3.蒸发把所得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将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酒精灯进行加热,同时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观察蒸发皿中食盐的外观。注意此时蒸发皿很烫,不要立即把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4.计算产率用玻璃棒把蒸发皿中的食盐转移到滤纸上,称量其质量,并把所得数据填写在教材第88页的表格中,再把称量后的食盐回收到教师指定的容器中,然后计算精盐的产率。同学们相互交换所计算的产率,比较所得数据,分析数据出现偏差的原因。(精盐的产率=×100%)【提出问题】(1)若滤液浑浊,应再过滤一次,造成滤液浑浊的可能原因有哪些?(仪器不干净;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滤纸破损等)(2)制取粗盐时,能否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来达到同一目的?(提示:从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考虑)(不能,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改变温度时,溶解度变化不大,很难使氯化钠晶体析出)(3)本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利用了氯化钠的哪些性质?(本实验利用了氯化钠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当水蒸发时能变成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等性质)(4)考虑到粗盐的来源,你判断这样提纯的盐是否为纯净物,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判断。(经过提纯后的盐并不是纯净物,里面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实验设计:取提纯的盐加入足量的蒸馏水配制成精盐溶液,然后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精盐中有氯化镁;取上层清液,向其中加入碳酸钠溶液,若仍然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精盐中有氯化钙)【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几位同学解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点评订正。【归纳总结】粗盐提纯的步骤:(1)溶解;(2)过滤;(3)蒸发;(4)回收并计算产率。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提出问题】今天我们通过粗盐的提纯学习了如何除去易溶固体中不溶性杂质的方法,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如NaCl中含有KNO3,盐酸中含有硫酸,CO中混有CO2等。试分析并归纳出除杂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几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归纳总结】(1)物质的分离与除杂的原理:利用杂质和被提纯物之间的性质差异,把杂质转化成被提纯物或与被提纯物处在不同状态并除去。(2)物质的分离与除杂的基本方法:①物理方法:结晶、过滤、吸附、洗涤等;②化学方法:气化、沉淀、转化等。实验活动8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一、溶解二、过滤三、蒸发四、计算产率:精盐产率=×100%本课时以粗盐的提纯为载体,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操作能力,也使学生理解如何除去可溶性固体中所含难溶性固体杂质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并进一步归纳总结出如何除去杂质的基本思路、原理及常用方法。整节课学生操作较规范,效果较好,但也有少数同学由于过滤之前静置时间过短,使大量杂质阻塞了滤纸,使过滤时间过长,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并提醒学生应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细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