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常识与孔子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2.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通过语言、神态以及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3.掌握本文重点字词。【问题探究】任务一:疏通文意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 )吾一日长(zhǎng)乎( )尔,毋吾以( )也。居( )则曰:‘不吾知( )也。’如( )或( )知尔,则( )何以( )哉?”子路率尔( )而对曰:“千乘(shèng)( )之国,摄( )乎大国之间,加之以( )师旅( ),因( )之以饥馑;由也为( )之,比及(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夫子哂(shěn)( )之。“求,尔何如?”对曰:“方( )六七十,如( )五六十,求也为之,比(bǐ)及三年,可使足民。如( )其礼乐,以俟( )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 )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 )会( )同( ),端( )章甫( ),愿( )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mù)( )春者,春服既( )成,冠者( )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 ),风( )乎舞雩(yú),咏( )而归。”夫子喟(kuì)( )然叹曰:“吾与( )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 )国以礼,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唯( )求则非邦( )也与?安见(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文本解读文本主旨:全文以言志为线索,生动地记述了孔子与他的四位弟子畅谈理想抱负的情景,表达了孔子及其弟子各自的人生抱负,反映了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追求和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任务二:问题探究一、理清思路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每部分内容。二、合作探究“陪长者闲坐”,这样的语境就容易使气氛和谐融洽,师生平等、轻松自由,弟子们能各抒己见。讨论下列问题,完成下列表格。1、文中孔子四个弟子的志向分别是什么?2、从他们的言谈、动作和神态中,分析孔子及四个弟子的人物形象?3、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谈话作了什么评价?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弟子形象 孔子评志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三、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学而后思】《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答案任务一:疏通文意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因为)吾一日长(zhǎng)乎(介词“于”,比)尔,毋吾以(“已”,停止)也。居(平日)则曰:‘不吾知(了解)也。’如(假如,如果)或(有的人)知尔,则(那么)何以(用,做)哉?”子路率尔(“然”,…的样子)而对曰:“千乘(shèng)(一车四马)之国,摄(夹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 介词,用)师旅(军队),因(接续)之以饥馑;由也为(治理)之,比及(等到)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也。”夫子哂(shěn)(微笑)之。“求,尔何如?”对曰:“方(计量土地用语,纵横)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求也为之,比(bǐ)及三年,可使足民。如(至于)其礼乐,以俟(等待)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胜任)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或者)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拜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端(名作动,穿着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着礼帽),愿(希望)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稀”,稀疏),铿尔(“然”,…的样子),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mù)(“暮”)春者,春服既(已经)成,冠者(成年人)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水名,今山东曲阜),风(名作动,吹风)乎舞雩(yú),咏(唱歌)而归。”夫子喟(kuì)(叹息)然叹曰:“吾与(赞成)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名作动,落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语气助词,罢了)!”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让),是故哂之。唯(语气助词,无实义)求则非邦(国家)也与?安见(怎见得)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 形作名,小相),孰能为之大( 形作名,大相)?”◎文本解读文本主旨:全文以言志为线索,生动地记述了孔子与他的四位弟子畅谈理想抱负的情景,表达了孔子及其弟子各自的人生抱负,反映了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追求和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任务二:问题探究一、理清思路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每部分内容。第一部分(1-2):写孔子询问学生的志向。(问志)第二部分(3-13):写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分别述说自己的志向以及孔子的态度。(述志)第三部分(14-21):写孔子对四人志向的评价。(评志)二、合作探究文中孔子四个弟子的志向分别是什么?①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②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③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④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2、从他们的言谈、动作和神态中,分析孔子及四个弟子的人物形象?孔子:有理想、有抱负,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此外,作为师长的他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和诱导。子路:抱负远大、才能卓绝、直率自信,鲁莽、轻率、不谦让。冉有:既有抱负,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皙:潇洒高雅、从容有礼、淡泊功名。3、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谈话作了什么评价?①对子路: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谈话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孔子“哂之”。②对冉有: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孔子叹之。③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孔子惜之。④对曾皙:孔子与之。三、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曾皙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皙“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