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七课 课时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学案(含答案)-2024春高中政治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第七课 课时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学案(含答案)-2024春高中政治必修3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课标要求 
1.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课时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学习目标 
1.感受法治建设的艰难历程,了解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增强对我国法治建设的信心,坚定对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认同。
2.了解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中华法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
3.在生活中学法、懂法、敬法、守法、用法,积极参与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
一、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1.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决定性因素
(1)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______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__________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想一想:法律维护的是全体公民的根本利益吗?
(3)决定因素:__________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法的分类: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____________和社会主义法。
3.法的基本特征
(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____________的一种社会规范。
(2)法是由国家_____或______的社会规范。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3)法是由国家________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________的社会规范。
4.法的职能
(1)政治职能:法维护一定____________的作用。
(2)社会职能:法管理一定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想一想: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粮油公司按照农户的诉讼请求支付购粮款,主要体现了法的什么职能?
二、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和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中华法系的特点
(1)中华法系__________。
想一想:我国法律发展的历程是什么?
(2)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________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_________作出了重要贡献。
2.我国当代法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法,是__________领导的广大__________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3.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1)形成了以______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依法行政和__________水平不断提高。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4.法治建设在路上
(1)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想一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取得哪些成就?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是一场由____________领导的、____________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3)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______与______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1.法律是人类社会的伴生物。
纠正:
2.东周列国时期,中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纠正:
3.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纠正:
4.我国法律是全体公民意志的体现,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纠正:
议题1:如何正确认识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情境]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就已经产生了奴隶制的习惯法。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出现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唐朝时,中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任务1 小组合作:结合材料,如何评价我国古代法治发展的历史?
任务2 小组讨论:近代中国变法图强的做法为何归于失败?
核心归纳 全面认识中华法系
内涵 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历程 ①春秋战国:开始制定成文法 ②西汉:儒家思想成为主导,强调礼法结合 ③唐朝: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④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但最终归于失败
地位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评价 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
议题2:如何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情境]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所创立的无产阶级法学理论和学说。它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批判继承了人类历史思想的积极因素,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法的本质和法律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使法学成为真正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法不是超历史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阶级意义上的法也将随之消亡。
任务1 独立思考: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与人类历史上的法律思想的关系?
任务2 小组讨论:如何理解“法不是超历史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任务3 小组合作:简要说明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核心归纳 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法的产生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法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法的决定因素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法的历史类型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法的特征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的职能 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议题3: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情境]
时间 法治建设历程
1954年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开启了崭新征程
1982年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
2004年 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2012年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018年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我国宪法进一步完善
2020年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2021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官法》……
2022年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题为《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的署名文章、全国普法工作取得新进展……
任务1 独立思考:1954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为什么还要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对宪法进行修正?
任务2 小组讨论: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并分析写出两条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
核心归纳 新中国法治建设三方面巨大成就
成就 表现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①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②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 ③法律的作用不断增强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①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 ②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③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①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②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高度 ③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考向一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1 (2023·河北高二学业考试)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
A.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
B.中国移植近代国家的法治模式
C.法律为中国所特有
D.中国通过文书、竹简等发布法律
考向二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学科素养:政治认同]
例2 (2023·江苏高二学业考试)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水和天平”“神兽和女神”都反映了人类希望通过法律去追求和实现公平、正义。在阶级社会里,法的本质是(  )
A.人类社会的产物
B.就是公平、正义
C.所有公民共同意志的体现
D.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考向三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学科素养:法治意识]
例3 (2023·河北武强中学高一校考期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我国的法治由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
②在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中,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③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全体党员
④在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我国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课时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
一、
1.(1)国家 (2)统治地位
想一想:不是。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3)生产方式 
2.资本主义法
3.(1)社会关系 (2)制定 认可 (3)强制力 约束力 
4.(1)阶级统治 (2)社会公共事务
想一想:法的政治职能是指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解决的是阶级矛盾,材料中法解决经济纠纷属于社会职能。
二、
1.(1)源远流长
想一想: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制定成文法,发布法律。西汉时期,强调礼法结合。唐朝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移植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当代形成社会主义法。
(2)独树一帜 法治发展
2.工人阶级 人民群众 
3.(1)宪法 (2)公正司法 (3)生存权 发展权 
4.(1)想一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2)中国共产党 全体中国人民 (3)民主 法治 
易错矫正
1.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3.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不是全体公民的意志。
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
议题1 任务1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任务2 法治建设应符合本国历史和国情,移植他国法治模式往往难以适应本国国情。
议题2 任务1 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是在批判继承人类历史上的法律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推动了人类法治思想的进步,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任务2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法也不会永远存在,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阶级意义上的法也将随之消亡。
任务3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议题3 任务1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法治建设的进程也要与时俱进。
任务2 (1)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2)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
例1 A [材料中指出“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故A正确。中国法治建设坚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法律体系,“中国移植近代国家的法治模式”说法错误,故B不选。法律也属于文化的一种,而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法律为中国所特有”说法不符合实际,故C不选。文书、竹简是法律发行、保存的形式,最重要的还是法律本身的魅力,故D不选。]
例2 D [在阶级社会中,法体现的是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D正确。A、B、C均不是阶级社会中法的本质体现,排除。]
例3 C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我国也不例外,①错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中,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②正确。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共产党员,③错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④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