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民事权利与义务
第一课: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第一框题: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及解读】
课程标准: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识别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
解读:
1.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民法基本原则既是在民法典各编的制定过程中,确立各项具体民事法律规范的基本遵循,也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根据民法典第四条至第九条的规定,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绿色原则。
2.我国民法规定的民事权利:民事权利是民法赋予的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特定利益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自由。我国民法典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民事权利保护法。民法典规定的各类民事权利,按照客体的不同,可分为人身权与财产权两大类。民事权利还可以根据其他标准进行分类。例如,民事权利按效力的不同可以分为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体现出人身权的优先地位。人格权是民事主体对其特定的人格利益享有的权利,关系到每个人的人格尊严,是民事主体最基本的权利。
3.我国民法规定的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违反当事人之间的约定或者违反法律规定侵害他人权益所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从民法典的结构来看,民法典首先规定民事权利,民事主体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然后规定民事主体未履行义务时,就会根据法律产生相应的民事责任。民事责任包括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一框题。第一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点,以“民事权利与义务”为主题,探讨日常生活中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民事法律制度。第一课围绕“民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引导学生体会民法典所起到的保障人民权益的作用。第一框阐述民法、民法典、民事法律关系的相关知识,理解民法基本原则,是本书前提和基础。本框包括两目,第一目“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阐述民法、民法典、民事法律关系的相关知识,并对民法领域的关键概念做出界定,阐述民法的基本原理;第二目“解析民法基本原则”,阐述民法典总则编所规定的民法基本原则,并说明其与民法的具体规则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结合民法典的颁布实施,理解民法的含义以及我国民事法律规范的体系与基本构成,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推动民法典的实施。
结合民事主体制度,了解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的含义,区分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理解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结合平等、诚信、文明、和谐等关键词,理解我国民法不仅体现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
【教学重点】我国的民事权利体系、民法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客体、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与议题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过程】
环节一:全书内容逻辑和单元整体介绍
第一单元《民事权利与义务》以“民事权利与义务”为主题,探讨日常生活中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民事法律制度;第二单元《家庭与婚姻》着重阐述人身权中的身份权,与第一单元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民事权利和义务的教学体系;第三单元《就业与创业》阐述就业与创业中的法律制度,既承接第一单元民事权利与义务的内容,又与第四单元社会争议解决相联系;第四单元《社会争议解决》以“依法解决社会争议、妥善化解矛盾”为主题展开,是前三个单元的延伸和拓展。
第一单元结构体系:
环节二:新课学习
教师活动:
向学生介绍本课课标要求、学习目标、必备知识
向学生介绍本框知识结构
呈现议学情境:播放视频——《民法典》
学生活动:议学活动:结合视频和生活经验,谈一谈你对《民法典》的认识。
教师活动:呈现议学情境——民法知识知多少?
1.小王在大街上捡到一部价值4000元的华为手机,失主打来电话,小王索要200元辛苦费,否则不归还手机,小王是否有权这样做?
2.小张13岁,他用手机给网络主播打赏8万元,妈妈知道后联系平台要求返还,请问家长是否有权追回打赏款?
3. 老王生前立下遗嘱将自己在北京的一套房子留给孙子,为防止有争议,爷孙俩到公证处将该遗嘱进行了公证。公证书交给了孙子小明。老王去世后两年,小明了叔叔和姑姑就起诉要求继承这套房子,小明提出反对,并拿出遗嘱说这是爷爷留给自己的。请问小明能继承这套房子吗?
4.大学毕业的小张想自主创业开一家开封菜饭店,店铺名称KFC,是否可行?
学生活动:议学活动:谈一谈你对上述事件的看法并简单说明理由。
教师活动:呈现议学情境
案例1.杜某在社交平台发布的博文中使用幼童楼某乘坐杭州地铁的照片并在评论中贬低祖国文化。楼某母亲以杜某侵害其女儿楼某肖像权为由起诉。杭州互联网法院认为,杜某行为构成对原告肖像权的侵害,遂判令其在媒体赔礼道歉,并赔偿1.5万元。
案例2.税务部门对薇娅做出税务行政处理处罚决定,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13.41亿元。
案例3.青岛11岁男孩用家长手机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给主播打赏10529.6元,家长在记者帮助下联系平台,希望将充值的费用退还。
学生活动:议学活动:小组合作辨析,上述案例是否属于民法调整范畴并说明理由。
【议学提示】
辨析结果 理由
案例1 是 杜某和楼某之间是平等的民事主体间的人身关系
案例2 不是 税务机关和薇娅是行政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不是平等主体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案例3 是 男孩和某短视频平台之间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教师活动:结合多媒体知识讲解。
民法和民事法律关系
民法
含义: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
(1)基本内涵:就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主体: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客体: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
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教师活动:呈现议学情境——
王某需要资金周转,向陈某借款10万元,陈某即以银行转账的方式交付给王某,王某写《借条》一张,约定借款本金10万元,利息为月息2分,借款期限为2023年6月30日至2023年10月30日,如不按时归还,每天支付违约金200元。借款到期后,陈某多次要求王某归还借款本息及违约金,王某于2023年12月26日支付了最后一次利息及违约金,陈某多次催促,王某一直未偿还。陈某委托张律师向法院提出诉讼。
学生活动:议学活动:小组商议并回答,本案中涉及到的民事要素有哪些?
【议学提示】
主体 王某、陈某(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客体 行为(债权关系)
内容 王某:权利——获得陈某提供10万元借款 义务——向陈某还借款本息及违约金 陈某:权利——要求王某偿还借款10万元本息及违约金 义务——给付王某10万元借款
教师活动:结合多媒体知识拓展——民事法律关系三要素:主体、客体、内容
要素 含义 具体内容
主体 又称民事主体,是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当事人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意义。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自合法成立时起到终止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客体 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所有权关系 物
债权关系 行为
知识产权关系 智力成果、商业标记
人身关系 人身利益
内容 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是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往往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二者通常是对等的。
教师活动:呈现议学情境
情境:
案例 民事法律关系 本案客体
张某起诉与王某离婚,在财产分割方面,法院判决:房产和古画归张某所有。
王某与某商业银行产生贵金属保管合同纠纷
在某商标使用纠纷中,法院判决:判决生效之日起乙公司立即停止使用甲公司的注册商标,并连带赔偿甲公司经济损失及维权费用。
河南女孩王娜娜被“冒名顶替”上大学
议学活动: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上述案例中的民事法律关系和客体分别是什么?
【议学关键信息提示:所有权关系、房产和古画;债权关系,保管行为 ;知识产权关系
,商标;人身关系,姓名权】
教师活动:呈现议学情境——江某被杀案。
学生活动:议学活动:结合上述情境,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评析此案例。
教师活动:结合多媒体进行知识讲解
3.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1)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体现:
①我国民法不仅体现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
②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呈现议学情境——
孟某、江某夫妇决定为他们刚出生的女儿取名为“北燕南飞”,但在为女儿申请办理户口登记时,却被当地公安机关以该姓名违背公序良俗为由拒绝办理。孟某认为其女儿享有姓名权,作为父母有为子女取名的自由。有人则认为,这种取名方法不带有父母任何一方姓氏,过于任性,与习惯做法不符,不应提倡。
学生活动:议学活动:结合生活中通常的取名方法,讨论案例中的取名行为是否合理合法,并说明理由。
教师活动:结合多媒体进行知识讲解
二、民法基本原则
1.必要性:
(1)社会成员的私人利益之间以及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可能形成各种利益冲突。
(2)民法规定一系列基本原则,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2.基本内涵
(1)含义: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2)内容: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
教师活动:呈现议学情境——《民法典》条文摘录
第四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第六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八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九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学生活动:议学活动:结合上述内容,任意选择其中一条法律条文,谈谈你对其所体现的民法基本原则的认识。
教师活动:结合多媒体进行知识讲解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1.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2.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3.公平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4.诚信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5.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6.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教师活动:多媒体课件呈现易混易错。
学生活动:判断并说明理由。
1.民法仅调整自然人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 )
【解析】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不同类型违反了民法基本原则中的平等原则。( × )
【解析】平等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都平等地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法律根据自然人不同的年龄和智力状态规定了不同的民事行为能力。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不同类型并没有违反民法基本原则中的平等原则。
3.未成年人都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 )
【解析】16周岁以上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4.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因此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固定不变的。( × )
【解析】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
5.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
6.公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权利,履行同等的义务。( × )
【解析】平等不等同于同等。
【课堂总结】
环节三:夯实基础 提升素养
一、单选题
1.(2024·云南·统考一模)17周岁的李某在镇上的啤酒厂做临时工,每月有3000的收入,他欲花1800钱从孙某处买一部品牌二手手机,此事遭到了李某父母的强烈反对,但李某还是买了下来。随后,李父找到孙某,认为他们之间的买卖无效,要求孙某返还钱款,拿走手机。对此事认识正确的是( )
A.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家长可要求孙某返还钱款
B.某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该买卖行为有效,家长无权要求孙某返还钱款
C.孙某向李某售卖手机的行为违背了民法的自愿原则
D.李某与孙某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人身利益
【答案】B
【详解】AB:材料中李某虽未满18周岁,但已满16周岁且每月有3000元收入,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经济活动不需要父母的监护,该购买行为是有效的,B正确,A错误。
C:李某欲花钱从孙某处买手机,双方自愿,C错误。
D:李某与孙某间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双方买卖的标的,即手机,D错误。
故本题选B。
2.(2023上·辽宁朝阳·高二建平县实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民法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民法典要求民众在进行活动时要遵循的原则,判断错误的是( )
A.小明在手机卖场中询问一款手机的价格,之后店主强迫其购买。违反了自愿原则
B.小李知道他手中的一幅名画是假货,但是当作真迹卖给小王。违反了诚信原则
C.小张在市场卖菜,对老人儿童有缺斤短两的行为。违反了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
D.小孙经常在公寓住宅中和朋友聚会至深夜,大声喧哗,播放音乐。违反了保护环境原则
【答案】D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
D:小孙经常在公寓住宅中和朋友聚会至深夜,大声喧哗,播放音乐,违反了公序良俗的原则,而不是保护环境原则,D错误,但符合题意。
ABC: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公序良俗、诚实信用、绿色的原则。店主强迫小明购买手机,违反了自愿原则;小李将假货当作真迹卖给小王,违反了诚信原则;小张卖菜缺斤短两的行为,违反了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AB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3.(2023上·辽宁盘锦·高二盘锦市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该遵循公平原则。公平原则主要表现在( )
A.民事主体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
B.民事主体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C.民事主体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D.根据自己的意愿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答案】B
【详解】A:平等原则强调的是民事主体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A排除。
B:公平原则主要表现在民事主体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B符合题意。
C:诚信原则强调的是民事主体秉持诚实,恪守承诺,C排除。
D: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