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班级 姓名 等级
【说明】①考试教材属最新部编版;②考试内容是第一/三单元课文、口语交际“应对”、名著《经典常谈》、课外古诗词诵读(一);③总分120分;④考试时长为120分钟。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斡旋(wò) 皎洁(jiǎo) 恬静(tián) 窈窕淑女(yǎo)
B.屹立(qí) 冗杂(rǒng) 亢奋(kàng) 戛然而止(jiá)
C.羁绊(bàn) 脑畔(bàn) 归省(xǐng) 虚无缥缈(piāo)
D.追溯(sù) 雾霭(ǎi) 晦暗(huì) 草长莺飞(yī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撺辍 偏僻 慷慨淋漓 前赴后继 B.震憾 晦暗 诚皇诚恐 大彻大悟
C.褪色 束缚 人情事故 海枯石烂 D.瞳仁 宽慰 寂寥无人 花香鸟语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广安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叹为观止。
B.冬日阳光普照,东湖公园里无人问津,处处欢声笑语。
C.金城山森林公园的环境幽雅恬静,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D.十四五岁的少年,恰如试飞的雏鹰,当有目空一切的豪情壮志。
4.下列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王芳那篇作文昨天已经写好了,今天交给了老师。
B.他尽管前几年遇到了许多挫折,但是一点也不灰心。
C.我有一个印象,喜欢搞理论的人多,肯在观察、实验上用功夫的人少。
D.文章对环境污染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同时也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人们对环境科学引起了重视。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B.网络让人类有限的大脑实现任意链接,但是谁也不知道网络搜索会不会让人变笨?
C.朗读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
D.寒假语文作业,采用了全新的提交方式:学生把做好的《古文翻译》《古诗积累》《自主命题》等作业,拼成一个大版块,然后拍照并传到班级微信群里。
6.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稻田间的阡陌穿行,清风徐来,水波荡漾,一缕缕甜丝丝的清香在微风吹拂下掠过鼻翼。那是 , , , ,是这些气息的混合。
①草木的芬芳 ②正在生长的庄稼的芬芳
③田园岁月的纯净与醇厚 ④并夹带着泥土的芬芳
③①②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③②④①
7.下面课文内容和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社戏》回忆了鲁迅十一二岁时同小伙伴们一起去平桥村看社戏时的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农家少年形象,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B.《回延安》是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叙事诗,诗人通过对重返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描述,热情地倾诉了对延安的感激和眷恋之情。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按所配音乐的性质分为风、雅、颂类。“风”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颂”是祭祀乐歌。
D.“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而魏学洢的《核舟记》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有描述、描摹的意思。
二、阅读与理解(55分)
(一)今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8~10题。(每小题2分,共6分)
 ①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的家长用于训诫、教育子弟后代的文字。它包括家诫、家规、家书、家范、家箴、家语、遗训等形式。
②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历代的名人志士、文家学者、文武大臣多以家训的形式训诫子弟、垂饬后代。这些家训有不少一直流传到今天,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有些家训收集了不少警世哲语,并将这些警世哲语加以编排、分类,读来朗朗上口,对今人也颇有警策意义。有些家训,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简直可以说是一部家教百科全书了。
③一般来说,家训的内容包括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立志、气节、为政等几个方面,其中又以修身、处世、治家为最主要。
④封建士大夫历来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反映在家训中,就是勉子立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的内容。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尤其在家书中,更是占绝大部分。其中如“志当存高远”“有志者当勉学以就业”“君子忧天下不忧个人”等,足可让人奋发;“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正不可不守”“清白之家,当以家声为要”等,又足可让人守定气节,义不受辱;反映戒骄戒躁、反躬自省、节欲制怒、淡泊寡欲等思想的力诫之言也举不胜举。
⑤因为是“家训”,所以“治家”在其中占主要地位是可以理解的,由于中国封建时代盛行宗法制度下的大家族,所以“治家”不仅仅是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而且包括了相当部分的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祸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其中立家以勤俭为本的思想为主,中间还夹杂安贫乐道、耕读传家、教子当早、教子当严、齐家以和、忍让兴家、教子以正等思想,这些思想都是今天应该加以弘扬的。
⑥已广为人知的家书,是家训的一种重要形式。家书往往随事而写,有感而发,尽管不很系统,但富有情感,词气真切。在家书中,有的直接点出了教子的主题,如西汉刘向的《诫子歆书》、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等。
⑦与家诫的板起面孔的训诫相比,家书中那些妮娓道来的长者之言,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启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如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鼓端淑的“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为者亦难矣”,左宗棠的“志患不立,尤患不坚”等,都是家书中的教育名言。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我们的心大为之震撼。
8.下列不属于本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家训的概念和形式 B.家训的产生和发展
C.家训的意义与作用 D.家训的重要形式——家书
9.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家训的内容主要是修身、治家、处世,而家训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占绝大部分。
B.古代家书富有情感而又词气真切,那些娓娓道来的长者之言比板起面孔的训诫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启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
C.“治家”不仅仅倡导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还起到了强化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作用。
D.古代家书中不乏教育名言,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充分表现出诸葛亮对求学者的教诲与期望。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我们受到鼓舞。
10.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书中那些含有让人奋发、守定气节、戒骄戒躁、淡泊寡欲等思想的训诫之言举不胜举,这和封建士大夫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有很大关系。
B.古代的名人志士多用家训训诫子弟,这些家训既教育鼓舞了子孙,又为今人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C.对于家训中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祠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今人需要辩证地看待。
D.封建士大夫注重“勉子立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尤其注重“劝子为学”,也留下了不少这方面的名言警句。
(二)今文阅读·阅读下面的微型小说,完成11~14题。(12分)
①晨练后准备洗澡,父亲来电话:“我来银行办点事,是不是还得戴口罩?走得急忘戴了。”末了,还怯怯地“呵呵”一声,像在掩饰他的“过失”。
②距银行开门还有两小时,我只得穿戴整齐,骑车赶到城西接他。矮小瘦弱的父亲躲在空阔的街角,瑟缩着,双眼盯着我来的方向。看到他的窘态,我生气了:“来这么早,也不提前打电话?不知道疫情吃紧呀,还往县城跑?我帮你办不行啊?添乱!”
③父亲不敢看我,瞅着稀疏的行人车辆,喃喃道:“村里你大叔工地赶早,我就搭他摩托来了。你工作忙,没打电话麻烦你;医保卡改密码,必须本人,得来呀!”我自觉言重了:“来了就回家吧,吃早饭。”父亲慌了神:“不不不,不饿,办完就回,我这一身土两脚泥。”我又生气了:“我家不是你家呀!”
④父亲慢慢站起,塌着腰,右手紧握着提兜,左手扶着车座,右腿迈了三次,坐了上来;左手紧紧抓住了我的衣襟。我逗他:“就不扶你,看你还折腾不 ”父亲呵呵笑道:“还行吧 能坐上来。”
⑤搓了几搓鞋底,父亲进了电梯;又搓了几搓鞋底,进了家门。我嗔怪:“哎呀,不用搓啦!”父亲只顾搓,不理我。妻子把饭菜盛好,父亲在饭碗间小心翼翼地放直提兜,慢慢提出一塑料袋鸡蛋:“还不赖,没打碎。”这一路颠簸,父亲得多经心呀,我的气又来了:“说过多少回了,你和我娘别舍不得吃。再说坐摩托抱着鸡蛋,多累多危险!”父亲又打着哈哈:“这不没事嘛!”我吼逍:“有事就晚了!”
⑥盛了满满一碗面条,加一个荷包蛋、两根油条,父亲吃了个精光,又加一碗。我逗他:“必须吃完啊!”父亲顺从地“嗯”了一声。待收拾碗筷,我佯装生气:“不是说不饿吗?以后不许说假话!”他说:“好,都吃撑了,剩碗底儿不好!”
⑦父亲坐在偌大的沙发里,更显小,双手局促地在腿上、沙发上搭来搭去。我递给他一杯温开水,手才放定。问我娘,问庄稼,问乡亲,问树,问鸡……我问啥,父亲应啥。我慌了:原来那个事事由他拿主意的一家之主哪去了?父亲倒是轻松下来,说家里村里的情况,可怎么感觉都像是在向我汇报,且眼神躲闪,没有丝毫他年轻时面对我的厉声厉色。反而,我却越聊越“有气”,怎么觉得父亲做啥都不对呢?不再说话,我去洗漱,他默默喝水,一杯再一杯。我边剔牙边心慌:此刻坐在沙发里的父亲怎么那么像被他训得贴墙站的儿时的我?
⑧父亲从小没了爹娘,营养跟不上,长得很瘦小。当年为了拉扯我们兄弟仨,下过煤窑,下过包工队,土里刨食,日子紧巴巴。我还一度怨这个家,怨父亲没给我坚强厚实的靠山,可父亲又谈何容易?
⑨我偷偷瞟了一眼父亲,还坐在沙发边上,端着水杯,两眼不时瞅瞅窗外,瞅瞅洗手间方向……眼前腾起一团雾,我迅速打开水龙头猛洗脸。
⑩收拾完毕,我拿出崭新的口罩,拉父亲起来,给他戴好,又往提兜塞了一包。上街领他办业务,买东西,送他回家。又“训”他过马路一定跟紧我,一定抄好密码,有事一定跟我说……
中午有个应酬,我打电话给妻子。女儿接过电话,劈头一句:“不准喝酒,你酒精过敏不知道吗?”我“呵呵”一声:“知道了。”听到女儿那边和她妈说:“放心,我又训了我爸一顿……”
11.梳理小说情节,将下面图表补充完整。(2分)
开端: 发展:“我”接父亲回家,招呼他吃面。
高潮: 结局:“我”带父亲办理业务。
尾声:女儿打电话“训”我,不准“我”喝酒。
12.父亲说“不饿”,到家却吃了很多。对此,你作何理解?(3分)
13.文章运用哪些描写方法塑造父亲怎样的形象?结合内容分析。(4分)
14.请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文的题目,并说说选择的理由。(3分)
(甲)又“训”了父亲一顿 (乙)家“训”
(三)今文阅读·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5~18题。(12分)
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朱鸿达)
①第一次坐长途汽车,是10年前的事。
②那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莘县第一中学。开学前一天清晨,天蒙蒙亮,我和父亲便步行到村东头的路口等长途汽车。当时我刚16岁,从未远离家门。
③月明星稀,凉风习习。在小路上,父亲提着一个装满被褥的塑料袋子走在前面,我低着头斜挎着一个红色的背包跟在他身后,却不知为何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似乎只有跟在父亲身后才能获得一丝安全感。那时的父亲正值不惑之年,和我今日的年龄相仿,但作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很少进县城。
④老家距县城较远。当时道路很差,长途汽车也未更新换代,途中随时上下旅客,50多公里的路程,往往需要3个多小时。漫长的路途,我和父亲并排坐着,没有交流,我呆呆地望着窗外稍纵即逝的风景。偶尔,匆匆一瞥间能看到父亲清癯的脸颊、额头的皱纹和双鬓花白的头发,几次想和父亲说话,却欲言又止。
⑤时光匆匆,短短的三年,父亲的黑发却变成了村北河沟里花白的芦苇荡,而额头则被岁月用无情的刻刀刻满皱纹,脸颊变得更加黧黑和清瘦。三年后,我到济南上大学。从未去过济南的父亲依旧和我在村东头坐上了开往济南的长途车。在省城生活学习了四年的我,变得自以为是,对父亲的言语或行为颇有微词,常常打断他的言行,然后理直气壮地反驳。而父亲无奈的目光总是默默地从我视线中移开,然后低下头缄默不语。
⑥年少轻狂的我,从未真正体会过父亲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以致很多年后,当我再次回想这段往事,常常自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
⑦大学毕业后,我坐着长途汽车从济南回到故乡,母亲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到村东头,站在瑟瑟的秋风中等我。我不知道她等了多久,只是依稀记得她见到我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把行李放到三轮车上,然后和母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抬头望去,故乡已在眼前,而未来的路却一片迷茫。转身望着渐行渐远的长途汽车,心想,再次远行不知道是何时?
⑧经历了峰回路转,经历了辗转流离。蓦然回首,发现自己生命的脚步早已沿着村口那辆长途汽车走遍了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
⑨后来,每次远行仍是父亲送我,而每次迎接我的永远是母亲慈祥的笑容。曾经我从未在意,为何每次都是父亲送行,母亲接我?多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父亲默默地带我走上更远更广阔的路,母亲则迎接我回到故乡,回到温暖的家。
⑩记忆中,在农村生活大半辈子的母亲,除去种地做饭,几乎没有机会去县城,也没机会坐长途汽车,她的生命植根在故乡的院落,植根在故乡的土地上,把生命最灿烂的时光留给了子女,留给了庄稼,以致她生命活动的半径在方圆十几里的范围内。我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很久,母亲几次较远的车程便是附近的舅妈家、伯父家和姨妈家,这里安放着她的亲情与牵挂。
时光如长途汽车一去不返,只留下蹉跎的岁月。今天,我有了自己的汽车,想带父母出去转转,却发现二老如故乡那株斑驳衰老的老榆树已经没有力气前往更远的地方了,而仅存不多的时间都留给了儿孙,他们正乘着一辆破烂不堪的长途汽车摇摇晃晃地驶向生命的终点。
去年的秋末,家里添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购买前我征求父母的意见,他们坚定地说,不用买,买了也没用。而当我把三轮车骑到他们面前,他们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时至今日,每次远行,望着满头白发和满脸皱纹的父母而心酸。他们曾带我走过人生的四季,领着我走过生命的十字路口,最后走向人生的春天,我却只能看着他们一天天衰老,渐渐地离我而去。而我也会送走我的儿女,依依不舍地望着他们坐上长途汽车,渐行渐远地消失在我泪眼模糊中。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回忆了父亲送我坐长途汽车上学和远行而母亲总是在村头接我回家的事,引发了我对生活、对亲情的思考。
B.文中我对父亲的感情是这样变化的:从高中时的依赖到大学时的不屑,很多年后深感自责,而现在是满怀感恩之情。
C.文章第⑤段首句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了父亲衰老沧桑的形象。
D.文章第⑧段中说我生命的脚步走过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 这里的意思是说我在外面闯荡不容易,还是要回到故乡发展。
16.请结合上文,说说第⑥段中作者“幼稚和无知”的具体表现。(3分)
17.文章第⑩段写了母亲生命活动的半径很小,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3分)
18.结合文章,探究题目“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的含义。(4分)
(四)古诗阅读·阅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19~20题。(6分)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9.说说“风烟望五津”中“望”字的表达效果。(3分)
2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3分)
(五)古文阅读·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1~25题。(14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真是,实在)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公公,丈夫的父亲)死于虎,吾夫又死焉,②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21.给下面文字断句(一处)。(1分)
孔 子 过 泰 山 侧 有 妇 人 哭 于 墓 者 而 哀
2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阡陌交通( ) ②便要还家( )
(3)子之哭也( ) ④苛政猛于虎也( )
2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24.根据甲乙文段填空。(3分)
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从写作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突出主题。
25.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 (2分)
(六)名著阅读·2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小题。(5分)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
(1)这段文字出自 著《经典常谈》的第四章——《 》第四。(2分)
(2)从文段来看,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3分)
三、语言积累与运用(11分)
27.古诗默写填空。(7分)
(1)一日不见, 。(《子衿》)
(2)小伙子看到美丽而贤惠的姑娘,常引用《关雎》中的一句话“ , ”。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 , ”写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
(4)《蒹葭》中,诗句“ , ”通过描写芦苇茂盛、白露变霜等萧瑟的秋景来烘托人物心情。
28.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补齐对话。(4分)
最近一次关于“理想”的班会课上,班主任鼓励大家立鸿鹄之志,将“鸿鹄”的“鹄”读成了“hào”。同学们先是面面相觑,但很快有同学笑出声来,老师表情严肃,追问原因。大家都不敢回应。这时,老师点到小红的名字。
为化解尴尬又不回避问题,你会怎么应答?有智慧的老师会怎么应对?
老师:小红,你说说怎么回事?
小红:
老师:
四、作文(40分)
2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心中,总会有一面属于自己的风帆。这面风帆,或许是自己正在追寻的理想,或许是铭刻在心的快乐、勇敢、自信,也或许是自己心中美好的感恩之情、真挚的友爱之情……
请你以“扬起 的风帆”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补全作文题目;不要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
第一次月考答案
1—10.ADCDD CACBD 15.D
11.开端:父亲向我求助,我骑车接父亲。高潮:我与父亲聊天冷场,引起我的反思。
12.
13.①文章主要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塑造父亲形象。如:父亲上车时的一连串动作描写,“呵呵”“嗯”等语言描写,“怯怯”“慌了神”等神态描写。②塑造了一个表面笨拙局促、实则小心翼翼爱着儿子一家(怕给儿子添麻烦、不跟儿子计较)的父亲形象。
14.示例一:我选甲。此题目点出文章主要内容,全文围绕“训”展开;“训”又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条理清晰;“又”表明是多次“训”父亲(我训父亲、女儿训我),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又”“训”有责备、不耐烦,但都源于爱,暗示了文章主旨。
示例二:我选择乙。此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文章中的主要内容“训”,又呈现了现实家庭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富有生活气息;全文围绕一家三代的“训”展开,“训”是文章的线索,条理清晰;突出一家三代之间的相处方式,强调了“我”对此的反思,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16.上大学后,我自以为是地打断父亲的言行,却不知道此举深深地伤害了父亲,我也没有体会到父亲内心的难受,更不明白父亲不予计较的宽容与苦心。
17.内容上,反映了母亲将全部心血付给了家庭,表现了母亲甘心付出,重视亲情,牵挂亲人的品质;结构上,为下文写“我”想带父母远行、为他们买电动三轮做铺垫。
18.“春天”比喻美好灿烂的人生, “生命之车”比喻父母的关爱呵护。表面意思是我在父亲的陪伴下坐着长途汽车读书、远行,走向更远、更广阔的天地;深层含义是儿女一路上在父母的呵护下,沐浴着亲情,学习成长,追求着美好的生活,走向灿烂的人生。
19.“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的乐观积极态度作铺垫。
20.这两句一扫离别诗情感悲伤、基调低沉的特点,显得昂扬乐观,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
21.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22.交错相通 通“邀” 你 比
23.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各2分)
24.记叙(描写) 虚构(想象) 反衬(比照)
25.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争,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得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泰山边虽然一家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老虎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
26.(1)朱自清 诗经 (2)抒发情感(消愁解闷),酬神作乐(庆祝节日),唱和竞胜。
27.(1)如三月兮 (2)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3)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4)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28.示例:①老师,大家是对您关于“鸿鹄(hú)之志”的调侃心领神会啦!②不错。我就想试试,同学们是不是能听出北大校长的读音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