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学习目标】
1.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学会赏析诗歌。
【考点解析】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表达技巧的种类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二)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
(三)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
(四)材料取舍:主次、详略、繁简等。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
(五)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连用的。
【考点分类介绍】
诗歌表达技巧之修辞
(一)修辞积累
比喻: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抽象事物形象化,增强感染力。突出事物特征。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赏析: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比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
比拟:把物当做人来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绘事物更加生动、形象、鲜明,增强感染力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赏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销魂,把粉蝶对美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赏析: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内容上集中而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赏析:从篇章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联联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能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互文:又名互辞,是古代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对互文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即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互不相干,实则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互文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句子的意思。这类句子比较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反问:加强语气,强调突出。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赏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设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反复:强调突出,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叠词:营造氛围,音韵美。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二)考题模式——分析诗歌当中的修辞
(三)答题步骤
1.指出使用的修辞手法。
2.结合诗歌语句分析此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3.指出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或效果。
诗歌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
(一)知识积累
表达方式术语主要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鉴赏,经常运用的是描写和抒情。诗歌的描写,主要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这些描写,从不同角度,又可总体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实写和虚写,白描和工笔。诗歌的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和借古抒情等;这些抒情,又可总体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叙议结合(先记叙后议论)
3.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常见的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白描、渲染、细节描写等。
①对人物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评论,他人的衬托,环境的烘托)
②对景物的描写: 观察角度,观察顺序,常用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①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也有间接抒情。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②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借景抒情(包括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哀、以景结情);借物抒情(即托物言志,象征手法);③借古抒情(怀古伤今、借古喻今)。
(二)考题模式——分析诗歌表达方式
(三)答题技巧——表达方式+解释表达方式+作用或效果。
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一)知识积累
(1)衬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2)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3)用典: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①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②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③正用典故: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④反用典故: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4)起兴: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5)联想和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6)渲染: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7)抑扬: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此外,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象征、对比,寓褒于贬、明褒实贬,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画龙点睛、曲笔逆笔,等等。
(二)考题模式——分析诗歌表现手法
(三)答题技巧——表现手法+解释表现手法+作用或效果。
【典型例题】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导学案答案
例1答案:⑴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例2答案:⑴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聚”启“散”。(意思答对即可)
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