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汇编: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一、单选题1.(2023·辽宁省·历年真题)1997年7月1日0时,香港在被英国殖民统治了一个半世纪后,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它的回归得益于( )A. “九二共识”的达成 B. “一国两制”的方针C. “汪辜会谈”的举行 D. “海协会”的成立2.(2023·辽宁省锦州市·历年真题)某兴趣小组在项目式学习中,收集了有关“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特别行政区”的资料。据此,该小组的研究主题应是( )A. 优秀文化传承 B. 祖国和平统一 C. 经济体制改革 D. 民族关系发展3.(2023·黑龙江省绥化市·历年真题)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的是( )A. 葡萄牙侵占的澳门 B. 荷兰侵占的台湾 C. 英国侵占的香港 D. 日本侵占的台湾4.(202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历年真题)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求同存异”方针 C. “一国两制”构想 D. “九二共识”5.(2023·吉林省长春市·历年真题)如图示①处应填入( )①_____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 从严治党 B. 生态建设 C. 科教兴国 D. 民主政治6.(2023·吉林省长春市·历年真题)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的事件是( )A. 西藏和平解放 B.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C. 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 D.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7.(2023·江苏省镇江市·历年真题)“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从世界历史来看,有哪个政府制定过我们这么开明的政策?我们采取这个政策解决香港问题,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材料中的“这个政策”是( )A.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8.(2023·山东省济南市·历年真题)中英谈判的见证者罗宾 巴特勒回忆道:“在谈判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关键构想,为谈判的成功和香港主权的和平移交打开大门”。文中的“关键构想”是( )A. 政治协商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一国两制9.(2023·山东省东营市·历年真题)如图是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场景:1997年7月1日0时整,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香港回归践行的是(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一国两制”方针 C. “求同存异”方针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0.(202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历年真题)2022年5月8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顺利举行。香港社会各界表示,新任行政长官必将更好地贯彻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爱国者治港”践行了(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1.(2023·湖南省邵阳市·历年真题)2023年3月,中国台湾地区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一行拜谒南京中山陵并宣读祭文。其祭文写道:“两岸人民,同属中华,炎黄子孙,振兴民族,共创未来,薪传绵延。九二共识,和平基础。苍生为念,百姓谋福,共同发展,永继无疆”。这体现马英九等台湾同胞( )①有浓厚民族认同感②主张两岸实行相同的社会制度③认同一个中国原则④倡导两岸和平发展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2.(2023·云南省·历年真题)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分别成立了两个特别行政区,这个“特别”的内涵是( )A. 政治上不直属中央政府管辖 B. 与原宗主国(英、葡)还有政治联系C. 香港、澳门人的国籍不变 D. 享有高度自治权,原有社会制度不变13.(2023·江苏省淮安市·历年真题)2022年9月,“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中共十八大以来香港发展新成就。如图中“香港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主要得益于( )A. 对外开放格局的扩大B. “求同存异”方针的应用C. “一国两制”制度的实行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14.(2023·江苏省盐城市·历年真题)香港、澳门回归后,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中央政府还宣布了多项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这得益于(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一国两制”的构想C. 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 D. “九二共识”的达成15.(2023·江西省·历年真题)分析表格,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资金统计表(部分)年份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扶持资金(亿元) 1.12 6.42 6.73 10.26A. 国家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B. 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C. 民族地区推行社会主义改造 D. 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自治机关16.(2023·黑龙江省绥化市·历年真题)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 )A. 五项原则 B. “九二共识” C. 八项主张 D. “三通”协议二、材料解析题17.(2023·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历年真题)回顾奋斗历程,感受时代发展。材料一 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会议。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会上鲜明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受到了与会各国的赞同。会议最终对各项议题达成一致,形成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1) 根据材料一,回答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会议的目的,解释上述方针中“同”和“异”的含义。材料二邓小平指出: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邓小平按照求同存异这种新方法的基本要求提出两种具体模式:“一国两制”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在当今这个充满矛盾斗争和“很多疙瘩”的世界,选择和平方式解决争议的好办法、新办法,极具中国特色。——摘编自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丛书》(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邓小平用“好办法、新办法”取得的成果。列举当今求同存异原则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事例。18.(20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历年真题)某班同学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与家国情怀”为主题,开展活动课学习,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相关问题。(1) 在“个人自主学习”时,有同学总结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历程”简表(见表)。时期 特点秦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A隋唐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建和繁荣元明清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发展你认为A处应该补写的内容是什么?以“隋唐”或“元明清”时期边疆治理方面的两例史实说明其“特点”。(2)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某小组以示意图的方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部分内容(见图)。B处实行的制度是什么?概括C处的共同作用。(3) 在“班级专题论坛”上,同学们分享了小组搜集到的以下人物的名言名句。据此谈谈,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过程中,你的费任与担当是什么?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杨靖宇:白山黑水齐出动,复兴我中华钱学森:科学没有国界家,但科学有自己的祖国。19.(2023·黑龙江省鹤岗市·历年真题)中国发展与建设的道路虽然艰难曲折,但在人民领袖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蔡元培先生书写了如下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意为‘我们′)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材料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开辟了民族独立的新纪元。——选自《中国简史》材料三:邓小平提出,我国政府在1997年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后,香港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材料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请回答:(1) 材料一中孙中山“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指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写出该事件的指导思想。(2) 材料二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具体时间和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3) 材料三中邓小平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哪一伟大构想?(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0.(2023·全国·历年真题)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就保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背景 改革内容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状况,进入北朝时期;②在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北魏内迁较晚,原有旧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改革迫在眉睫。 迁都 迁都洛阳措施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③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摘编自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材料二: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注:少数民族),朕独爱之如一。”——摘编自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材料三:第一百一十二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18)(1) 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改革名称。分析此次改革的历史意义。(2) 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唐朝民族交往的事件。(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体现的民族政策。写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名称。(4)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21.(2023·陕西省·历年真题)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民族复兴——陕西篇章”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民主革命陕西探索】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陕西机器制造局在西安成立,开始试制枪械弹药。陕西机器制造局为清政府所办……——摘编自《中国历史填充图册》陕西是最早响应武昌起义并取得成功的省份,又是北方诸省中第一个光复的省份,还是辛亥革命独立各省中坚持军事斗争时间最长的省份……陕西辛亥革命的成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摘编自张华腾《近代陕籍政治人物理想追求研究》【民族危亡陕西担当】材料二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摘自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发表于延安【经济建设陕西发展】材料三【伟大时代陕西新章】材料四 (1) 材料一中“陕西机器制造局”的成立与哪一运动有关?依据材料一,概括“陕西辛亥革命”的特点。 (2) 依据材料二图A所示内容,指出陕西学生运动的方式。图B所示历史人物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出了怎样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用一例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3) 写出材料三图C中①铁路名称。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一铁路建成的意义。图D所示变化得益于国家的哪些措施?(4) 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十八大以来陕西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陕西篇章的感悟。22.(202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历年真题)国家统一是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主流。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摘自邓小平《稳定世界局势的新办法》材料三: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摘自林肯演讲《裂开的房子》请回答:(1) 材料一中哪幅图片对应的朝代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间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了全国统一?(2) 材料一中,图一A处在元朝由哪一机构直接统辖?清朝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在图二B、C两处分别设置什么机构?(3) 材料二体现了邓小平提出的哪一伟大构想?这一构想在哪些地区得以成功实践?(举出一例即可)(4) 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你认为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首要目标是什么?为扭转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林肯发表了哪部宣言?(5) 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中学生你能为此做些什么?23.(2023·贵州省贵阳市·历年真题)中国和合文化足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一种兼职容兼顾,从整体看待事物的思维。其根本在于和谐、和平、合一、大同,彰显的是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智慧和精神价值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史实 简介李冰治水 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方面的创举,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规律办事的“天人合一”之作。唐蕃和亲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通过这次联姻,唐蕃交往日趋频繁,更加广泛,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郑和下西洋 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国本有的“以和为贵”的思想品质,以相互尊重,相互保存,相互支持完成长久之和。——选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材料二:主题 简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求同存异”的方针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并”的方针。“一带一路”建设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整理自《文献中的百年党史》材料三:马充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选自《习近平著作选读》(1) 将材料一的史实与下列观点相对应。(填写史实即可)“和合”在“民族交融”中的体现是:______“和合”在“对外交往”中的体现是:______“和合”在“人与自然”中的体现是:______(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仿照示例,任选一个主题对“和合”智慧的体现加以说明。(示例除外)示例: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而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实现了民族大团结。(3) 综上所述,说出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成功的启示。24.(2023·山东省烟台市·历年真题)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旋律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统一后、在秦政权的内部和外部都普遍而客观地存在着潜在的分裂因素,主要是传统的分封思想和地域文化区别。——魏明枢《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历史影响》(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政权消除“分裂因素”的主要措施。材料二:元代行省制度的建立,不仅从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对中国行我区划的变革和政治体制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行省制度的确立,无疑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边远地区,加强了中央和地方、中原和边疆的联系。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加强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摘编自段红云《略论元朝的统治政策对中国民族发展的意义》(2) 根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制度的意义。材料三:(3)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提示:此类试题应从三个方面组织答案,一是“为什么”,即原因;二是“是什么”,即名称、内容等:三是“怎么样”,即评价。)25.(2023·全国·历年真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历史的一脉相承,又是新时代的与时俱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各民族发生大规模迁徙和融合的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规模进入中原。黄河流域汉族大批南迁,与南方各族的交往十分频繁和密切。——摘编自邱树森等《新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中的图片和文字信息共同反映的历史现象是______。(①黄河流域汉族南迁:②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空格内。)请根据材料指出这一现象的特点。材料二:隋唐王朝扩大了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宋、辽、金时期,内地和边疆的开发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元朝时期,中原和边疆地区发生了长达百年富有特色的大融合。及至明清,消除边疆地区的割据势力和抵御外侮,成为这一时期边政的主要内容。——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1) 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至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不断发展的原因。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产业扶持、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提升等扶持政策,民族地区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文字与图表均摘编自李波等《“这十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调查研究》(2) 根据材料三,指出党和国家为发展民族地区实施的扶持政策,并根据材料中的图表信息说明其成效。26.(2023·湖南省衡阳市·历年真题)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民族政策】材料一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首领“示之以礼”……唐朝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在形式上保留当地原有统治机构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摘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1) 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原则和政策。【巩固边疆】材料二(2) 清朝于1684年在A处设置______,隶属福建省,图中B处曾在近代遭到中亚浩罕国将领阿古柏率军占据,清政府派______收复此地。【两岸情深】材料三 2023年4月1日上午,马英九先生携家人来到湖南省湘潭县茶恩寺镇双阳村,在马家祖墓前祭拜祖父马立安表达慎终追远之意。回乡途中,遇到当地群众问候“欢迎回家”,马英九用湖南方言回应:“湘潭伢子回来了!”第一次回到祖籍地的马英九宣读祭祖文和受访时几度哽咽,不时拭泪。“多年来的愿望实现了!”马英九动情地说。——摘自《文萃报》总第 3231期(3) 材料三反映了海峡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捍卫统一】材料四林肯总统毫不迟疑地将国家统一摆在首要地位,作出历史性抉择,积极采取法律和战争手段坚决扭转分裂局面,最终维护了国家统一。——摘编自《大国崛起》(4)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写出林肯总统为“扭转分裂局面”而采取的两方面举措。(5) 通过以上探究,谈谈你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认识。27.(2023·湖南省怀化市·历年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祖至元二十八年冬十月,乃命杨祥充宣抚使……并给银符,往使琉球。——摘自《元史 琉球传》材料二:本朝顺治十八年,海寇郑成功逐荷兰夷据之,伪置承天府,名曰东都;设二县,曰天兴、万年。其子郑经改东都曰东宁省,升二县为州。康熙二十二年讨平之,(次年)设置……隶属福建省。领县三。雍正元年,增置彰化县,领县四。——摘自《清一统志台湾府》材料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摘自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四:“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杨昌浚《七绝》材料五: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取独特的模式,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外国资本不动,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台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一个区,还保持它原有的社会制度、生活。——摘自徐斌《理性的选择》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写出元朝和清朝前期管辖台湾的行政机构。(2) 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回答出清朝时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边疆领土完整的两次军事行动。(3) 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指出台湾问题的由来。为解决台湾问题,国家采取的“独特的模式”是什么?(4) 作为新时代青少年,为实现和维护祖国统一,我们应该怎么做?28.(2023·四川省泸州市·历年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整理了秦朝的部分知识(如下表):政治 ______经济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文化 统一文字交通 统一车轨、修驰道和直道、开凿灵渠疆域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上表中“政治”一栏的内容,并为该表提炼主题。材料二在统治大一统国家的民族地区方面,清朝最重要的就是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清朝统治者为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现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完全奠定。——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对民族地区的治理原则,并分析清朝巩固国家疆域的历史意义。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以“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为目标,把少数民族视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并且通过制度安排,体现各民族的平等地位,更把全国各民族都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大家庭”,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摘编自贾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自觉》(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体现各民族平等进行的“制度安排”。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认识。1.【答案】B【解析】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这一政策在解决台湾问题之前,成功的运用到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上,促进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B符合题意;ACD涉及台湾问题,与题意不符。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构想、香港的回归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史实。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国两制”构想、香港的回归的相关史实。2.【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而提出。香港和澳门回归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香港、澳门回归后,我国将其设置为特别行政区,因此题干材料的关键词对应的研究主题是祖国和平统一,B是正确的选项;题干主要强调祖国统一,未涉及优秀文化传承,排除A;题干主要强调祖国统一,未体现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题干主要强调祖国统一,未阐释民族关系发展,排除D。故选:B。本题考查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及港澳回归。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一国两制”的构想及港澳回归,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3.【答案】C【解析】A.葡萄牙侵占的澳门于1999年回归,排除。B.1662年,郑成功收回荷兰侵占的台湾,排除。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7月1日,被英国侵占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正确。D.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香港的回归,解答的关键是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考查学生对香港回归相关知识的准确记忆。4.【答案】C【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当时针对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后来在香港和澳门问题上得到了成功实践。在“一国两制”的指引下,香港、澳门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顺利回归祖国,选项C符合题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提出的,AB排除;九二共识是用于概括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在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认识见解的名词,D排除。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的构想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史实。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国两制”的构想的相关史实。5.【答案】D【解析】A.材料未涉及从严治党的相关内容,排除A。B.材料未涉及生态建设的相关内容,排除B。C.材料与科教兴国无关,排除C。D.根据材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根据这些我国的政治制度,可以确定学习主题是民主政治,故D正确。故选:D。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新中国的政治制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6.【答案】D【解析】A.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排除A。B.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中国的国家地位,排除B。C.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排除C。D.根据所学可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故D正确。故选:D。本题考查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掌握基础知识。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我们采取这个政策解决香港问题,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及所学知识可知,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A项正确;为促进各民族大团结,巩固祖国统一,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排除B项;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排除C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有利于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排除D项。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的构想及港澳回归,根据材料“我们采取这个政策解决香港问题,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及所学知识分析作答。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的构想及港澳回归,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8.【答案】D【解析】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排除。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排除。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D.由材料“在谈判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关键构想,为谈判的成功和香港主权的和平移交打开大门”并结合所学可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开辟了途径,由此可知,题干材料中的“关键构想”是一国两制,正确。故选:D。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构想,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在谈判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关键构想,为谈判的成功和香港主权的和平移交打开大门”。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构想的认识。9.【答案】B【解析】“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如期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交接仪式上,江泽民主席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故B符合题意;香港回归践行的是“一国两制”方针,不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求同存异”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CD。故选:B。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一国两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香港回归践行的是“一国两制”方针。10.【答案】B【解析】“爱国者治港”践行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进入新时代,中央政府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依照宪法和基本法有效实施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故B符合题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都属于外交方面的内容,“爱国者治港”不属于外交,排除A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排除C。故选:B。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一国两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爱国者治港”践行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1.【答案】C【解析】由材料“两岸人民,同属中华,炎黄子孙,振兴民族,共创未来,薪传绵延。九二共识,和平基础。苍生为念,百姓谋福,共同发展,永继无疆”可知,这体现马英九等台湾同胞有浓厚民族认同感、认同一个中国原则、倡导两岸和平发展,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主张两岸实行相同的社会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与史实不符,排除含有②的ABD三项。故选:C。本题考查台湾问题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台湾问题的由来及两岸关系发展的相关史实。12.【答案】D【解析】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就是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因此特别行政区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其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享有高度自治权。故选:D。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本题掌握“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另外对港澳台相关知识重点分析。13.【答案】C【解析】A.香港是我国特别行政区,香港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与对外开放格局的扩大无关,排除A。B.万隆会议上提出并运所“求同存异”方针,在香港问题上存在着存异,体现不出求同,排除B。C.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回归后,香港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这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有利于香港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使香港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C符合题意。D.香港是我国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排除D。故选:C。本题考查了一国两制。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本题考查了一国两制的意义,要正确读材料展现的内涵,与材料无关的要排除。14.【答案】B【解析】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的外交政策,香港、澳门属于中国内政,排除A。B.“一国两制”是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自治权,“香港、澳门回归后,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中央政府还宣布了多项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正是“一国两制”的体现,B符合题意。C.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与题干无关,排除C。D.“九二共识”是针对台湾,与香港、澳门无关,排除D。故选:B。本题考查“一国两制”与港澳回归,识记“一国两制”与港澳回归相关知识。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熟记“一国两制”与港澳回归相关知识。15.【答案】B【解析】A.材料未涉及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排除A。B.根据材料“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资金统计表”可知,2005年至2008年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资金逐年增加,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这体现了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故B正确。C.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D.材料并未阐述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自治机关的信息,排除D。故选:B。本题考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6.【答案】B【解析】A、五项原则是1953年会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B、“九二共识”的核心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依据材料“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可知,B正确。C。八项主张是1995年由江泽民提出,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C。D、“三通”协议,实现是在2008年,不符合题意,排除D。故选:B。本题考查了“九二共识”。本题考查了“九二共识”,注意掌握“九二共识”的核心。17.【答案】【小题1】目的:反对殖民主义,加强团结合作。“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小题2】成果: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事例:构建人民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等。【解析】本题考查“求同存异”方针的相关内容,一国两制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求同存异”方针的相关内容,识记一国两制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8.【答案】【小题1】建立和巩固。隋唐时期:①唐高宗时,唐朝联合回纥灭西突厥,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②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元明清时期:①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②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省,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小题2】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有利于祖国统一(意思接近即可)。【小题3】将自己的发展与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践行理想信念,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迎难而上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等。【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元巩固统一的措施、林则徐虎门销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的构想及港澳回归等知识点,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记忆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元巩固统一的措施、林则徐虎门销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的构想及港澳回归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19.【答案】【小题1】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②“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小题2】“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具体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标志性事件是开国大典的举行。【小题3】“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小题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史上推动中国发展与建设重大历史事件,包括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一国两制”和中共十九大。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和灵活运用,夯实基础为解题关键。20.【答案】【小题1】名称: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交融;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小题2】开明的民族政策。事件:文成公主入藏。【小题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名称: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小题4】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识记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21.【答案】【小题1】运动:洋务运动。特点:是最早响应武昌起义并取得成功的省份;在北方各省中第一个光复;是坚持军事斗争时间最长的省份。【小题2】方式:游行示威;宣传动员群众;向政府请愿。贡献:发动西安事变,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说明: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取得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37年9月,国民党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发表《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建立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展开人民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中国共产党大力推动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发动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召开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小题3】名称:宝成铁路。意义:沟通了三省的交通;使四川接入全国铁路网,从此结束了“蜀道难”的历史。措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小题4】原因:陕西发挥地方区域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共十八大指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提出。(答出任意一点即可)感悟:陕西在民族复兴征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陕西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积极响应革命,探索救国之路;陕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积极推动革命进程;陕西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陕西的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陕西取得巨大成就。我们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我们要坚持“四个自信”;我们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等。(答出任意一点且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 本题以四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洋务运动、陕西辛亥革命的特点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陕西辛亥革命的特点等知识。2. 本题以四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陕西学生运动的方式、张学良和杨虎城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出的贡献、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的史实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陕西学生运动的方式、张学良和杨虎城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出的贡献、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的史实等知识。3. 本题以四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宝成铁路的修建以及历史意义、1978-2012年陕西省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得益于国家的哪些措施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宝成铁路的修建以及历史意义、1978-2012年陕西省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得益于国家的哪些措施等知识。4. 本题以四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中共十八大以来陕西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陕西篇章的感悟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共十八大以来陕西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陕西篇章的感悟等知识。22.【答案】【小题1】图一。【小题2】A:宣政院;B:台湾府或台湾省或台湾行省(答出一点即可);C:伊犁将军。【小题3】一国两制;香港或澳门。【小题4】维护国家统一或防止国家分裂;《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小题5】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或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言行或拥护《反分裂国家法》或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或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或努力学习,将来建设强大的祖国,为实现祖国统一作贡献等。(符合题意,意思相近,答出一点即可)【解析】本题以三则图片、文字材料未背景依托,考查元朝的统一、元朝边疆管辖的措施、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实践、美国南北战争,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立场,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的统一、元朝边疆管辖的措施、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实践、美国南北战争,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立场等史实。23.【答案】【小题1】唐蕃和亲【小题2】郑和下西洋【小题3】李冰治水【解析】(1)“和合”在“民族交融”中的体现是:唐蕃和亲;“和合”在“对外交往”中的体现是:郑和下西洋;“和合”在“人与自然”中的体现是:李冰治水。(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了近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全民族共同抗日的崭新局面。选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论述如下: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武装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以国共合作为主体,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路线和策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之下,从中国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而制定的,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实现了近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全民族共同抗日的崭新局面。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选择:求同存异的方针。论述如下: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即呼吁亚非各国撤开矛盾、分歧,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紧张、复杂的情况下,审时度势而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至此,中国的和平外交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同沿线各国共同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帮助其实现发展目标。选择:“一带一路”建设。论述如下: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世界经济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风险挑战加剧的情况之下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同沿线各国共同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帮助其实现发展目标。(3)启示:综上所述,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成功可以得,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故答案为:(1)唐蕃和亲;郑和下西洋;李冰治水。(2)说明:主题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武装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以国共合作为主体,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路线和策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之下,从中国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而制定的,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实现了近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全民族共同抗日的崭新局面。主题二:“求同存异”的方针。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即呼吁亚非各国撤开矛盾、分歧,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紧张、复杂的情况下,审时度势而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至此,中国的和平外交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主题三:“一带一路”建设。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但议是中国在世界经济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风险挑战加剧的情况之下提出的。“一带一路”但议的提出是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同沿线各国共同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帮助其实现发展目标。(3)启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本题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相关内容,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内容,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掌握基础知识。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相关内容,识记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识记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内容,识记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4.【答案】【小题1】措施:政治上,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政和监察,地方上推行郡县制;思想文化上,秦朝统一文字,实行“焚书坑儒”,加强对人民思想上的控制。【小题2】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元朝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行省制度拓展了中央政府对边远地区的控制,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民族交往,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小题3】图一反映的是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图二反映的是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反映我国近代史上被割让的香港澳门地区正式回到祖国的怀抱。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强占香港岛,葡萄牙根据《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割占澳门;新中国成立后,党把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历史重任,为此进行不懈努力,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科学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反映出中国国际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是中国反对侵略伟大斗争的胜利;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同时也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新方案,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新贡献。【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秦政权消除“分裂因素”的主要措施、元朝行省制度的意义、一国两制与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政权消除“分裂因素”的主要措施、元朝行省制度的意义、一国两制与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等知识。25.【答案】【小题1】②【小题2】【解析】(1)材料一中的图片和文字信息共同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根据材料“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各民族发生大规模迁徙和融合的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规模进入中原。黄河流域汉族大批南迁,与南方各族的交往十分频繁和密切”可知,这一现象的特点是促进了民族交融,促使黄河流域汉族大批南迁。(2)根据材料二“隋唐王朝扩大了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宋、辽、金时期,内地和边疆的开发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元朝时期,中原和边疆地区发生了长达百年富有特色的大融合。及至明清,消除边疆地区的割据势力和抵御外侮,成为这一时期边政的主要内容”可知,隋唐至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不断发展的原因是都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民族交融,消除边疆地区的割据势力等。(3)根据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产业扶持、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提升等扶持政策,民族地区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可知,党和国家为发展民族地区实施的扶持政策是产业扶持、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提升,其成效是民族地区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故答案为:(1)②。促进了民族交融,促使黄河流域汉族大批南迁。(2)都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民族交融,消除边疆地区的割据势力等。(3)产业扶持、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提升;民族地区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少数民族内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少数民族内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相关史实。26.【答案】【小题1】台湾府【小题2】左宗棠【小题3】【小题4】【小题5】【解析】(1)根据材料一“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首领‘示之以礼’……唐朝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在形式上保留当地原有统治机构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可知,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原则是“华夷无别”“华夷同重”,政策是开明的民族政策。(2)清朝于1684年在A处即台湾地区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图中B处即新疆地区曾在近代遭到中亚浩罕国将领阿古柏率军占据,清政府派左宗棠收复此地。(3)据材料三“2023年4月1日上午,马英九先生携家人来到湖南省湘潭县茶恩寺镇双阳村,在马家祖墓前祭拜祖父马立安表达慎终追远之意。回乡途中,遇到当地群众问候‘欢迎回家’,马英九用湖南方言回应:‘湘潭伢子回来了!第一次回到祖籍地的马英九宣读祭祖文和受访时几度哽咽,不时拭泪。‘多年来的愿望实现了!’马英九动情地说”可知,材料三反映了海峡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有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4)根据材料四“林肯总统毫不迟疑地将国家统一摆在首要地位,作出历史性抉择,积极采取法律和战争手段坚决扭转分裂局面,最终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林肯总统为“积极扭转分裂局面”而采取的举措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领导北方同南方叛乱势力进行斗争,赢得内战胜利。(5)通过以上探究可知,我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认识是国家统一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统一。故答案为:(1)“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开明的民族政策。(2)台湾府;左宗棠。(3)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4)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领导北方同南方叛乱势力进行斗争,赢得内战胜利。(5)国家统一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统一。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美国南北战争、一国两制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的民族关系、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美国南北战争、一国两制等相关史实。27.【答案】【小题1】元朝:澎湖巡检司;清朝:台湾府。【小题2】军事行动:雅克萨之战;左宗棠收复新疆。【小题3】由来:1949年,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蒋介石败退台湾,由于美国的干涉,台湾未能解放。“独特模式”:一国两制。【小题4】做法:积极履行维护祖国统一义务,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努力掌握建设祖国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本领;积极宣传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原则和立场,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的言行作斗争;做力所能及的小事,如给台湾朋友写信表达渴望统一的愿望,介绍有关方针政策和大陆发展变化情况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 本题以五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元朝和清朝对台湾的管辖、雅克萨之战、左宗棠收复新疆、台湾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等知识。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知识。2. 本题以五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元朝和清朝对台湾的管辖、雅克萨之战、左宗棠收复新疆、台湾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等知识。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知识。3. 本题以五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元朝和清朝对台湾的管辖、雅克萨之战、左宗棠收复新疆、台湾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等知识。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知识。4. 本题以五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元朝和清朝对台湾的管辖、雅克萨之战、左宗棠收复新疆、台湾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等知识。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知识。28.【答案】【小题1】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小题2】【小题3】【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可以为该表提炼主题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在统治大一统国家的民族地区方面,清朝最重要的就是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清朝统治者为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现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完全奠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对民族地区的治理原则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朝巩固国家疆域的历史意义是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3)根据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以‘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为目标,把少数民族视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并且通过制度安排,体现各民族的平等地位,更把全国各民族都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大家庭’,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为体现各民族平等进行的“制度安排”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可知,我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是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国家大一统时代,采取更加积极平等的民族政策,有利于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故答案为:(1)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2)“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国家大一统时代,采取更加积极平等的民族政策,有利于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秦朝和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秦朝和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