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2.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鉴赏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知识链接】借助网络了解孟子,孟子的基本思想,本文写作背景。【问题探究】活动一:疏通文字障碍(一)解释加点字词1.保民( )而王 2.将以衅钟( )3.吾不忍其觳觫( ) 4.若无罪而就( )死地5.以羊易( )之 6.百姓皆以王为爱( )也7.齐国虽褊小( ) 8.彼恶( )知之9.王若隐( )其无罪 10.则牛羊何择( )焉 11.是乃仁术也( )12.于我心有戚戚( )焉13.有复( )于王者曰 14.吾力足以举百钧( )15.明( )足以察秋毫之末 16.而不见舆薪( )17.则王许( )之乎 ” 18.百姓之不见( )保19.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 20.何以异( )21.挟太山以超( )北海 22.为长者折枝( )23.老( )吾老( ) 24.幼( )吾幼( )25.刑( )于寡妻( )26.以御( )于家邦27.权( ),然后知轻重 28.度( ),然后知长短29.王请度( )之 30.抑( )王兴甲兵31.危( )士臣 32构怨( )于诸侯33.便嬖( ) 34.莅( )中国35.缘( )木而求鱼 36.殆( )有甚焉37.方( )千里者九 38.齐集( )有其一39.发政施仁( ) 40.天下之欲疾( )其君者41.吾惛( ) 42.我虽不敏( )43.恒产( ) 44.惟士( )为能45.放辟( )邪侈( )46.然后从而刑( )之47.是罔( )民也 48.明君制( )民之产49.仰足以事( )父母 50.俯足以畜( )妻子51.乐岁( )终身饱 52.凶年( )免于死亡53.故民之从之也轻( ) 54.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55.奚暇治( )礼义哉 56.树( )之以桑57.五十者可以衣帛( ) 58.鸡豚( )狗彘( )之畜59.勿夺( )其时 60.谨庠序( )之教61.申( )之以孝悌( )62.不负戴( )于道路矣(二)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1.无以,则王乎( )2.然则废衅钟与( )3.王说,曰( )4.为长者折枝( )5.刑于寡妻( )6.盖亦反其本矣( )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8.是罔民也( )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0.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三)指出下面句子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意思。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2.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 )3.欲辟土地,朝秦楚 (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 )6.轻暖不足于体与 ( )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 )8.寡固不可以敌众 ( )9.弱固不可以敌强 (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11.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1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13.谨庠序之教 ( )14.然后从而刑之 ( )15.是罔民也 ( )16.无以,则王矣 ( )1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18.树之以桑 ( )19.刑于寡妻 (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1.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3.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活动二:粗读感知, 完成下面小题。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根据孟子劝说的思路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简要概括每层大意。段落 大意1--1415--2021--3334--35活动三:研读(1--14)段,完成下面小题。孟子为何说不知道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认为一个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孟子抓住齐宣王“以羊易牛”之事并加以阐发,有什么作用?活动四:研读(15---20)段,完成下题。这一部分论述的中心是什么?孟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活动五:研读(21---33)段,完成下面小题。齐宣王之“所大欲”是什么?他想用什么方式实现?孟子用缘木求鱼的比喻说明什么?孟子假设邹国与楚国之战,有何意图?活动六:研读(34---35)段,完成下面小题。孟子提出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孟子为齐国描绘的社会蓝图是怎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的社会在当时能实现吗 为什么 活动七:深化探究感受孟子高超的论辩技巧2.孟子的“王道”思想对于当今时代还有什么意义吗?【学而后思】《齐桓晋文之事》学案答案(一)解释重点实词。1.保民(安民,养民)而王 2.将以衅钟(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3.吾不忍其觳觫(恐惧战栗的样子)4.若无罪而就(走向)死地5.以羊易(替换)之 6.百姓皆以王为爱(吝惜,舍不得)也7.齐国虽褊小(狭小) 8.彼恶(怎么,哪里)知之9.王若隐(痛惜、哀怜)其无罪 10.则牛羊何择(区别 )焉 11.是乃仁术也(行仁政的方式 12.于我心有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焉13.有复(禀报)于王者曰 14.吾力足以举百钧(三十斤为一钧)15.明(视力)足以察秋毫之末 16.而不见舆薪(整车的柴)17.则王许(认可)之乎 ” 18.百姓之不见(被)保19.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表现) 20.何以异(区分)21.挟太山以超(跃过)北海 22.为长者折枝(按摩肢体。枝,同“肢”)23.老(敬爱)吾老(老人) 24.幼(爱护)吾幼(小孩)25.刑(做榜样)于寡妻(正妻) 26.以御(治理)于家邦27.权(称量),然后知轻重 28.度(丈量),然后知长短29.王请度(考虑)之 30.抑(难道)王兴甲兵31.危(使…受到危害)士臣 32构怨(结怨)于诸侯33.便嬖(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 34.莅(统治)中国35.缘(攀,爬)木而求鱼 36.殆(恐怕,可能)有甚焉37.方(纵横)千里者九 38.齐集(集聚,这里指总计面积)有其一39.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施行仁政)40.天下之欲疾(憎恨)其君者41.吾惛(糊涂 ) 42.我虽不敏(聪慧)43.恒产(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44.惟士(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为能45.放辟(不正)邪侈(过度) 46.然后从而刑(处罚)之47.是罔(同“网”,陷害)民也 48.明君制(规定)民之产49.仰足以事(侍奉,赡养)父母 50.俯足以畜(养活)妻子51.乐岁(丰年)终身饱 52.凶年(荒年)免于死亡53.故民之从之也轻(容易) 54.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足)55.奚暇治(讲求)礼义哉 56.树(种)之以桑57.可以衣帛(穿丝织的衣服) 58.鸡豚(小猪)狗彘(猪)之畜59.勿夺(耽误)其时 60.谨庠序(学校)之教61.申(申诫,告诫)之以孝悌(敬爱兄长)62.不负戴(顶着)于道路矣(二)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1.无以,则王乎(“以”同“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与”同“欤”,疑问语气词)3.王说,曰(“说”同“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同“肢”,肢体)5.刑于寡妻(“刑”同“型”,作榜样)6.盖亦反其本矣(“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归)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同“途”,道路)8.是罔民也(“罔”同“网”,比喻陷害)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斑白,花白)10.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采”同“彩”,色彩)(三)指出下面句子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意思。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欲辟土地,朝秦楚(朝,使动,使…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作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作名,美味的食物 )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作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大,形作名,小国、大国)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众,形作名,人少的国家、人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强,形作名,弱国、强国)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个“老”,形作动,敬爱;第二、三个“老”,形作名,老人)11.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幼”,形作动,爱护;第二、三个“幼”,形作名,小孩)1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作动,远离)13.谨庠序之教(谨,形作动,重视,认真从事)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作动,处罚)15.是罔民也(罔,名作动,张网捕捉,陷害)16.无以,则王矣(王,名作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1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作动,穿)18.树之以桑(树,名作动,种)19.刑于寡妻(刑,名作动,做榜样)(四)翻译下面的句子。1.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这是说拿这样的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这样)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3.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不足以做到,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4.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这样以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百姓很容易跟着国君走了。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重视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地开导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6.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老年人穿丝织的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却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没有的事情。活动二:粗读感知, 完成下面小题。1. 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保民而王。根据孟子劝说的思路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简要概括每层大意。段落 大意1--15 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 分析齐宣王有“不忍”之心,是施行仁政的基础。15--20 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21--33 孟子指出齐宣王的“大欲”,论证其不可能实现,指出应当“反其本”,施行仁政。34--35 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 。活动三:孟子为何说不知道齐桓晋文之事?避而不答,转移话题 。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孟子认为一个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抓住齐宣王“以羊易牛”之事并加以阐发,有什么作用?为了证明齐宣王有“保民”的基本条件----“不忍”之心。运用举例论证,增加了故事性,使文章生动形象;并且此事是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更有说服力。为下文论说齐宣王没有推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提供前提,埋下伏笔。活动四:研读(15---20)段,完成下题。这一部分论述的中心是什么?孟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中心:“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1)比喻论证: 如: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2)引用论证: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对比论证:“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活动五:研读(21---33)段,完成下面小题。齐宣王之“所大欲”是什么?他想用什么方式实现?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称霸天下“霸道”——用武力2.孟子用缘木求鱼的比喻说明什么?齐宣王用武力称霸天下的目标不能实现3.孟子假设邹国与楚国之战,有何意图?论证齐国以一国之力,想要战胜力量强大的各诸侯国,称霸天下是不可能成功的。为后文论述行王道才能统一天下作铺垫。活动六:研读(34---35)段,完成下面小题。孟子提出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制民之产” “谨庠序之教”孟子为齐国描绘的社会蓝图是怎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的社会在当时能实现吗 为什么 社会蓝图: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一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梯,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司马迁《史记·孟子卿列传》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活动七:深化探究孟子的论辩技巧1、运用了迂回曲折、循循善诱、层层进逼的方法首先:帮助宣王树立起“保民而王”的信心。其次:解决了宣王主观上“为”与“不为”的思想矛盾。再次:排除了宣王“保民而王”的巨大障碍。最后:向宣王阐述“保民而王”的施政纲领。2、用比喻陈说事理,分析:孟子的文章长于譬喻,本篇中,如,“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5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鱼”“人与楚人战”等,都能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道理3、运用排比,逻辑严谨,也是文章的特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