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年级科学下册(青岛版)第5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四年级科学下册(青岛版)第5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声音的秘密》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各样声音,以探索声音产生的为主线,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交流。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用文字呈现了情景“书声琅琅,琴声悠扬,歌声嘹亮……,提出了问题:“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材料包呈现了学生准备材料:钢尺、矿泉水瓶、蜡烛等。指导学生根据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课上探究活动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此部分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生活中有哪些声音?用图文呈现了雷声轰鸣、交通堵塞时汽车鸣笛、演员演奏乐器、工业机械转动、小鸟鸣叫和学生讨论图。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和倾听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声音,为后续探究声音的产生做好铺垫。活动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呈现将振动的音叉插入水、使用两烧杯交替倒水、拨动钢尺、吹空矿泉水瓶、触摸发声的声带,让学生尝试让锣发声及停止发声等活动。指导学生法探究物体产生声音的原因,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活动三:声音具有能力吗?用图文呈现学生敲击鼓面,探究放在鼓面一侧的燃烧的蜡烛与鼓声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因离音响太近,且音响发出声音太大使得学生不得不捂住耳朵进行保护。指导学生分析产生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纳出声音具有能量的结论。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听一听周围的声音,找一找是什么物体发生了振动。” 指导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判断是什么物体振动发出的,进一步巩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知识。
本课遵循由个体到普遍,归纳总结出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通过归纳了解声音产生的秘密,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声音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了解声音各不相同,对声音的大小等有感性的理解。但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具有能量等还有不熟悉的地方,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能举例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具有能量。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对声音现象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
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和声音具有能量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 难 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具有能量。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钢尺、矿泉水瓶、蜡烛、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烧杯、小鼓、锣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自然吗?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美丽的大自然中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优美的景色,听一听大自然动听的声音。让学生观看大自然的视频。
提出问题: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学生交流回答。
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叫、蝉鸣,城里车水马龙的声音。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听了这么多声音,你想探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呢?
二、探究过程
(一)生活中有哪些声音?
小游戏:
第一关:闭上眼睛听声音,抢答你听到的是什么声音。
出示各种各样的声音。
第二关: 闭上眼睛听声音分辨动物。
出示各种动物的声音。
(二)探究声音产生的秘密
1.制造声音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
下面老师给你5分钟的时间利用自己带的尺子、等材料制造声音,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音叉、矿泉水瓶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
(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2.同学们结合刚才我们的游戏和实验请你们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师生交流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3. 出示思维导航引导学生思考:
⑴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水面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⑵钢尺水,空气等物品发声时分别出现了什么现象?
⑶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师总结:我们发现尺子发声时在抖动,皮筋发声时会颤动……这些“颤动” “抖动”…在科学上,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振动(物体小的来回运动的重复)。尺子发声时会振动,音叉发声时会振动,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这就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物体的振动。也就是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用手摸敲响后的音叉会有什么感觉?
5.将敲响后的音叉放入水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6.出示视频,琴弦的振动。
7.验证猜想,归纳结论。
物体发出声音,一定是振动了吗?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呢?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桌上的实验仪器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一下?
(生先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自己小组制订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验证。)
(1)敲击音叉后再迅速放入水中;不敲击音叉直接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2)用两个杯子相互倒入水看实验现象;
(3)吹塑料瓶听声音摸塑料瓶;不吹塑料瓶直接摸塑料瓶的同一地方;
(4)自己说话时摸一摸声带;不说话时再摸一摸;
……
归纳。
通过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根据音叉、橡皮筋等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结论就是在归纳。
7. “让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发现不发声物体的特点”
学生动手实验怎样让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们停止发声的
小结:振动停止声音即停止。
8. 出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一旦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
(三)探究声音具有能量
1.音响的声音很大时,震的耳朵疼,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音响的声音会震的耳朵疼?
2. 敲击鼓面,蜡烛的火焰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引导思考:为什么会蜡烛的火焰会产生晃动?
3.歌声震碎玻璃杯。
引导思考:声音震碎玻璃杯的秘密?
小结:声音具有能量。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巩固练习
我会填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产生的。
2.振动停止,声音就会( )。
3.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 ),用力越大,声音( )。
4.对着瓶口吹气会发出“鸣呜”的声音,“鸣呜声”是由( ) 振动产生的,声音具有( )。
(二)单选题
1.下列不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是( )。
A.音响振的耳朵疼 B.鼓声使火焰蜡烛晃动 C.音叉被敲后产生声音
2.根据音叉、水、空气等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会振动
的结论,就是在( ).
A.推理 B.归纳 C.搜集证据
3.2022 年央视元晚会上,宇航员亚平在空间弹奏悠扬的《茉莉花》为全国
人民送上祝福,关于琴声说法正确的是( )。
A.悦耳的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琴声通过声波从空间站传回地面
C.用力拨动琴弦,琴声的音调变高了
(三)判断题
1.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比如电视机发出的声音。( )
2.物体只要发出声音就一定会振动.( )
3.根据音叉、水、空气等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现象,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就是在推理。( )
4.用手敲击桌面会发出声音,但是眼睛看不到桌面振动,所以桌面没有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
(四)简答题
在一个音响上放若干个小纸屑,打开音响播放歌曲,小纸屑会发生什么现象 这是为什么
五、拓展活动
听一听周围的声音,找一找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发声的物体都产生振动。
振动停止声音即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具有能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