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礼记二则第1课时 教读引领课【学习内容】教材:《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积累文言词语,理解《礼记》中儒家的治学理念。2.学习《礼记》用类比说理的手法。【教学重难点】学习《礼记》用类比说理的手法。【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儒家经典有“四书”“五经”之说,回顾所学知识,请同学们说说“四书”“五经”分别指哪些经典。明确:“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今天,我们学习《礼记》中的两篇关于学习的文章。二、读《虽有嘉肴》(一)朗读1.教师进行诵读指导。抓对偶句,读出整齐的美感,比如首句。读出层次感,注意语速和语调,比如在第二句“是故”后停顿,“不足”“困”重读。关注语气词,比如全文用了五个“也”字,语气舒缓,要读出教诲的感觉。2.学生练习诵读,并进行朗读展示。(二)译读1.检查预习情况,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点进行点拨。2.学生通译全文。(三)品读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刘禹锡的《陋室铭》,体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类比关系。参考示例:用“山”“水”的成名或灵验来引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德馨”。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虽有嘉肴》中的类比手法,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参考示例:作者用类比的手法切入话题,用“嘉肴”比喻“至道”,用“弗食”类比“弗学”,用“不知其旨”类比“不知其善”。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类比手法的作用。参考示例:用类比手法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然后对举“学”和“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景,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再举《兑命》中的句子论证观点。类比手法将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具体形象、浅显易懂。三、读《教学为先》1.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2.对比《虽有嘉肴》与《教学为先》两文的不同内容,完成表格。文章标题 文章论点 讨论视角 写作手法《虽有嘉肴》《教学为先》参考示例:文章标题 文章论点 讨论视角 写作手法《虽有嘉肴》 教学相长 从教与学的关系 类比《教学为先》 人要学习,以教学为先 从教育的作用 类比3.找出《教学为先》中使用“类比”手法说理的语句,并分析其论述过程。参考示例:“玉不琢,不成器”使用了类比手法,以“玉”比“人”,以对玉的琢磨类比人的学习,以玉受琢磨后“成器”类比人学习后“知道”。作者先用类比手法引出“人要学习”的论点,再以古代明君重视教育为例,引用《兑命》的话再次论述论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4.补充方仲永的故事,用《教学为先》的观点分析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1)故事回放:方仲永——一个天才的陨落。教师讲述王安石《伤仲永》的故事,也可以提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2)原因分析:从《教学为先》的观点看方仲永的悲剧。参考示例:《教学为先》有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方仲永的父亲没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一个人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学习,即使是天才也无法成才,就像美玉需要雕琢才能成器。人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才。四、布置作业1.反复诵读《大道之行也》,直至成诵。2.阅读本册丛书第二单元《礼记》选文,完成单元学习任务一。【板书设计】《虽有嘉肴》 教学相长类比说理《教学为先》 教学为先第2课时 教读引领课【学习内容】教材:《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古人的治国理想。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体会排比句、对偶句增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体会排比句、对偶句增强语言气势的作用。【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陶渊明曾经写出《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了千百年来世人向往的美好境界,其实儒家经典《礼记》中早已为我们描述过这样一个世界,那就是“大同社会”。二、文言词句通关1.第一关: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参考示例:男有分,女有归(古:女子出嫁;今:回家,回来)货恶其弃于地也(古:财货;今:货物,贸易物资)盗窃乱贼而不作(古:害人;今:小偷)2.第二关:找出文中通假字并解释。参考示例: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音 jǔ)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音 guān)3.第三关:各小组接力翻译课文。三、诵读感受气势1.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背诵。2.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分析其作用并在朗读中体会。参考示例: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平仄相对,要读出较强的节奏感。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排比句,兼有对偶,要读出层次感和渐强的气势。四、讨论探究异同1.阅读丛书文章《小康社会》,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文章内容。2.朗读课文,根据此前教师引导《大道之行也》的诵读方法,感受文章气势,读出文章美感。3.“大同社会”“小康社会”“世外桃源”都是古人心中的理想社会,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探究以下问题。(1)说说《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与《礼记》中的“大同社会”的共性。参考示例:大同社会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与世外桃源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似,人人都能得到社会关爱。大同社会的“男有分,女有归”与世外桃源的“其中往来种作”相似,人人安居乐业。大同社会的“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与世外桃源的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相似,是理想的世界。以表格形式比较“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异同。项目 大同社会 小康社会总体特征管理制度经济制度人际关系社会治安参考示例:项目 大同社会 小康社会总体特征 天下为公 天下为家管理制度 选贤与能 大人世及以为礼经济制度 货不必藏于己,力不必为己 货力为己,功为己人际关系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社会治安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 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4.有人认为上述理想社会中,最可能实施的是“小康社会”,“世外桃源”只能是幻想,而“大同社会”则是最高理想。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谈谈你的理由。(本环节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能力,旨在通过辨析提升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可根据学情安排教学。)参考示例:我认同这种说法。当今社会,人类命运紧密相连,如“世外桃源”一样自给自足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这是一种“小国寡民”的幻想。小康社会更强调社会秩序的管理以及礼仪、规则等在社会中的作用,同时强调百姓生活衣食无忧,社会和谐发展,这比较符合当今时代的社会发展。而大同社会的核心是“天下为公”,人人都能得到社会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这是建立在小康社会基础上的更高标准,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理想社会。五、布置作业默写《〈礼记〉二则》,阅读丛书中的《安学亲师 乐友信道》《长善而救其失》《善待问者如撞钟》三篇文章。【板书设计】人人得到社会关爱大同社会 人人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共32张PPT)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教读引领课礼记二则之《虽有嘉肴》1.反复朗读,积累文言词语,理解《礼记》中儒家的治学理念。2.学习《礼记》用类比说理的手法。学习目标儒家经典有“四书”“五经”之说,请回顾所学知识,说说“四书”“五经”分别指哪些经典。了解“四书五经”明确:“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朗读《虽有嘉肴》1.诵读提示:(1)抓对偶句,读出整齐的美感,比如首句。(2)读出层次感、注意语速和语调,比如在第二句“是故”后停顿,“不足”“困”重读。(3)关注语气词,比如全文用了五个“也”字,语气舒缓,要读出教诲的感觉。2.参照诵读提示练习诵读并展示。译读《虽有嘉肴》1.检查预习情况,提出疑难点,讨论交流。2.自主通译全文。品读《虽有嘉肴》1.回顾刘禹锡的《陋室铭》,体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类比关系。用“山”、“水”的成名或灵异引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德馨”。作者以类比切入,用“嘉肴”比喻“至道”,用“弗食”类比“弗学”,用“不知其旨”类比“不知其善”。2.梳理《虽有嘉肴》中的类比手法。作用:用类比手法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然后对举“学”和“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景,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再举《兌命》的句子论证观点。类比手法可使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具体形象、浅显易懂。3.总结类比手法的作用。朗读《教学为先》文章题目 文章论点 讨论视角 写作手法《虽有嘉肴》 《教学为先》 1.借助注释、工具书,朗读课文,自主疏通文意。2.比较《虽有嘉肴》与《教学为先》两文的内容,完成表格。参考示例文章题目 文章论点 讨论视角 写作手法《虽有嘉肴》《教学为先》教学相长从教与学的关系讨论类比人要学习,以教学为先。从教育的作用讨论类比3.找出《教学为先》中使用“类比”手法说理的语句,并分析其论述过程。“玉不琢,不成器”使用了类比手法,以“玉”比“人”,以对玉的琢磨类比人的学习,以玉受琢磨后“成器”类比人学习后“知道”。作者用类比手法引出“人要学习”的论点,再以古代明君重视教育为例,引用《兑命》的话再次论述论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参考示例试从《教学为先》的观点分析方仲永的悲剧。《伤仲永》:方仲永——一个天才的陨落《教学为先》有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方仲永的父亲没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一个人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学习,即使是天才也无法成才,就像美玉也是需要雕琢才能成器的。人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才。参考示例1.反复诵读《大道之行也》直至成诵。2.阅读丛书本单元《礼记》选文,完成单元学习任务一。课后作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课时|教读引领课礼记二则之《大道之行也》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古人的治国理想。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体会排比、对偶句增强语言气势的作用。学习目标1.第一关: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文言词句通关男有分,女有归 归(古:女子出嫁 今:回家,回来)货恶其弃于地也货(古:财货 今:货物,贸易物资)盗窃乱贼而不作贼(古:害人 今:小偷)参考示例2.第二关:找出文中通假字并解释。文言词句通关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参考示例3.第三关:各组接力翻译课文。文言词句通关1.限时背诵。2.找出文中对偶句和排比句,朗读体会其作用并做简要分析。诵读感受气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平仄相对,要读出较强的节奏感。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排比句,兼有对偶,要读出层次感和渐强的气势。参考示例1.阅读丛书文章《小康社会》,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文章内容。2.朗读课文,根据此前老师引导《大道之行也》的诵读方法,感受文章气势,读出文章美感。讨论探究异同讨论探究异同3.“大同社会”、“小康社会”、“世外桃源”是古人心中的理想社会,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探究以下问题:(1)说说《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与“大同社会”的共性。大同社会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与世外桃源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似,人人都能得到社会关爱。大同社会的“男有分,女有归”与世外桃源的“其中往来种作”相似,人人安居乐业。大同社会的“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而不闭”与世外桃源的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相似,是一个的理想世界。参考示例讨论探究共性(2)通过表格形式比较“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异同。 大同社会 小康社会总体特征 管理制度 经济制度 人际关系 社会治安 参考示例 大同社会 小康社会总体特征管理制度经济制度人际关系社会治安天下为公天下为家选贤与能大人世及以为礼货不必藏于己,力不必为己货力为己,功为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讨论探究异同有人认为上述理想社会中,最可能实施的是“小康社会”,“世外桃源”只能是幻想,而“大同社会”则是最高理想。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谈谈你的理由。我认同这种说法。当今社会,人类命运紧密相连,如“世外桃源”一样自给自足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社会必须要在互联共住中才能发展,所以这是一种“小国寡民”的幻想。小康社会更强调社会秩序的管理以及礼仪、规则等在社会中的作用,同时强调百姓生活衣食无忧,社会和谐发展,这比较符合当今时代的社会发展。而大同社会的核心是“天下为公”,人人都能得到社会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这是建立在小康社会基础上的更高标准,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理想社会。参考示例默写《<礼记>二则》,阅读从书中《安学亲师,乐友信道》《长善而救其失》《善待问者如撞钟》三篇文章。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礼记二则之课件.pptx 礼记二则教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