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导言 走进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了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由政
府利用法律手段,强制地、无偿
地参与社会剩余产品分配,
以取得财政收入的
一种固定形式。
主体
目的
方式
依据
结果
对象
1.税收的概念
3
1
无偿性:国家征税后,不再直接返还给纳税人。是税收与公债、规费、公产区别点
2
强制性:以国家法律法令作为依据。是税收与公债、规费、捐款的区别点
3
固定性:征税之前规定了征收标准。是税收与罚没收入的区别
2.税收的特征
4
是指税收具有从社会成员和经济组织手中强制性地取得一部分收入,用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责和功能
财政
职能
经济
职能
社会
职能
是指在税收分配过程中对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的经济行为产生影响的职责和功能
是指它通过促进或阻碍生产关系变革,继而促进或阻碍社会变革从而影响上层建筑变革方面的职责和功能
3.税收的职能
5
1
2
3
4
税收是补偿公共产品价值来源的基本途径
税收是实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调节手段
税收是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税收是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维护国家权益的重要工具
4.税收存在的必要性
6
税法是税收制度的法律体现形式,是规定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税款征收和税款缴纳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它既是税务机关向纳税单位和个人征税的法律依据,也是纳税单位和个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法定准则。
8
税法的类别
税收基本法是税收母法,是指用以统领、约束、指导、协调各单行税收法律和法规,在税收领域具有仅次于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的税法。
税收实体法是税法的核心部分,它是规定税收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与义务的具体内容的税收法律规范。也就是具体规定各税种对什么征税、对谁征税和征多少税等问题的法律规范。
税收程序法是为保证税收实体法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税收征纳程序的法律规范,是属于税收管理方面的法律。
9
税法的层次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税收法律
2.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制定的税收规定或条例
3.国务院制定的税收行政法规
4.省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税收地方性法规
5.国务院的税务主管部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制定的税收部门规章。
6.地方政府制定的税收地方规章
10
二、税制要素
征税对象(对什么征税)
纳税义务人(对谁征税)
税率(征多少税)
税目(征税范围的具体化)
纳税环节(从生产到分配的哪个环节纳税)
纳税期限(何时缴税,多长时间缴一次)
纳税地点(在哪里缴税)
减税免税(有没有优惠)
法律责任(违法了怎么办)
征税主体(谁来征收)
11
1.征税对象
征税对象:即纳税客体,是指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所指向的物或行为。
征税对象是区分不同税种的标志。
计税依据是征税对象量的特征,有从价、从量两种。
12
2.纳税人
纳税人:是纳税义务人的简称,是指税法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也叫纳税主体。
纳税人包括法人、自然人及其他组织。
纳税人与负税人(实际负担税款的单位或个人)。
代扣代缴义务人;税务代理人;委托代征人。
法人是指依法成立并能独立地行使法定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
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进价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13
3.税率
税率:是应纳税数额与征税对象数量之间的法定比例或额度,它是计算税额的尺度。
税率体现征税的深度,解决的是征多少的问题。
纳税人解决的是对谁征税的问题;
征税对象解决的是对什么征税的问题;
三者是税制的基本构成要素。
14
(1)比例税率
比例税率:即对同一征税对象,不分数额大小,规定相同的征收比例。我国的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企业所得税等采用的是比例税率。
形式公平,容易被人们接受;实质不公平,比较有利于规模经营。
计算简便,便于征收管理。
类别:单一比例税率、行业比例税率、产品比例税率、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幅度比例税率。
15
(2)累进税率
累进税率。它是按照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不同的税率,征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
例如:
16
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17
级数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数
1 不超过36000元 3 0
2 超过36000元至144000元的部分 10 2520
3 超过144000元至300000元的部分 20 16920
4 超过300000元至420000元的部分 25 31920
5 超过420000元至660000元的部分 30 52920
6 超过660000元至960000元的部分 35 85920
7 超过960000元的部分 45 181920
七级超额累进税率表
(居民个人综合所得适用)
18
税基越大,税率越高,税负呈累进趋势
在财政方面,它使税收收入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长,具有更大的弹性
在经济方面,有利于自动地调节社会总需求的规模,保持经济的相对稳定,被人们称为“自动稳定器”
在贯彻社会政策方面,它使负担能力大者多负税,负担能力小者少负税,符合公平原则
(3)定额税率
定额税率:它是按照征税对象的一定的实物量,直接确定一个应缴税款的数额,故又称“固定税额”。
定额税率的高低,也不受征税对象数量多少的影响,但可区分征税对象的质采用不同的差别税额
它可视为比例税率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与比例税率的区别在于计税依据不同,比例税率一般适用于从价计征,定额税率则适用于从量计征。
19
定额税率的特点
定额税率计算简便,税额不受物价变动的影响,但价格提高,税负相应减轻;价格降低,税负相应提高。
在实行优质优价的条件下,有利于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包装。
但一般只适用于价格稳定、质量和规格标准比较统一的产品,应用范围不广。
20
税率形式 适用的税种
比例税率 增值税、企业所得税
超额累进税率 个人所得税
超率累进税率 土地增值税
定额税率 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
教学单元 1
导言
我国税率使用情况
21
生产
批发
零售
消费
征税点
作用点
生产
批发
是指从生产到消费流转过程中应缴纳税款的环节
多环节征收与单环节征收
4.纳税环节
22
纳税期限是指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发生后应依法缴纳税款的期限。
纳税期限有两层含义:
一是结算应纳税款的期限,也称结算期限,是指结算1次应纳税额的时间跨度。如:按月结算、按年结算
二是缴纳税款的期限,也称缴款期限,是指在结算应纳税款后在多少天内缴纳税款的意思。如:次月15日之前缴纳、30天之内缴纳
5.纳税期限
23
6.减税免税
减税、免税:是根据国家政策,对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通过减征部分税款或免于征税而给予鼓励和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
减税免税是对税率的补充,解决在特殊情况下的征多少的问题。
它与基本要素税率一起共同解决征多少的问题。
24
减税免税的具体形式
其一是税基式减免,即通过缩小计税依据来实现减税、免税。具体又包括起征点、免征额、项目扣除、跨期结转等。
其二是税率式减免,即通过降低税率来实现减税、免税,包括规定低税率和零税率、暂定照顾性税率等。
其三是税额式减免,即通过减少一部分或全部应纳税额,包括全部免征、减半征收、规定减征比例或核定减征额等。
25
减税免税的形式——起征点
起征点:是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达到开始征税数额的界限,征税对象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
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则就其全部数额征税。
26
减税免税的形式——免征额
免征额是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从征税对象总额中预先扣除的数额,免征额的部分不征税,只就其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
27
起征点与免征额的区别
【例题】假定某税种的税率为10%,张三的应税收入为999元,李四的应税收入为1001元。
当起征点为1000元时:
张三应交税额为?
李四应交税额为?
当免征额为1000元时:
张三应交税额为?
李四应交税额为?
0元
1001×10%=100.10元
(1001-1000)×10%=0.10元
0元
28
边学边练
甲、乙、丙三人分别从事个体经营,某月份取得营业收入分别为4000元、5000元、6000元。
(1)假定起征点为月营业额5000元,税率为营业额的 5%。三人是否都应纳税?应纳税额各为多少?
(2)假定免征额为月营业额5000元,税率为营业额的 5%。三人是否都应纳税?应纳税额各为多少?
(1)甲本月营业收入未达到起征点,不用纳税。乙、丙本月的营业收入已达到和超过了起征点,应分别纳税250元(5000×5%=250元)和300元(6000×5%=300元)。
(2)甲本月营业收入未达到免征额,不用纳税。乙本月的营业收入刚好免征,不用纳税。丙扣除免征额应纳税=(6000-5000)×5%=50(元)。
29
7.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一般是指由于违法行为而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违法行为是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而法律制裁是追究法律责任的必然结果。
法律制裁,习惯又称之为罚则或违章处理,是对纳税人违反税法的行为所采取的惩罚措施,它是税收强制性特征的具体体现。
30
8.其他相关要素
税目:在征税对象总的范围内具体规定的应当纳税的项目,叫做“税目”,其作用在于进一步明确和界定征税范围。税目的表现形式有归纳法和列举法。如消费税具体的征税科目有烟、酒、高档化妆品、高档手表、汽车、游艇等等。
与征税对象相关的还有税源、税本等概念。税源指税收的来源或税收的出处,税收来源于社会剩余产品价值。
税本是指税收来源的根本,税收的来源是剩余产品的价值,剩余产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创造出来的,可见,生产者和生产资料才是税收来源的根本,即税本。
税本是基础,税源是税本产生的收益,而税收收入来自收益,所以税本是支付税收收入的根本。
31
8.其他相关要素
除上述要素之外,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税制要素除包括纳税一方主体纳税人外,还应该包括征税主体,即关于课税主体和征收机关(如:税务局、海关等)的规定。
也有人认为征纳程序同样也应该是税制的要素之一。
32
谢谢!
33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