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解读】
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教学主题为“让生活多一些绿色”,围绕这一主题主要安排了“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国情教育”三个子主题,包括《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变废为宝有妙招》《低碳生活每一天》三课。本单元引导学生从环境污染问题入手,关注垃圾的再利用,倡导学生过低碳、绿色的生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和研究,了解身边的污染,并通过实际行动,改善我们的生活,共同保护绿色家园。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紧扣时代主题,环境保护问题不仅是一个科技上的问题,更是一个生活方式的问题。环保教育的内容在教材的各个年段都有体现,如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等。本单元承接低年级“认识并懂得节约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有保护环境意识,学习有创意生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绿色生活的意识和绿色的生活方式。本单元从“白色污染”问题引入,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周围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和探究,了解周围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增强环保意识;通过探究垃圾暴增的现状及危害,认识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在生活中践行变废为宝;在不断反思中学会过低碳生活、绿色生活。
三、学情分析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四年级的学生对环境污染的了解只是在感知层面,大概知道我们的环境遭受了污染,如大气污染、江河污染等,但对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白色污染和垃圾暴增的现状以及它们给环境带来的严重危害却没有具体的认识,对垃圾与资源的关系也不了解;他们对气候发生变化有点感受,也知道全球变暖会对环境有影响,但具体有哪些影响不是很清楚;对环境污染、气候变暖与我们的哪些日常生活方式有关也不了解。基于上述情况,教材设置了本单元。
四、素养落实点
本单元三课所对应的核心素养有三个方面:“法治观念”、“责任意识”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是指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本单元涉及“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部分,对应《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核心素养中的 “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参考《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第7页、第13页)
责任意识是指具备承担责任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并能转化为实际行动。本单元内容属于担当精神部分,对应《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核心素养内涵中“热爱自然,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本学段的目标为“热爱自然,了解自然是我们生活的共同家园,懂得保护环境、爱护动物,节约资源”;如第10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引导学生认识、体会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在日常生活中有环保意识。第12课《低碳生活每一天》让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减少碳排放。第一学段目标为“亲近自然,爱护动植物”;第三学段的目标为“热爱并尊重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初步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参考《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第8页、第16页)
道德修养是指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把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本单元内容属于社会公德部分,对应《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核心素养内涵中“践行以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做社会好公民”。本学段的目标为“初步养成健康的生活、卫生习惯,关心公共卫生”;如第11课《变废为宝有妙招》让学生认识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意义,并学会节约资源。第12课《低碳生活每一天》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尝试去改变日常生活中不恰当的生活方式,学会过绿色生活,并积极参加环保活动。第一学段目标为“知道健康生活、卫生习惯的基本常识和要求”;第三学段的目标为“养成健康的生活、卫生习惯,自觉维护公共卫生”。(参考《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第6页、第12页)
五、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体会环境污染及垃圾暴增的现状和危害,探究其危害产生的原因,增强环保意识。
2.认识垃圾分类、回收与循环再利用的意义,学会有创意地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的良好习惯。
3.反思自己的生活,减少碳排放,学会过绿色生活,并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本单元目标的确定参考以下课标内容:
【单元梳理定位】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与本单元素养要求有直接关联的单元内容如下图:
二、逻辑梯度:
本单元共设计了三课内容,呈递进关系。引导学生从环境污染问题入手,关注垃圾的再利用,倡导学生过低碳、绿色的生活,体现了从知到行的递进过程。第10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侧重引导学生认识、体会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在日常生活中有环保意识。第11课《变废为宝有妙招》,侧重引导学生认识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意义,并学会节约资源。第12课《低碳生活每一天》,侧重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减少碳排放,学会过绿色生活,并积极参加环保活动。本单元从点到面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学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单元教学建议】
任务一:《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
编写目的:了解塑料制品对环境的危害,认识、体会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在日常生活中有环保意识。
活动一:从“白色污染”说起
定位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出发,探究、认识和体会塑料的广泛用途,知道塑料废品对环境的污染及其危害。结合教材中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塑料制品一旦抛弃,就成为塑料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困扰和危害触目惊心。根据列举的德国、爱尔兰政府和我国政府对塑料垃圾采取的制约措施,引导学生开展活动:一是想办法寻找塑料制品的替代品;二是拟定家庭“减塑”方案。
活动二:环境污染大搜索
定位于了解除了“白色垃圾”外的其他环境污染情况,如:农药污染、水污染等,树立环保意识。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白色污染’,还有哪些污染?”再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结合教材中有关农药的调查活动范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并对调查情况进行汇报。小组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条例,引导学生重点理解“防治”二字的意义,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
任务二:《变废为宝有妙招》
编写目的:了解垃圾暴增的现状及危害,懂得垃圾分类、回收,能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活动一:暴增的垃圾
定位于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种垃圾,知道垃圾的危害,知道垃圾的回收和再利用。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认识垃圾的种类。并调查一个家庭、一个班级和一个学校一天的垃圾产量。了解自己所在城市对垃圾的处理情况。认识垃圾的危害。让学生懂得虽然垃圾对城市环境造成了破坏,但其中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生活中一些废弃物可以成为回收和再利用的资源。
活动二:减少垃圾 变废为宝
定位于引导学生懂得垃圾的分类及其意义,学会垃圾分类,发挥自己的创意使垃圾变废为宝。结合教材设计的“变废为宝创意展”活动,引导学生将废旧纸盒、饮料瓶、废报纸进行再利用,展示自己制作的“变废为宝”创意展品。
任务三:《低碳生活每一天》
编写目的: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地球变暖与人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减少碳排放,学习过低碳绿色的生活。
活动一:“地球”发烧了
定位于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变暖,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异常,进而对环境和人类生活造成一系列影响和伤害,树立危机意识和环保意识。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地球“发烧”引起的种种异常现象。教材中呈现了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三种异常现象。同时还出现了洪涝、干旱等气象灾难。教学时可注意引导学生去探究地球继续变暖带来的严重后果,激发学生对我们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活动二:减少我们的碳排放
定位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尝试去改变日常生活中不恰当的生活方式,减少碳排放,过绿色低碳的生活。首先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发现家庭用电量及物品生产中的碳排放情况,让学生发现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在制造“二氧化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分享家中的低碳经验,丰富他们“减碳”经验。最后,结合教材让学生懂得除了低碳生活,还可以开展碳补偿活动,也就是种绿和护绿的活动,让学生懂得植树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