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导学案第一环节:课标质量素养[课标要求] 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释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坚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2.科学精神:明确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与法律。3.法治意识:依法维护良好民族关系,促进宗教活动依法进行。4.公共参与:维护民族团结,科学对待宗教、反对邪教。第二环节:思维导图构建第三环节:核心知识探究【合作探究一】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有关方面准确把握新时代对口援疆工作方向和重点,聚焦新疆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发力,有效支持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和民生持续改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该州转变过去经济发展粗放方式,抓住“一带一路”倡议重要机遇,积极推出一系列地方性法规,颁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红枣产业促进条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香梨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多年来农产品侵权损害果农切身利益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入选国家名录,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出台《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不断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1)我国为什么要开展援疆工作?(2)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是如何推动本地区发展的?【合作探究二】探究任务:从政治与法治的角度分析民族地区的发展5月23日,是西藏和平解放纪念日,也是雪域儿女世世代代铭记的日子。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维护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开启了西藏走向繁荣进步的光明前程。从1951年到2023年,历史如何定义雪域高原这翻天覆地的72年?——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废除了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西藏。——西藏各族人民在祖国大家庭中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消除了困扰高原数千年的绝对贫困,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西藏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笃定前行的原因。【合作探究三】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党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以“导”的态度对待宗教,指导宗教界广泛开展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宗教活动场所等活动。深入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积极主动学习宗教政策法规,正确看待国法与教规的关系,不断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支持宗教界加强自我管理。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要求,加大宗教人才培养力度。各宗教主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同时,在独立自主、相互尊重、平等友好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宗教关系日益健康和谐。(1)我国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宗教工作?(2)有人认为,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是鼓励公民信仰宗教的。 请你对该观点加以评析。●点拨突破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民族自治制度的“自治”与港澳特别行政区的“自治”有什么异同?民族自治地方 特别行政区不 同 点 目的 解决民族问题 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自治程度 一定的自治权 高度的自治权范围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香港、澳门相同点 都是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都要受中央政府的统辖二、对我国民族关系的认识1.民族关系的变化及根本原因解放前: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新中国成立后: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不是剥削阶级的国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实现了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特别提醒:新中国成立,为建设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已经形成)2.准确区分处理民族关系的三项方针(1)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可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借助“关键信息”对这三项方针进行正确区分。(2)“无优劣之分”“权利和义务平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人大代表”“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等体现了民族平等;“和睦”“合作”“共同奋斗”“反对民族分裂”“相互离不开”等体现了民族团结;“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对民族地区给予财政、政策支持”“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等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3).比较我国民族关系、民族政策与民族方针民族关系 民族方针 民族政策内容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联系 ①我国的民族关系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与民族政策实施的客观基础。我国的民族方针与民族政策又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和重要保证 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是制定和实行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础和理论依据,而我国的民族政策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是对方针的具体落实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要性+重要性)必要性:(1)根本原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要性:(3)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4)作用:A.既保证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B.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2. 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①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②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③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流交融...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④还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⑤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⑥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方针,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⑦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四、在我国的宗教政策上的几个”注意点”①不能认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鼓励公民信教。国家(政府)不支持不鼓励公民信仰宗教,对全体公民进行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②不能认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就是限制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政府只有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才能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并不是要阻止宗教界开展对外交往,而是强调我国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在平等友好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④不能认为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宗教在本质上仍然是唯心的。⑤中国共产党党员不能信教,是由其唯物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的,这不是对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限制。⑥宗教不能干预行政、教育、司法等活动。第四环节:典型试题透析1.【2020年课标Ⅲ】2019年,中央财政通过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以及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等相关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加强民族语言文字出版能力建设,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央财政支持①旨在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②凸显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③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 ④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原则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2.【2021年全国乙卷】现行的《宗教事务条例》第58条规定,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应当执行国家统一的财务、资产、会计制度,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报告财务状况、收支情况和接受、使用捐赠情况,接受其监督管理,并以适当方式向信教公民公布。据此,正确的解读是:①乡级人民政府没有管理宗教事务的职责 ②宗教团体需要加强财务活动的规范管理③宗教事务条例不适用于不信教公民 ④宗教团体应当接受国家的监督管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1年广东卷】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把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新工作的总目标”,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其中,“文化润疆”要求是第一次提出,其着力点是坚持①巩固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 ②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④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第五环节:易错易混总结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2.我国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3.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础。4.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指我国保护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5.宗教不得干预政治,政治也不能干预宗教。6.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目的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