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清单01中国古代史之先秦时期(含解析)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整合清单01中国古代史之先秦时期(含解析)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整合清单01中国古代史之先秦时期-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针对性复习】【精讲+易考点】整合清单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石器时代
1.分期
(1) : 石器、渔猎和采集、群居、火
: 石器、原始农业、陶器、饲养家畜定居新石器时代晚期:部落联盟、禅让制、父系氏族
三皇:伏羲;神农;燧人氏;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国家与部落的区别
的出现: ; ;国君;官吏;部门;军队
3.论证新石器时代晚期部落开始转变为国家的两种途径
(1)神话传说:非直接史料,缺少
(2)考古资料:通过挖掘出土的实物形态证实
①贫富分化
②社会阶层的 现象
③ 和 权力的形成
(3)文字资料:史籍
4.新石器晚期代表性文化遗存:
时间 文化遗存 分布地域 概况
距今5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 黄河流域 黑陶
红山文化 辽河流域 ①出土精美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②规模大,不同阶层有不同居住区,各区域有职能分工
南方: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北方:陶寺遗址 山西襄汾
4.随堂练习夏:文化遗存: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分布于豫西,晋南
(1)墓葬等级分化严重说明:这一时期出现 现象
(2)出土铜器、玉器、象牙器、漆器、兵器说明:手工业有所发展, 已出现
(3)出土祭坛、宫殿群说明: 色彩浓厚; 首领权力形成
二、早期国家的发展
(一)夏朝
5.中国历史第一个
2.公共权力:赋税;刑法;国君;官吏;部门;军队
6.国家政权取代原始部落
① 取代禅让
② 取代
③ 天下取代 天下
7.推论
(1) 现象—— 趋势—— 观念明显
(2)原始的民主选举—— 政治
(二)商朝
8.内外服制(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内服:商王 控制 活动区域——设置 (行政权)
外服:商王 控制地方的部落、诸侯国
9.结论
(1)此时没有 也未确立 (皇权至上、世袭)
(2)王试图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以及王的权威
①神权、王权、族权的结合;
②建立从 到 的行政管理制度
(三)西周
10.分封制:周天子分配 的制度
(1)分封对象:同姓王族、功臣、先代(古代帝王的后代)
(2)分封内容:土地、人口
(3)权力义务:①诸侯在封国内世袭统治权,层层分封(实质是 );
②但要向周王承担随从作战、朝觐述职、交纳贡赋等义务
(4)分封作用:①巩固王权;
②开疆辟土,加强对 控制;
③传播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文化;
④推动 融合,文化交流
11.特点
①分权、 ;天下共主
② 森严;
③诸侯权利、义务 ;
12.宗法制度:王室贵族按 关系 、 国家权力的制度(分封、宗法互为表里)
特点: 继承;大宗、小宗关系; 等同于 (家国同构)
(四)总结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总特点
13.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总特点
(1) 传承;
(2) 森严;
(3) 共治;
(4)家国一体; 、 和 的结合
(五)夏、商、周时期的经济生活
14.农业
(1)生产工具:木石并用
(2)劳作方式: 耕作
(3)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 )
(4)赋税方式: 地租
2、工商业:
(1)工商食官:手工业、商业国有
(2)青铜器:礼器、农具
(六)夏、商、周时期的文化
15.思想
(1) 制度:敬天保民
①礼:等级秩序
②乐:和谐
(2) 观;
(3) 观;
(4)德政;仁心
(5) (血缘色彩)
(6) 色彩(礼器)
16.文字:商: ;周:金文、铭文
(七)夏、商、西周重点归纳
17.商周
A.政权建设特点:重视 ;家国同构; ; 观
①分封制:核心:政治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作用:开疆辟土;天下共主(大一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②宗法制:核心: 等级
③礼乐制:礼乐文化(等级;和谐)
B.经济建设特点
工商食官;井田制
C.文化特征
重视 ;雅俗 ;神权色彩逐渐转向人文色彩; 转向 ;
三、诸侯纷争与变法争霸(前8C——前3C)
18.社会转型的表现
(1)政治变革:贵族血缘政治逐步转变为 政治
(2)经济变革:井田制逐步转变为土地 ; 经济产生
(3)思想变革
①礼乐——私学
②天命观——百家争鸣;
③祖先崇拜——重建 秩序
(4)社会结构:士阶层活跃;自耕农;地主崛起;奴隶主贵族没落
(一)春秋战国成为社会转型期的根本原因
19.经济
铁犁
——生产力——劳动力——土地所有权——赋役——小农经济产生
牛耕
耕作 土地 地租
土地 纳税
社会结构(新兴地主;奴隶主贵族没落;小生产者)
经济结构(小农经济逐步发展)
(二)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华夏(中原各国皆称华夏)认同:
(1)少数民族:融入华夏族
(2)华夏族:稳定
(三)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社会转型推动思想文化繁荣
1、孔子:
2、老子:
20.百家观点的异同
相同点:重新构建新的社会秩序不同点
①儒家主张: 、 、 、 ,反对严刑峻法;
(1)治国②法家主张:法治,强调 ;
③道家强调 。
(2)伦理孟子主张性善;荀子、韩非子主张性恶;
(3)自然①荀子认为人应该 自然;
②道家主张人应该 自然;
(4)社会责任
①儒家主张积极 ,强调 ;
②道家主张 、超脱;
③墨家主张不从命;
④阴阳家主张天命
(5)人际关系①儒家强调 ;
②墨家主张兼爱(无阶级差别)
(四)春秋战国社会转型重点知识归纳
21.春秋战国社会转型重点知识归纳
(1)政治: ;血缘(贵族)政治转化为 政治;立法确立
(2)经济:①土地 转向土地 ; 产生;精耕细作;赋役制度产生;
② 活跃; 贸易得到发展;
③关中地区和四川盆地的 经济作用;
④手工业隐含工匠精神
(3)思想:① 转向 (士阶层); 衰落;地主崛起
② (多元);思想发展具有 性(儒东、法西、道南)
③儒学侧重 ; ;使命; ;和谐;民本
④文学:现实主义《诗经》和浪漫主义《楚辞》并存;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旧石器时代 打制 新石器时代 磨制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旧石器时代是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是磨制石器, ①处填写旧石器时代 ;②处填写打制;③处填写新石器时代 ;④处填写磨制。
2. 公共权力 赋税 刑法
【详解】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国家与部落的区别:公共权力的出现:赋税;刑法;国君;官吏;部门;军队
3. 科学性 分工 神权 氏族首领
【详解】论证新石器时代晚期部落开始转变为国家的两种途径
(1)神话传说:非直接史料,缺少科学性
(2)考古资料:通过挖掘出土的实物形态证实
①贫富分化
②社会阶层的分工现象
③神权和氏族首领权力的形成
(3)文字资料:史籍
4. 贫富分化 职业分工 神权 世俗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墓葬等级分化严重说明这一时期出现贫富分化现象,出土铜器、玉器、象牙器、漆器、兵器说明手工业有所发展,职业分工已出现,出土祭坛、宫殿群说明神权色彩浓厚;世俗首领权力形成, ①处填写贫富分化 ;②处填写职业分工;③处填写神权;④处填写世俗。
5.国家政权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是中国历史第一个国家政权。故文中空白处对应的文字为国家政权。
6. 血缘世袭 传子 传贤 家 公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夏朝时,血缘世袭取代禅让,传子取代传贤,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①处填写血缘世袭;②处填写传子;③处填写传贤;④处填写家;⑤处填写公。
7. 财富私有 权力集中 等级 贵族血缘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原始社会时期,财富私有现象——权力集中趋势——等级观念明显,①处填写财富私有;②处填写权力集中;③处填写等级;
结合所学可知,原始的民主选举——贵族血缘政治, ④处填写贵族血缘;
8. 直接 本族人 卿、相 间接
【详解】内外服制(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本族人活动区域——设置卿、相(行政权)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地方的部落、诸侯国
9. 中央集权 专制制度 地方 中央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夏、商、周时期,没有中央集权,也未确立专制制度(皇权至上、世袭);王试图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以及王的权威,神权、王权、族权的结合;建立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管理制度。故填空1.中央集权;2.专制制度;3.地方;4.中央。
10. 国家权力 分权共治 地方 民族
【详解】①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是西周天子分配国家权力的制度。②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的实质是分权共治。③④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推动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11. 共治 等级 统一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分权、共治;天下共主;等级森严;诸侯权利、义务统一, ①处填写共治;②处填写等级;③处填写统一。
12. 血缘 分配 继承 嫡长子 宗族等级 社会等级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度是王室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继承国家权力的制度(分封、宗法互为表里) ①处填写血缘;②处填写分配;③处填写继承;
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大宗、小宗关系;宗族等级等同于社会等级(家国同构),④处填写嫡长子;⑤处填写宗族等级;⑥处填写社会等级。
13. 血缘 等级 分权 神权 族权 王权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总特点:血缘传承;等级森严;分权共治;家国一体;神权、族权和王权的结合。故填空1.血缘;2.等级;3.分权;4.神权;5.族权;6.王权。
14. 集体 国有 劳役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先秦时期的劳作方式是集体耕作,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土地国有),赋税方式是劳役地租,①处填写集体; ②处填写国有;③处填写劳役。
15. 礼乐 天命 夷夏 祖先崇拜 神权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思想是礼乐制度敬天保民,天命观;夷夏观;德政;仁心;祖先崇拜(血缘色彩)神权色彩(礼器), ①处填写礼乐;②处填写天命;③处填写夷夏;④处填写祖先崇拜; ⑤处填写神权。
16.甲骨文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商的文字是甲骨文,周的文字是金文、铭文 ,因此填写甲骨文。
17. 德政 天下观 夷夏 等级 血缘 教化 并存 巫 礼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政权建设特点是重视德政;家国同构;天下观;夷夏观, ①处填写德政;②处填写天下观;③处填写夷夏;
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核心是政治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④处填写等级;
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核心是血缘等级, ⑤处填写血缘;
结合所学可知,重视教化;雅俗并存;神权色彩逐渐转向人文色彩;巫转向礼, ⑥处填写教化;⑦处填写并存;⑧处填写巫;⑨处填写礼。
18. 官僚 国有制 小农 社会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是贵族血缘政治逐步转变为官僚政治, ①处填写官僚;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变革是井田制逐步转变为土地国有制;小农经济产生,②处填写国有制;③处填写小农;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变革是礼乐——私学;天命观——百家争鸣;祖先崇拜——重建社会秩序,④处填写社会。
19. 集体 国有 劳役 个体 私有 按亩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的劳作方式是集体耕作,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土地国有),赋税方式是劳役地租,春秋战国时期的劳作方式是个体耕作,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赋税方式是按亩纳税,①处填写集体; ②处填写国有;③处填写劳役;④处填写个体;⑤处填写私有;⑥处填写按亩。
20. 仁 礼 德 等级秩序 严刑峻法 逍遥、避世 利用 顺应 入世 伦理纲常 避世 和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主张仁、礼、德、等级秩序,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强调逍遥、避世, ①处填写仁 ;②处填写礼;③处填写德;④处填写等级秩序;⑤处填写严刑峻法;⑥处填写逍遥、避世 ;
结合所学可知,荀子认为人应该利用自然;道家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⑦处填写利用; ⑧处填写顺应;
结合所学可知,社会责任方面,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伦理纲常;道家主张避世、超脱;墨家主张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⑨处填写入世;⑩处填写伦理纲常; 处填写避世;
结合所学可知,人际关系方面,儒家强调和谐;墨家主张兼爱(无阶级差别), 处填写和谐。
21. 礼崩乐坏 官僚 土地私有制 国有
私有
小农经济 商品经济 跨区域长途贩运 区域 官学 私学 奴隶主贵族 百家争鸣 地域 等级秩序 伦理纲常 教化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礼崩乐坏;血缘(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立法确立土地私有制,①处填写礼崩乐坏;②处填写官僚;③处填写土地私有制;
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上土地国有转向土地私有;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赋役制度产生;商品经济活跃;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得到发展;关中地区和四川盆地的区域经济作用; ④处填写国有;⑤处填写私有;⑥处填写小农经济;⑦处填写商品经济;⑧处填写跨区域长途贩运;⑨处填写区域;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上,官学转向私学(士阶层);奴隶主贵族衰落;地主崛起,百家争鸣(多元);思想发展具有地域性(儒东、法西、道南),⑩处填写官学; 处填写私学; 处填写奴隶主贵族 ; 处填写百家争鸣; 处填写地域;
结合所学可知,儒学侧重等级秩序;伦理纲常;使命;教化;和谐;民本 , 处填写等级秩序; 处填写伦理纲常; 处填写教化。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