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20课 外国诗二首 教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第20课 外国诗二首 教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20* 外国诗二首
1.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思维发展: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审美鉴赏:品析诗歌语言,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体会诗中直抒胸臆与象征手法的运用。
4.文化传承: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慎重地做出人生的各种重大选择。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析诗歌语言,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
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学会慎重地做出人生的各种重大选择。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几个形象的比喻,为我们勾勒出真实的生活。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坑坑洼洼、寒风苦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听听诗人给我们的叮嘱。(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著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其中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国文学“多余人”的形象,成为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2.生难字词
(1)字音
忧郁(yù)   瞬息(shùn)   镇静(zhèn)   怀恋(liàn)
(2)词义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形容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怀恋】怀念。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诵读诗歌
1.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读音。
3.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步骤二:整体感知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在诗中特指什么?
点拨:特指在生活中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2.诗歌的前后两节各写了什么内容?
点拨:第一节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第二节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虽然现在身处逆境,但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点拨:一方面,诗人强调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信所有的困难、挫折都会过去,而当这一切都过去之后,再来回顾这一过程时,人们将会为自己当初的坚定顽强、不屈不挠而深感欣慰。另一方面,诗人认为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都有助于人们把握更好的人生。
4.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点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步骤三:深入探究
1.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点拨: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只能耐心等待。
2.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点拨:一般诗歌的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而这首诗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
四、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生活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与杂草,充满着崎岖与坎坷。让我们把苦涩的眼泪留给昨天,用不屈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去赢得未来,勇敢地等待人生中的阳光。我们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2.背诵诗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乐观对待 向往未来
第2课时
一、回顾旧课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著名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逆境的生活哲理。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诗歌《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曾当过鞋匠、教师和农场主,从农村生活中汲取题材,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代表作品有诗集《波士顿以北》《林间空地》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涉足(shè)  伫立(zhù)  萋萋(qī)  幽寂(yōu)  路径(jìng)
(2)词义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幽寂】幽静寂寞。
【极目】用尽目力(远望)。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诵读诗歌
1.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读音。
3.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步骤二:整体感知
1.全诗共4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点拨:第1节:处在人生的岔路口,徘徊伫立,难以选择。第2节:着力描写所选择的路的特征,充满象征意味。第3节:着力描写未选择的路的特征,道出常人的普遍心理。第4节: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
2.诗歌第2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点拨:正因为人迹稀少,才会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但也正因为无人涉足,才给人新鲜感,才有可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丽。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更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3.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点拨:这首诗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路”表面上指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指人生之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已经有了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的呢?
点拨: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选择走一条路而放弃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太过短暂。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步骤三:深入探究
1.这首诗主要阐释了什么哲理?
点拨: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但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对于人生的道路,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2.什么是象征手法?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点拨:所谓象征手法,是指借用某一事物或形象的某些特征,来表现另一事物或形象的艺术手段。比喻: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跟它有相似之点的另一事物或道理来描写或说明,以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写作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可在个别词句、语段中起作用。
四、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学习完《未选择的路》,我们仿佛与诗人一起站在树林里的分岔路口,思索、选择、叹息……我们与诗人情思唱和,探索自然之路的诱人与美丽,也开始思考关于人生之路的智慧与哲理。“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祝愿同学们在人生之路上做出慎重的选择,走出属于你们的精彩!
2.背诵诗歌。
未选择的路独立思考 慎重选择
这两首诗是两位诗人根据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而写就的,所以对于人生阅历有限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做过多过深的要求是不符合实际的。而如果我们过多地纠缠于诗歌的写作背景,又会局限学生的思维和诗作本身的指导意义。学生能在诵读中体味诗中所蕴含的感情,开始对人生有所思考,能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就是很大的收获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