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当冲突发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知道什么是欺负,懂得区分是否属于欺负行为。道德修养:认识到欺负他人是不道德的事,明白与人为善的道理。法治观念:感受被欺负者的痛苦,学会调解冲突,帮助被欺负的同学。健全人格:掌握应对欺负的方法,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责任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能够正确面对校园欺凌。话题二“遇到欺负怎么办”教学反思:本课围绕校园里的同伴欺负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欺负,探讨应对欺负的方法。这样的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引导他们逐步遵循校园人际间平等与尊重的基本规范,有助于形成团结友爱的班集体氛围。通过联想图的制作,可以使学生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思想交流,在交流中思维的火花发生碰撞,最终得出最佳方案。本课教学通过探讨利弊,引导学生最终得出一致的最好的方法—调解。课堂演练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难点。 演练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想要学生通过一次演练就学会调解,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本教学设计把演练调解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学生初次演练—师生合作演练—学生再次演练,最终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同伴调解技能。从这样的模拟训练中,学生懂得了保护自我,初步掌握了应对欺负的基本技能。在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能够把握住教材的逻辑层次,解决有关欺负的三个问题:1. 什么是欺负;2.遇到欺负怎么办;3.如何学习同伴调解的技能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又能准确把握各自的重心。在“什么是欺负"的教学时,教师不满足于对欺负行为的分类,而是把握住判断欺负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在“遇到欺负怎么办”的环节,教师将解决问题的重点引向旁观者,而不是指责欺负者,也不是对被欺负者提出不切实际的自强要求,这不仅符合当前人们对校园欺负产生的群体性根源的了解和认识,而且将教学自然过渡到对学生同伴调解技能和方法的培养。从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来看,同伴调解技能的指导与训练是教学重点。教师通过学生自演——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三个环节, 引导学生学习同伴调解的技能和方法,将积极解决校园欺负的目标落到了实处。教师提出的不批评和指责欺负者、由欺负者提出被欺负者认同的解决方法的同伴调解原则,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对于教材最后一个环节“在校外遇到欺负该怎么办”,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内容,而是将其布置为课后作业,这样做一方 面减轻了课堂教学的压力,另-方面将道德与法治课拓展到班会课上,体现了协同德育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教师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商量和探讨问题。教学引人家庭和社会力量,有利于为预防和解决校内外欺负问题创建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和局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