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 第2节 巴西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 第2节 巴西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二节 巴西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主要是从世界范围选学不同尺度的区域,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巴西是拉丁美洲最重要的国家,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氛围都极具特色,同时也是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的一个范例。本节分为三个部分: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发展中的工农业、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介绍的是带有殖民统治烙印的巴西的社会文化和人口构成;发展中的工农业讲述的是巴西在摆脱殖民统治后,大力发展民族经济的概况;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讲述了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学生认识到协调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性。
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习巴西之前,已经学习了九个地区或国家,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资料中获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巴西的学习相对来说应该比较容易。
知识与能力 核心素养
能够运用图文资料,并结合巴西混血人种的形成原因,认识独具特色的巴西文化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能够结合图文资料,说出巴西的自然环境特点、主要物产分布及其对工农业的影响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运用图文资料,对比分析巴西过去和现在的经济结构差异,认识巴西经济的现状及发展史,列举巴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了解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巴西在开发热带雨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保护热带雨林的措施,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巴西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物产分布对工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巴西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物产分布对工农业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在世界球类比赛中,让中国人骄傲的“国球”是什么?(学生:乒乓球)那么世界上最著名的“足球王国”又是指哪个国家?(学生:巴西)对,巴西人热爱足球运动,球踢得漂亮,脚法娴熟、配合默契、节奏明快,如同跳起了粗犷、急促的桑巴舞,给人以美的享受。现在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去认识巴西。
二、探究新知
(一)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1.多媒体出示“巴西在世界的位置图”,学生结合教材“巴西地形和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完成下列任务。
(1)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半球位置 主要位于南半球、西半球
海陆位置 南美洲的东部,大西洋西岸
经纬度位置 巴西大部分国土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
  (2)说出与巴西相邻的主要有哪些国家。
提示:圭亚那、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阿根廷、乌拉圭等。
(3)从国土面积上看,南美洲哪个国家的面积最大?
提示:巴西。
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正文,回答下列问题。
(1)巴西最显著的人口特征是什么?
提示:混血种人数量多。
(2)是什么导致了这一显著特征的出现?
提示:从15世纪末开始,葡萄牙的殖民者进入巴西。随着巴西种植园的发展,大批非洲的黑人奴隶被贩卖到这里。那时,葡萄牙人与黑种人,以及原住民印第安人通婚的现象比较普遍,他们的后代便成为混血种人。因此,巴西的混血种人数量多。
(3)说出巴西人种的构成。
提示:巴西人口中,白种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种人约占40%,黑种人约占6%,印第安人不到1%,还有少数日本人和华人等黄种人。
3.教师过渡:巴西的这种人种特征,对巴西的文化有重要的影响,接下来,多媒体出示教材“巴西文化举例图”,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活动,分析巴西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影响。
(1)这些文化现象融合了哪些地域的文化?
提示:巴西狂欢节源于欧洲,节日活动内容融合了欧洲文化;桑巴舞融合了葡萄牙的民歌、游戏、非洲的鼓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现代足球源于英国,但是巴西将其发扬光大。
(2)多元文化对巴西有哪些影响?受以下同学的启发,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巴西的文化融合了多种文化特点,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巴西文化。
4.教师提问:世界上还有很多不同文化融合的实例,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拓展:巴西的古代是单一的黄种人,即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他们创造的玛雅文化在当时已经相当发达,形成了世界独特的艺术文化。随着欧洲殖民者的侵入扩张、掠卖黑奴,以及不同种族间的相互通婚,形成了现在复杂的种族构成。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又形成了现在具有特色的巴西文化。因而不论是巴西的种族构成,还是社会文化,都深深带有殖民统治的烙印。
教师过渡:同学们,巴西不仅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还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下面我们来看看巴西的工农业特点及发展情况。
(二)发展中的工农业
1.多媒体出示“世界气候分布图”,学生结合教材“巴西的地形和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完成下列任务。
(1)巴西的地形主要包含什么?其总体呈现出什么地势特征?
(2)巴西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其有共同点吗?
(3)巴西的最大河流是什么?其所在地区主要是什么气候类型?
提示:(1)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东南高,西北低。
(2)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有,都终年高温,气候炎热。
(3)亚马孙河。热带雨林气候。
2.教师指导阅读:让学生阅读教材“20世纪以前巴西几种重要农矿产品的开发图”,找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巴西的主要经济部门(16世纪初期出口木材,16世纪中后期种植甘蔗,17世纪出口矿石,19世纪种植咖啡树,出口咖啡,19世纪末种植橡胶树),确认巴西经济为单一经济。
教师讲述:从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发现巴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一时期巴西以单一经济为主,且完全受外国殖民者的控制,经济十分落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今,巴西摆脱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主权国家,摆脱了资本主义殖民者的统治,开始改变单一的经济形式,发展多种经济结构,加快工业化的步伐,经济取得飞速发展。巴西已经发展成为拉丁美洲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在这里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识到资本主义剥削人、压迫人的本质,加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念。)
3.多媒体出示“巴西的矿产和工业图”,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分小组讨论,完成下列任务。
(1)巴西的主要农产品有哪些?主要矿产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有哪些?
提示:
主要农产品 咖啡豆、甘蔗、剑麻、香蕉、大豆等
主要矿产 铁、金、锰、煤、石油等
主要工业部门 汽车、纺织、钢铁、造船、石油、化学、食品等
  (2)巴西的哪些热带经济作物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哪些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主要的农产区集中分布在哪一地带?
提示:巴西的咖啡豆、甘蔗、柑橘、大豆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咖啡豆、蔗糖、橘汁、大豆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巴西的主要农产区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带。
(3)巴西的哪些工业部门跻身于世界重要的生产国行列?重要的工业中心有哪些?分布在何处?
提示:巴西的钢铁、汽车、飞机制造等跻身于世界重要的生产国行列。重要的工业中心有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工业中心集中分布在邻近矿产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4.多媒体出示“巴西人口分布图”,并提问: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巴西的主要农产区和工业中心都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为什么?
教师启发学生从巴西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方面去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对巴西工农业分布的影响。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汇总大家的讨论结果,随时进行补充点拨。
教师总结:巴西的工农业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是因为这里气候温和湿润、交通便利、人口集中、开发较早、经济发达。工农业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它是受到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三)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1.教师提问:亚马孙河流域分布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一望无际,宛如绿色的海洋。人们把森林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而这片热带雨林就是这个总调度室的“心脏”,为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图”回答。
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正文,了解巴西开发和利用热带雨林的方式以及带来的问题有哪些。
教师总结:
3.辩一辩: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雨林应该开发还是保护”,要求先选择论点,然后说出论据,不同论点的小组再进一步展开辩论。
4.活动探究: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分析、讨论巴西在城市布局、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提示: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改善城市环境、建立卫星城,城市中工业和人口向郊区分散,加强城市管理、重视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等。
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自感受巴西的人种构成特点。运用图文等资料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从图上自主获取有关巴西位置、地形的概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小组合作探究巴西发展的工农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等因素的密切关系。采用了小组讨论、小组辩论等方法,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了保护雨林的迫切性。总之,本节课提升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