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教版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全国通用)》 主题04:光现象 课件(35页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人教版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全国通用)》 主题04:光现象 课件(35页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主 题 04:光现象
人教版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1
2
3
4
课标解读
单元概述
核心知识
链接中考
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
第2节 光的反射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第4节 光的折射
第5节 光的色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2022年新课标解读
1. 知道光的色散现象,了解我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2. 认识红外线和紫外线,知道它们的性质和应用;
3. 认识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应用,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4.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知道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5.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知道虚像和实像。
考情探究
本章研究了光的直线传播的三种情况: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中考中对反射定律、折射规律等内容的考查常以实验探究题的形式出现。光路图也是重要考点之一。
本章概述
本章从光的传播特点及其应用和光的色散两方面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多彩的光的世界。
光的传播主要包括: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会发生反射或折射(或二者兼有)。
初中物理涉及的光的色散实际上是白光在传播过程中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
本章涵盖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以及光的折射等知识,规律性强,实验操作方便,在实验过程中容易体现探究的思想,所以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安排为探究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传播速度
规律
特点
光源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现象
平面镜成像
光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
光的色散现象的本质是光的折射
应用
光线
光的色彩 颜色
人眼看不见的光
思维导图
条件: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光的直线传播 现象:影子的形成、小孔
成像、日食月食等
应用:激光准直、排队、
打枪等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3×108m/s
光的直线传播
核心考点1——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能够 的物体。
自行发光
2、光的传播规律:
光在 沿直线传播。
同种均匀介质中
重难解析
3、由于光沿直线传播而产生的一些现象:
日食月食的形成
影子的形成
小孔成像
倒立的实像
重难解析
4、光的速度
在空气(15 )中的速度:340米/秒
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声音
在真空中最快:C=3×108 米/秒
在空气中的速度:约C=3×108 米/秒

声速:V固>V液>V气
光速:V气>V液>V固,
5、光年: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长度单位)

重难解析
例1.在盛水的玻璃水槽中,倒入了较多的白砂糖;第二天,将一束激光射入糖水中,拍摄到如图所示的照片。
①图中光的传播路径是 _________;请你对这种现象作出原因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糖水不是均匀介质
曲线
②有人说“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对该实验现象的观察,你认为这个结论 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成立。你认为正确的表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典型例题
例2.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生日,深圳“灯光秀”以美轮美奂的灯光,展现了深圳滨海城市的魅力。下列关于声与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和光的传播都需要介质
B.在水中,声和光的传播速度都比在空气中更快
C.声速是340 m/s,光速是3×108 m/s
D.利用声音和光都可以传递信息
D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慢
光在真空中
速度是3×108 m/s
重难解析
光遇到物体的表面时,一部分光会改变原来的方向,返回到原来的物质中传播的现象。
①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路的可逆性: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镜面反射
和漫反射
一束平行光照射到镜面上后,会被平行地反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平行的入射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光的反射
定律内容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
漫反射:
镜面反射:
核心考点2——光的反射
入射光线
O
N
入射点
反射光线
α
β
入射角
反射角
法线
光的反射: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光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重难解析
【重点实验回顾】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3.为什么需要改变入射角大小进行多次实验?
1.光屏的作用是?
2.如何证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得出光的反射定律的普遍规律。
显示光路,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
将纸板B以ON为轴向后旋转,发现纸板B上无反射光线,由此证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三线共面
两线分居
两角相等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路可逆
光的反射定律
重难解析
例.如图所示,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解:
【解析】过入射点O做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60度,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典型例题


镜成像特点
成像特点
成像原理
应 用
光的反射成虚像
成像
改变光路
替代法
实验方法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实验是重点!
核心考点3——平面镜成像
五、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特点:
等大、等距、虚像 对称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实像
平面镜成的像 (能/不能)在光屏上呈现;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虚/实)像。
不能

虚像?实像?
虚像
光的反射
S
O1
N1
B1
O2
N2
B2
S’
例.“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中, 猴子看见月亮在水中(如图所示),就要去捞,结果什么也没捞到,关于水中月亮离水面的远近,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月亮就在水的表面上
B. 井有多深月亮就有多深
C. 和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D. 和猴子的眼睛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C
【解析】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月亮在水中成的像与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相等,即水中“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等于月亮到水面的距离。
所以选C。
典型例题
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
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②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当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
③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①水中物体变浅、筷子在水中“折断”
折射
规律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
生活中的
折射现象
②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产生的折射产生的现象。
核心考点4——光的折射
A
O
B
N
N/
空气

1、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 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有关的术语
偏折
重难解析
(1)反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三线共面)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两线分居)
(3)空气中的角大
(4)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2、光的折射规律
重难解析
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作光路图:
A
O
空气

空气
玻璃
重难解析
w
w
w

有经验的渔民在叉鱼时,要向看到的鱼的___方投叉,才能叉到鱼.
3、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有:
s
S′

虚像
重难解析
例.如图,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又能看到“硬币”。下列四图中能解释此现象的光路图是( )
在A处又能看到“硬币”,是因为当光从水斜射到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方向,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D
重难解析
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
可见光谱:把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
排列的彩色光带,称为光谱。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看不见
的光
红外线
紫外线
特性
应用:加热物体;遥控电器;成像等。
应用:消毒;验钞等。
特性
①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吸收红外线
②红外线的热作用强;
③红外线的穿透能力比较强。
①使荧光物质发光;
②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用来灭菌消毒;③适当照射有助于人体健康。
核心考点5——光的色散
【现象】太阳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
光的色散现象说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最早通过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
重难解析
红色透明玻璃纸只能透过___光;
蓝色透明玻璃纸只能透过___光;
绿色透明玻璃纸只能透过___光。


绿
透明物体只能透过与它本身颜色相同的色光,其它颜色的光都被它吸收。
白光分别照到透明红色、蓝色、绿色玻璃纸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颜色决定。


绿
重难解析
例.下列有关红外线和紫外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红外线可用来辨别钞票的真伪
B.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无害
C.在医院的手术室、病房里,常可以看到用红外线灯来灭菌
D.红外线可以用来对仪器设备进行遥控
A.紫外线可用来辨别钞票的真伪,故A错误;
B.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故B错误;
C.医院的手术室、病房里,是用紫外线灯来灭菌,故C错误;
D.在光的色散现象中,在红光附近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红外线。红外线可以用来对仪器设备进行遥控,故D正确。
所以选D。
D
重难解析
【难点辨析】影子与像 虚像与实像
生活中我们习惯把物体在水中的虚像叫做影,通过光现象学习后,我们要从科学意义上把影与像区分开来。
影通常是指不透光的物体在光的照射下,在物体后面留下的一个暗区,影的边缘反映了物体的轮廓,它的几何形状和物体相似。
像是利用小孔或光学元件(面镜或透镜), 根据光的传播规律(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而形成的。
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在光屏上显示;虚像是由反射或折射光线反向延长而形成的,无法在光屏上显示。
不论实像还是虚像,都能用眼睛看到。
影子无光,像是光线
素养提升
【重点实验回顾】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为什么用玻璃板做实验?
玻璃板透明,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5.取A、B两相同的物体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什么研究方法?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移B,使B与A的像A 重合。/等效替代法。
3.玻璃板怎么放?否则有什么后果?
2.玻璃板用厚的还是薄的?为什么?
4.为了能清楚的看到像,有哪些做法?道理是什么?
用薄玻璃板,否则物体在厚玻璃板前后两个面反射成像,会看到分开的两个像。
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垂直于水平桌面),否则像不与水平桌面垂直,棋子B与像无法重合,不能确定像的位置。
降低环境光亮度、用茶色玻璃,或提高物体亮度(蜡烛、光照),即环境暗,物体亮。原因是透光的同时又能较好地反射光从而成像。
素养提升
【重点实验回顾】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9.实验中,判断A在平面镜中所成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怎么做?
8.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移开棋子B,用白纸(光屏)放在像的位置,直接观察白纸(光屏)上不能出现像。
目的是为了测量比较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一般取前反射面成像。
避免偶然性,得到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普遍规律。
不变。改变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大小与物体A相同的另一个物体B始终与物体A的像重合。
7.要比较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使用刻度尺或方格纸目的?一般取哪个面测量?
6.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会改变?通过什么实验现象可以知道?
素养提升
链接中考
1.下列关于声和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声和光传播都需要介质
B. 声传播需要介质,光传播不需要介质
C. 光速和声速一样
D. 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2.雨后的夜晚,当你迎着月光走在有积水的路上,为了避让水洼,应走
“较暗”的地面。这是因为光在 (  )
A. 地面发生镜面反射 B. 地面发生漫反射
C. 地面不发生反射 D. 水面发生漫反射
B
B
3.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光屏用来验证像的虚实 B. 玻璃板可以与纸面不垂直
C. 蜡烛离玻璃板越近像越大 D. 记录多组数据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4.当你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用右手写字,且正在往右移动笔时,镜中的像正在 (  )
A. 用右手写字,往左边移动笔
B. 用右手写字,往右边移动笔
C. 用左手写字,往左边移动笔
D. 用左手写字,往右边移动笔
A
C
链接中考
5.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B.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C. 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D. 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6.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入射角等于30°
B. 折射角等于50°
C. NN′是界面
D. MM′的右边是玻璃
D
D
链接中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