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第一节 质量 (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第一节 质量 (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第一节 质量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与单位,并能正确完成单位换算
过程与方法 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
教法 实验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重点 质量的概念及单位换算
难点 通过实例进行分析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课前准备
教具 托盘天平、砝码、烧杯、钢钉、铁锤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电梯超重的视频,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电梯的警示铃会响。播放桥梁被重型卡车压垮的视频,请学生们思考为什么桥梁会垮塌。播放六座汽车乘坐40人的视频,询问学生为什么这辆汽车会被警察拦截。播放体型庞大的人跳水溅起特别大的水花,是这个人的身材有什么问题。 (二)、新课讲授 多媒体展示火柴与木桶、铁钉和铁锤、玻璃球与玻璃瓶这三组物体,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共同点与区别。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总结出虽然它们都是由木头、铁和玻璃制成,但含量却有多有少。 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体积可以根据常识知道哪个多哪个少,但体积相同的应该怎样知道,物理学中如何来表示这种区别呢?如果想知道它们到底含有多少,该怎样精确地测量呢? 利用多媒体将火柴、铁钉、玻璃球等小物体归为一组,将木桶、铁锤、与玻璃瓶等大物体分为一组,让学生思考这两组有怎样的特点。最后得出组成物体的物质前者少后者多这样的结论。 请同学们根据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得到质量的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mass)。并书写质量的代表符号:m。 回顾长度单位km、m、mm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回想起单位以103进制转换,并展示出质量的一个常用单位克(g)。利用对照的方式,让学生猜想,比g大的单位是什么,比g小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参照长度单位写出其他的质量单位kg与g。在此基础上询问学生有没有比kg更大的单位,学生根据生活中听到的单位吨,猜想比kg大的单位为吨(t),且抓换依然以103进制转换。 邀请体格小的学生与体格最大的学生上讲台,请座位中的同学们猜测,一个体格最大的同学顶几个体格小的同学的重,同学们会根据经验估测有两个那么重。再邀请另一名体格小的学生上讲台,两者比较应该是一个较小的同学那么重。接着向同学们提问,用这样的方式是不是就可以用几个较小体重的学生来描述班里所有学生的体重了。进而引出“国际千克原器”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质量单位换算后,列出几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小组内互帮互助,快速掌握单位换算部分知识。 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买菜的话语:“给我称3斤白菜!”进而引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公斤、斤与两,并展示换算关系。 多媒体展示图片,一只蚂蚁约 50mg、一粒花生约 1g、一个鸡蛋约 50g、一个苹果约 150g、一只公鸡约 2kg、一个成年男人 40 - 90 kg、一辆汽车重约 1.5 t、一架战斗机约 30 t、一艘船约 1000 t、辽宁号航空母舰约 60000t,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质量大小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并马上进行练习。 取出结冰的半瓶水,提出问题,如果塑料瓶中的冰碎了质量会改变吗?擦干瓶身冷凝水利用电子秤称其质量,马上将冰块敲碎,再次擦干冷凝水称其质量,发现两者质量相等。学生得出结论,形状发生改变质量不变。 将塑料瓶浸泡入热水中,瓶内的随冰融化了,擦干瓶身水渍,再次称量,质量不发生改变。学生得出结论,状态发生改变质量不变。 将塑料瓶从讲台移动到地面,再次称量,质量不发生改变。学生得出结论,位置发生改变质量不变。 多媒体展示橡皮泥捏成花,快递邮到家,质量是否发生了改变进行提问。学生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质量与形状、状态与位置无关。 展示测量水瓶质量的电子称之后,发出提问是否还有其它的测量质量的工具。在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电子秤,台秤、杆秤及托盘天平等测量质量的工具。 展示托盘天平实物,并对托盘天平的组成部分进行简介,初步说明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三)、练习题 出示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作答。 (四)、小结 向全班学生发出提问,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在学生回答后,展示本节课知识点。 (五)、作业 《资源与评价》P132—P136 观看视频,并积极思考这些视频的共同点。 学生观察图片与实物,对比发现每组物品,和各组物品间的特点 从日常生活中出发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观察两组物品特点,主动进行分析思考 学生通过对刚才展示了两组物品进行归纳拓展,得到正确的结论。 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对照猜想新学知识。 通过观察顶几个学生的重量,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国际千克原器”的意义。 小组合作进行解题,并组内检查对错。 建立千克与公斤等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猜测物品质量,并让在猜测后对照。 观察所料瓶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回顾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质量测量工具。 观察托盘天平的结构 小组讨论 回顾本节课知识点。 在教学开始便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兴趣。 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发现相关规律 理论联系实际,带着问题继续学习 让学生能从日常生活中认识到自己知识盲点,进而有兴趣学习。 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展示质量的特点,使学生认识更深刻。 利用对比学习的方式,让新旧知识形成网络,更深刻的记忆知识。 理论练习实际,用这样的方法认识质量的国际单位。 会的教不会的,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让所有人掌握 理论练习实际,让所学的知识不脱离生活。 利用一个塑料瓶和内部的冰,完成全部实验,充分证明质量与形状、状态与位置无关。 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的学会知识。 初步认识天平 学习后马上应用 回顾本节课知识点查漏补缺。
板书设计 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 — 国际单位:千克(kg) 质量 — 单位换算:t kg g mg 特点:与状态形状空间位置无关 — 103 103 103 — 测量工具:托盘天平、电子秤
教学反思 1、应用简练的语言对知识进行概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2、新课引入部分应简短而有兴趣,吸引学生。可以在课前5分钟放动画,在课前就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兴趣,自然而然的吸引学生。 3、课堂气氛不活跃,老师讲的过多,学生就讲的少了。 4、语言要生动形象、简短、精炼,语速要合适,注意语气抑扬顿挫。 5、多给学生思考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做。 6、给学生机会积极板书演示,主动暴露错误,让学生发现,教师及时指正。 7、一定要提问学生知识点、概念和公式记忆情况,由此来确认学生的掌握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