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二节《弹力》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章第二节《弹力》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教学设计
课题 弹力 单元 第七章 学科 物理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弹力》这一章节在初中物理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连接力学和材料科学的桥梁,更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物理思维的重要环节。这一章节从实际物体形变出发,深入探讨了弹性和弹力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验探究弹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这一章节的教材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弹力和弹性形变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还能培养出实验探究的能力和物理思维。
2022新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了解形变的概念,以及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 2.掌握弹力的概念,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 3.知道常见的弹力有哪些。 4.知道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掌握弹簧测力计及使用方法。
学习 目标与核心素养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弹力的概念,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学生能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正确测量力的大小。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的产生过程,掌握弹力的测量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活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弹力产生兴趣,对日常生活中的弹力现象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学生能够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在学习弹力之前,学生已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力的测量和单位有所了解。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弹力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例如,他们已经知道弹簧、橡皮筋等物体可以发生形变,并具有恢复原状的趋势。 尽管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弹力,但是对于弹力产生的原因,他们往往缺乏深入的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涉及到微观层面的分子间作用力,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弹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的关系是另一个学习难点。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如何根据接触面的凹凸情况判断弹力的方向。
重点 弹力、弹簧测力计及使用方法
难点 弹力方向的判定、
材料准备 弹簧测力计、橡皮泥、弹簧、纸张、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PPT展示图片,当松手时,钢尺、弹弓、撑杆都会自动恢复原状,这是由于这些物体具有弹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常见的力——弹力。 听讲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 弹性和塑性 组织学生拉伸、压缩弹簧、捏橡皮泥、折纸。 提问:弹簧的形变和橡皮泥的形变有什么不同? 二、弹力 提出问题: 什么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常见的弹力有哪些? 弹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什么是弹性限度? 组织学生讨论并知道学生得出答案。 1.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相互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弹力的大小:同一个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越大,弹力越大。 5.常见的弹力:拉力、推力、支持力、压力等。 6.弹性限度:物体的弹性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三、弹簧测力计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什么?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量就越长。 提醒学生注意两点: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弹簧长度的区别。 组织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并结合教材的介绍,总结出弹簧测力计的结构有哪些。 拉环、外壳、指针、弹簧、刻度盘、挂钩等。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①.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②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③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拉动几次,确保弹簧与外壳之间没有摩擦。 ④用手指拉动挂钩,体会1N、2N、3N的拉力的大小。 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拉力、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拉力的大小,并记录实验数据。 测重力时,注意保持弹簧测力计竖直放置;测量拉力时,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拉动物体运动。 5.展示图片,介绍其它的测力计。 利用手中的物品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实验,体验、思考总结弹性和塑性的不同。 阅读教材、分析实验的实例(拉伸弹簧、压缩弹簧、压弯钢尺等),认真体会分析,然后分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得出正确答案。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并总结。 阅读教材,总结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按老师要求体会1N、2N、3N的拉力的大小。 完成实验,并讨论总结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的方法、技巧和使用要点。 聆听教师讲解 经历实验的过程,深刻体会弹性和塑性的区别。 通过亲历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思考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的能力,以及在实验的过程中合作能力。
课堂练习 演示PPT文稿,带领学生完成练习题。 配合老师完成习题。 巩固知识点,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课堂小结 请同学谈这一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并进行归纳总结。 谈收获并聆听教师总结,补充笔记。 巩固知识点,加深理解,使学过的知识系统化。
板书 7.2弹力 弹性、塑性、弹性形变。 弹力的概念、产生的条件 弹力的方向和大小 常见的弹力有哪些?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反思 1. 课堂节奏把握不够紧凑,时间分配不尽合理。由于在探究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部分学生在操作中忙于操作、观察,没有时间及时地思考和记录现象,使这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缺乏依据和支撑。 2. 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显得有些手忙脚乱。由于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力和运动的基础上首次较为系统的学习弹力,学生在猜想、设计实验、分析论证等环节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应在学生实验前做好充分的指导工作,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3. 部分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有困难,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