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七课 课时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学案(含答案)-2024春高中政治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第七课 课时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学案(含答案)-2024春高中政治必修3

资源简介

课时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学习目标 
1.认同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的正确性。
2.理解坚持依法治国,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
3.通过学习,提升参与社会法治宣传的积极性,同时个人应努力做到尊法、用法,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1)重要性:法律是______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__________。
(2)必要性:要推动我国__________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什么?
②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__________体系、严密的__________体系、有力的__________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①坚持依法治国、__________、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②坚持法治国家、__________、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③实现科学立法、__________、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④促进国家__________和__________现代化。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保证)
(1)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_______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________的保证。
(2)要求
①必须坚持党__________、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__________统一起来。
②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__________和依法执政。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力量源泉)
(1)原因:______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________________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______________,促进共同富裕。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价值追求)
(1)地位:______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2)要求
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__________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不得有______________的特权。
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
议一议:有人认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守法和司法平等。对此,你怎么看?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精神支撑)
(1)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__________共同发挥作用。
(2)要求
①必须坚持一手抓______、一手抓______。
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__________、家庭美德、__________。
③既重视发挥法律的______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______作用。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实践基础):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__________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__________、体现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想一想:有人认为,依法治国,坚持从实际出发即可。你是如何认识的?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制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纠正:
2.所谓依法办事就是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律规定办事。
纠正:
3.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特征。
纠正:
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一样的。
纠正:
5.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纠正:
6.依法治国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德治保障。
纠正:
议题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情境]
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宏阔视野,从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全局高度认识法治、定位法治、布局法治、推进法治、厉行法治,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明确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被确立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开启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
任务1 独立思考: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
任务2 小组讨论: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应如何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
任务3 小组合作:作为学生,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去学法、用法,请列举几种方式和途径。
核心归纳
1.法制与法治
(1)含义:法制是以法来管制,指以既定的法律制度来管制;法治是法的统治,指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最高权威,任何人都同等地遵守和服从立法机关制定通过的良好的法律。
(2)法制国家与法治国家的基本区别
①从管制公民到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权益。
②立法、决策走向民主化。
③由压制服从到公平处理社会关系。
2.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区别 强调方式、途径方面的目标 强调的是根本目标
联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一种手段,最终是为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根本目标
议题2:如何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情境]
我国立法法总则规定,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任务1 独立思考:立法法相关规定贯彻了什么原则?
任务2 小组讨论:贯彻上述原则有何积极意义?
核心归纳
1.“五项原则”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障。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公正的底线。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是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确体现。
2.区分不同行为主体在依法治国中的职责和作用
(1)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2)科学立法的主体主要是设区市以上人民代表大会。
(3)严格执法的主体主要是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是行政机关。
(4)公正司法的主体是司法机关,依法审判的主体是各级人民法院。
(5)守法的主体指的是党政机关、社会组织、个人等。
考向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学科素养:政治认同]
例1 (2023·辽宁鞍山高一联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68件,修改法律234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99件,作出立法解释9件,与上一个十年相比,立法数量大大增加。针对新兴领域风险点、空间区,及时出台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重要法律,防范化解市场风险。由此可见(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取得显著进展
②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最高立法权
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考向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学科素养:政治认同]
例2 (2018·全国Ⅰ)某市司法局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建设,整合乡镇(街道)和村居(社区)法律顾问、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专职人民调解员等力量参与窗口接待,提供相关法律服务。上述做法(  )
①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②维护了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公共法律服务的权益
③提高了城乡居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
④推进了司法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司法行政效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例3 (2023·宁波市九校高二期末)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没有道德内核支撑,难言良法、难图善治,而脱离了现代法治语境,心中的道德也难以自行。这表明(  )
①法治对道德具有滋养和支撑作用
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③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④推进全民守法需要强化规则意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课时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
一、
1.(1)治国 重要依托 (2)经济社会 
2.(1)①习近平法治思想
想一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②法治实施 法治监督 法治保障
(2)①依法执政 ②法治政府 ③严格执法 ④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二、
1.(1)最本质 最根本
(2)①领导立法 依法执政 ②依宪执政 
2.(1)人民 (2)保障人民根本权益 社会公平正义 
3.(1)平等 (2)①宪法法律 超越宪法法律
②议一议: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平等地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和适用法律,它是指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因为法律具有阶级性,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4.(1)法律和道德
(2)①法治 德治 ②职业道德 个人品德
③规范 教化 
5.法治理论 中国特色 社会发展规律
想一想:①该观点是片面的。
②我国坚持依法治国,要立足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
③依法治国,还应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易错矫正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依法办事首先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处理各种事务,特别是处理与公民和其他社会团体的关系时,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办事;其次,要求一切社会关系的参加者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3.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人人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和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允许任何人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5.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6.依法治国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法律保障,以德治国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德治保障。
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
议题1 任务1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任务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任务3 研究感兴趣的或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条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方面,感悟法律条款的规定是如何体现全面依法治国原则的;另一方面,坚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信念,在生活中善于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感悟法治让生活更美好。
议题2 任务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任务2 有利于保证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
例1 A [全国人大依法行使最高立法权,③说法错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④说法错误。]
例2 A [①正确,某市司法局的做法有利于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②正确,某市司法局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整合社会力量提供法律服务,这样能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的法律需求,维护了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公共法律服务的权益。③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某市司法局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而不是居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④错误,某市司法局的做法提高了司法行政效率,但不属于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例3 C [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法治对道德有保障作用,①不选。材料强调的是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④不符合题意。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