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 《礼记》二则1.语言运用: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2.思维发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教学相长”“大同社会”的基本内涵。3.审美鉴赏:找对偶句及排比句,体会整散结合的韵律美,类比说理的形象美。4.文化传承:感受古人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憧憬,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哲思。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2.了解“教学相长”“大同社会”的基本内涵。品悟“教学相长”“大同社会”,概括儒家文化的基本内涵。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第1课时 虽有嘉肴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等等。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学习《虽有嘉肴》,领悟为学之道。(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生难字词(1)字音嘉肴(yáo)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弗学(fú)教学相长(zhǎng)(2)通假字学学半[同“敩(xiào)”,教导](3)一词多义其(4)古今异义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一)朗读指导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扫清字词障碍。2.自读课文,对照注释,了解文章的意思。3.解词释义,积累用法。(1)辨音解词: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文中的多音字,并解释意思。点拨:①强:读qiáng,“自强”,自我勉励,奋发图强。②长:读zhǎng,“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③兑:读yuè,“兑命”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④学学:读xiào xué,前一个“学”同“敩”,教导;后一个“学”,指学习。(2)实词释义:两人结对,一人找实词,一人解释意思。点拨: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②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③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不足:不充足,不够 困:困惑④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自我反思(3)找出虚词,积累其用法。点拨:①也:用在句末,表示语气,文中出现五次。②弗:意思同“不”,文中出现两次。③然后: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文中出现四次。④故:所以,因此,文中出现两次。⑤其此之谓乎:这句话共五个字,却有三个虚词“其”“之”“乎”。(4)同学互助,用规范、表意清晰的语言翻译全文。(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绘思路图。(1)找出文中总结性的句子。点拨: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②故曰:教学相长也。(2)分析句子间的关系。点拨:全文共五句话:第一句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正因为学习是体验“至道”的重要途径,所以由第二句得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指出“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第四句得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第五句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佐证,进一步加强论证。(3)绘思路图。(4)请同学们借助起承转合的标志性词语给课文分层。点拨:起承转合的标志性词语:“是故”“故”。课文层次:第一层:虽有嘉肴……不知其善也。第二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学相长也。第三层:《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四、精读课文 深层理解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点拨: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用“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2.品读感悟,限时汇报。(1)品韵味:找出对偶句、“也”字句,体会韵律美,分享交流。点拨:①对偶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这是一组对偶句,同时运用了类比手法,用“嘉肴”类比“至道”,用“弗食”类比“弗学”,用“不知其旨”类比“不知其善”,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生活常识,通俗易懂,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节奏分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诵,韵味无穷。②“也”字句:“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也”字,放在句末,舒缓语气,读来有一种谆谆教诲、余音绕梁的韵味。(2)悟道理。①儒家教学思想“教学相长”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实践,分小组谈谈你的看法。【小贴士】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在同一个主体身上,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而在现代教育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②小组讨论后,派1名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点拨:“教学相长”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不明白,可能因为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了。“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育,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五、探究主旨 把握主题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点拨:“教学相长”,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点拨:首先用“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接着从教和学两方面的关系来加以论证,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最后用《兑命》里“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印证“教学相长”论点的正确性。3.读完课文,你有何体会?点拨: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点拨: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六、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吃进嘴里的一片片桑叶。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受跟别人分享。2.拓展延伸搜集关于学习的名言,背诵其中感悟最深的名言。点拨: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3.布置作业完成本节内容。虽有嘉肴第2课时 大道之行也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我们在第三单元学过《桃花源记》,那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会将儒家所认为的理想社会展现在我们面前。(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1.生难字词(1)字音天下为公(wéi)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矜(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2)通假字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3)一词多义为(4)古今异义①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改)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5)词类活用①选贤与能(动词作名词,才干出众的人)②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作动词,以……为亲)③不独子其子(名词作动词,以……为子)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一)朗读指导注意课文中下列句子(课件出示句子)的朗读节奏:点拨: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二)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2.解词译句,疏通文意。(1)先秦散文语言凝练,有些固定词语沿用至今,请找出来。点拨:①大道之行;②天下为公;③选贤与能;④讲信修睦;⑤老有所终;⑥壮有所用;⑦幼有所长;⑧矜寡孤独;⑨谋闭不兴;⑩外户不闭。(2)串词成句,疏通文意。3.小组讨论,质疑、解疑。(三)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点拨: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四、精读课文 深层理解1.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点拨: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是全文的总括。2.朗读课文,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点拨:“大道”: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点拨:课文第二层“大同”社会可归纳为三个方面:①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②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③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4.探究“大道”与“大同”的关系。点拨:儒家“大同”社会是孔子对实施大道的社会理想模式的构想。郑玄注《礼记·礼运》云:“同,犹和也,平也。”既“和”且“平”,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施行大道,才有可能实现大同。5.“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点拨: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五、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同学们,尽管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2.拓展延伸请用一段话描绘你心中的理想社会。点拨:人际关系上重视礼尚往来,人人讲文明,有道德修养,注重社会公德,以礼为度,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社会才能安定,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3.布置作业(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完成本节内容。大道之行也本次教学,我觉得可取之处是:重视对课文的反复诵读,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体悟。不足之处是:对于学生的发言,我的点评力度绵薄。我认为,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精简,因此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平时苦练中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