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母鸡》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母鸡》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14母鸡》教学设计
一、单元阅读主题:动物朋友
二、单元语文要素: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
三、本课素养目标:
1.文化自信: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提高文化自信。
2.语言运用:了解“我”对母鸡态度前后的变化,并说出变化的原因。
3.思维能力;通过比较,感受同一作家在写不同动物时,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语文要素】
审美创造:感受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体会母爱的伟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受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体会母爱的伟大。
2.通过比较,感受同一作家在写不同动物时,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新课标学习任务单:
回顾导入:上节课学习的课文《猫》,早在 1959年 8月就登上了报刊《新观察》。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这篇文章的表达特点。
课文 表达特点
《猫》 大猫古怪、小猫淘气——列举事例突出特点口语化、明贬实褒的语言特色(使文章更有幽默感
活动 1.交流识字,梳理课文结构,理清情感变化
(1)体会词语的感彩,学习情感表达方法讨厌欺侮可恶疙瘩啄食毒手受不了慈爱警戒消瘦啼叫顶凄惨一声不哼
(2)找出作者对待母鸡的态度的句子学习要求:课前我们已经布置了预习,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课文中有一个过渡段,请根据过渡段填写下面的表格。
段落 老舍对母鸡的态度
()段——()段
第( )段是过渡
()段——()段
活动 2.前后对比,感悟作者情感变化
(1)面对强者——大公鸡学习提示:默读课文,找到母鸡面对强者——大公鸡时的不同表现,并批注自己的感受。
①成为鸡母亲之前:它永远不反抗公鸡。
②成为鸡母亲之后:假如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就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思考:与前文说的“它永远不反抗公鸡”矛盾吗?
总结:面对强者,成为母亲之前,它永远不反抗;但有了鸡雏后,遇到强敌,它敢拼敢打,分明就是一个勇敢的斗士,难怪老舍如此敬佩它。
(2)面对弱者
①成为鸡母亲之前,母鸡的表现欺侮最忠厚的鸭子、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下毒手、趁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毛来。(这是一只欺软怕硬又凶狠的母鸡,难怪老舍先生讨厌它。)
②成为鸡母亲之后:面对更弱小的小雏鸡,母鸡的表现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从这句话中体会到母鸡不再凶狠,任由孩子们在他的身上调皮,变得特别宽容、慈爱。)
活动 3.迁移对比,体悟文章人文主题——聚焦“母鸡的叫声”
(1)回顾作者在《猫》这一课中,是如何描写猫的叫声的。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
预设:“丰富多腔”“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咕噜咕噜”等词语表现出在作者眼里猫的叫声抑扬顿挫,像个歌唱家,让我们明显感受到作者对猫的喜爱。
(2)母鸡的叫声:学习要求:找一找描写母鸡叫声的相关句子读一读,比较母鸡叫声的变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旁边写批注。
预设:
①成为鸡母亲之前:预设:嘎嘎、没完没了、细声细气、如怨如诉、颤颤巍巍、发了狂(体会叫声难听、居功炫耀)
②成为鸡母亲之后的叫声咕咕地警告,咕咕地紧叫,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体会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总结:面对来犯着他是勇敢的战士,而在子女面前,它的话语是世间最慈爱的呼唤。
③点明中心成为母亲后不畏强敌,敢打敢拼;成为母亲后养活多有孩子,不辞劳苦;成为母亲后守护子女,不眠不休。——所以老舍先生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活动 4.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老舍《我的母亲》节选这篇文章写于 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此时的老舍在重庆,母亲远在北京。当时北京被日军占领了,老舍先生日夜思念自己的母亲,因为在他的心里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英雄。老舍《我的母亲》节选......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母亲并不软弱。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 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合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2)表达方法——先贬后褒学习提示:老舍的文章表达了对母爱的尊敬、敬佩、敬畏。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后半部分,为什么要写:“讨厌”?
预设:通过对比突出母爱的伟大。在伟大的母爱面前所有的缺点都不值一提。前面都多讨厌,后面只有更伟大。
这种写作方法叫“先贬后褒”。《猫》和《母鸡》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比一比,说说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完成表格。
活动 5.比较阅读体会写法《猫》和《母鸡》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
比一比,说说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完成表格。
作品
不同点 情感变化
语言特色
相同点
六、作业设计:
1.读一读:选取你印象最深的能体现母爱伟大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自选一处,组长指定一处)
2.写一写:学以致用,大展身手要求:用上本节课学习的运用具体事例和先贬后褒的手法写一写“我的动物朋友”。
《14母鸡》评测练习
一、基础积累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其中一个词语造句。
细( )细( )( )( )巍巍如( )如( )( )其不( )
【设计意图】
第三学段的基础过关以句段篇为基本内容。作业主要采用填空的形式进行考查,既考查学生对生字拼读的掌握情况,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二、能力提升
默读课文,画出“我”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作业主要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为目标,明确单元教学定位,以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感悟作者对母鸡的喜爱。
三、探究拓展文中有许多精彩的词句,找出来,抄一抄。
【设计意图】作业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写一写,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述形式。
四、阅读拓展课外搜集一些有关母爱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并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把课堂上的精彩延续到课后,让学生带着强劲的阅读动力继续阅读关于明月其他篇章。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大量阅读的要求。
《14母鸡》课后反思
一、老老实实引导学生读文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所提出的四大核心素养,文化自信,首先要能读通课文。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无一不是建立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的。对于小学生而言,绝大部分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都可以通过朗读来获得。所以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一如既往地老老实实引导学生读通读顺文本,把基础打牢。
二、任务驱动让学生有的放矢“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概念。所谓学习任务群,就是一项目标非常明确的学习实践活动,核心目的是学习相应的内容要达成明确的目标。《母鸡》一课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通过《母鸡》的教学,让学生学习老舍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为以后写小动物做铺垫。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设计“教学活动”把每一个任务都扎实学好,我始终认为只有将每个子任务扎实学好,我们才能到达“作家笔下的小动物”主题单元这个“终极目标”。
三、不足之处:
应加强引导,坚持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一定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阵地。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是学生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的。我在备课过程中预设了给学生提供好的学习内容,指导正确的学习方法,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但具体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读书、批注、思考、交流,但留的时间较少。课堂现场呈现的学生参与度不太高,在今后的课堂中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梳理、提炼,让学生的学习更为真实有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