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当冲突发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了解校园冲突产生的多种原因。道德修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看待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冲突。法治观念:学会解决校园冲突的基本方法,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校园冲突。。健全人格:养成冷静、讲道理、换位思考的习惯。责任意识:当冲突发生后,懂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以宽宥之心待人。话题一“校园里的冲突”教学反思:《当冲突发生》一课是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现在的孩子,有许多是独生子女,平时自我中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私,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出现这个问题,固然同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相伴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家长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态度不当。主要表现在对孩子的关心过度、照顾过度、宠爱过度、迁就过度。这样,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加重了自我意识,形成了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只顾自己,不考虑他人。再加上年纪小,当这些孩子,遇到与同学之间发生摩擦,与父母之间产生误会,他们就很难会站到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我们品德教育要与时俱进,为新时代的小学生的健康发展铺桥搭路。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化解冲突、调解矛盾的方法和技能的指导与训练。对冲突化解策略的指导与训练,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和平解决争端、形成互惠关系的技能。它遵循一套普遍的程序和基本规则,如教材第21页和第22页所示:1.冲突双方客观叙说发生的问题和各自的感受,不要相互指责。2.双方在陈述后寻找冲突发生的原因。3.双方表明各自的感受、想法和诉求。在倾听对方陈述诉求时,可以不表示完全赞同,但要相互尊重。4. 换位思考、探求和平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或适当让步,或寻找新的能满足双方利益和要求的解决途径和办法,最后达成一致。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训练时,着重培养学生以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化解冲突的能力。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看到以合作的方式解决冲突的好处,以对抗的方式解决矛盾的坏处。其次,在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前,要给予榜样示范。教师可以让班级中那些擅长与人合作、善于处理矛盾、人际关系非常和谐的学生向其他学生介绍并示范化解冲突的思路和方法。教师日常对学生冲突和矛盾的处理,也是在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如果教师这方面工作做得足够好,那么就可以在这-课的教学中提醒学生想一想,平时老师是让大家怎么做的,然后指导学生学习化解冲突的程序和规则。在冲突发生后,双方难以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协商解决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这时需要第三方调解。调解者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身边的同学。调解有以下三个原则:第调解人应保持中立,不偏向任何-方,耐心倾听双方的陈述和诉求。第二,要引导双方建立友好关系,组织冲突双方进行协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应由冲突双方自己提出来,调解人可以敦促双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你准备怎么办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第三,在双方同意的基础上达成协议。教师要先掌握调解的方法,才可以向学生示范,再训练学生掌握这种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