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1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练习一、单选题1.语言中存在逻辑错误往往会产生误会和笑话。对产生下列误会和笑话的逻辑学分析正确的是( )①有人给自己的儿子起名为“盗”。一日,母亲喊儿子的名字“盗”,结果被人误以为是盗贼,就把她的儿子捆了起来。——同一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②有人持竹竿进城,横着进不去,城门太窄,竖着也进不去,城门太矮。此时有人建议,为什么不把竹竿折断了再进呢?——遗漏了有价值的联言支③甲说:“你能把我说的话调过来讲吗?”乙回答没问题。甲说:“有些人不是相声演员。”乙回答:“有些相声演员不是……”——特称判断不能进行换位推理④“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株,冀复得兔。”结果,这个人没有再次得到兔子。——不完全归纳推理犯了“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各地区、各部门,必须依据自身优势,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所以,长三角地区也必须依据自身优势,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列各选项中的推理形式与材料相一致的是( )①锐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所以三角形内角和是180°②知识分子都应受到尊重,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所以,人民教师都应受到尊重。③只有学习刻苦、态度端正才是好学生,张三学习刻苦、态度端正,所以张三是好学生。④铁是导电的,铜是导电的,铝是导电的,所以,金属都是导电的。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3.完全归纳推理是对某类认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了考察,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以下推理不符合完全归纳推理的是( )①辩证唯物论是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科学的,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因此,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②声音和光都沿着直线传播,都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等现象,因为声音有波动性质,所以光也有波动性质③某校高二年级,1班学生非常努力,2班学生非常努力,3班学生也非常努力,该校高二年级就3个班,因此,该校高二各班学生都非常努力④小学生要以学习为主,初中生要以学习为主,高中生要以学习为主,所以,所有学生都要以学习为主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4.啤酒瓶盖的锯齿的数量是多少个?如果你留心观察,会发现所有啤酒瓶盖的锯齿数都是21个,这是由制造商们经过不断尝试而得到的最优结果。密封性与开盖的安全性是锯齿数考虑的主要因素,最初瓶盖锯齿数是24个,后来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当啤酒瓶盖锯齿数为3的倍数时更牢固,且锯齿数为21的瓶盖开盖更为简单,爆瓶的危险系数也更低。对此,下列判断或推理正确的是( )①只有留心观察,才能知道啤酒瓶盖的锯齿数是21个②“密封性与开盖的安全性是瓶盖锯齿数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联言判断③“当瓶盖锯齿数为3的倍数时更牢固”的科学研究发现使用了求同求异法④“所有啤酒瓶盖的锯齿数都是21个”通过换质位推理可得出“21个锯齿的都不是非啤酒瓶盖”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一本仅用十几万字写出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普及读物《中国读本》,在我国创下累计发行1000余万册的骄人成绩后,又开始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根据这段文字,可以推出的是( )A.历史图书应该走普及化、大众化道路B.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历史感兴趣C.《中国读本》可能授权国外出版商出版D.越是大众的、越是民族的,越容易走向世界6.人们发现,32-1=8,52-1=24,72-1=48,92-1=80,112-1=120,132-1=168……等号后的数字都是8的倍数,而3,5,7,……都是大于1的奇数。根据以上发现,人们推断:所有大于1的奇数的平方减去1,得到的数都是8的倍数。这个推理是( )。①演绎推理②归纳推理③完全归纳推理④或然推理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7.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将从月球带大约2千克月壤样本,这有助于解开“月球历史之谜”。11月10日,中国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位于北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为10909米,这是我国在深潜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又一伟大里程碑。因此,中国“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活动都是成功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推理属于演绎推理 B.上述推理属于科学归纳推理C.上述推理属于完全归纳推理 D.上述推理犯率了“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8.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故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空留遗憾。从科学思维的角度,这个守株待兔的成语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 )A.农民犯了完全归纳推理中“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因而“身为宋国笑”B.农民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地得出一般性结论,还认为结论一定可靠C.在归纳推理时,没必要去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联系D.要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性,考察的对象要尽可能多,范围要尽可能面广9.如果要在甲、乙两块土质不同的地里种玉米,并运用求异法确定玉米品种A是否比玉米品种B的产量高,播种时就应这样来安排实验,即( )。A.在甲地分片种A、B两种玉米,并且在乙地分片种A、B两种玉米B.在甲地种A品种玉米,在乙地种B品种玉米C.在甲、乙两块地里都种A品种玉米D.在甲、乙两块地里都种B品种玉米10.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采用了预约参观办法。这一措施合理有效地调控和平衡了游客流量,一方面加强了洞窟的保护,另一方面给游客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实施预约参观办法以来,来莫高窟参观的人数逐年递增,年游客接待量增加到80万人次。由此可以推出( )A.莫高窟预约参观的办法为游客提供了便利B.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资源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C.预约参观办法实施前莫高窟的游客流量不均衡D.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能创造更大价值11.以下对归纳推理表述正确的是( )①归纳推理是按推理中个别与一般的认识关系划分的②归纳推理是必然推理③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④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④12.一般来说,疫苗研发要经历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临床试验分为Ⅰ至Ⅲ期,Ⅰ期受试者数量较少,约在百例左右,Ⅱ期受试者在几百到上千例,Ⅲ期受试者数量最为庞大,耗时最久,要采用随机、盲法、安慰剂等对照设计,在近万人群中全面评估有效性和安全性。在疫苗上市后,还要继续对安全性、有效性、免疫持久性等进行研究。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说,这是因为( )①不完全归纳推理具有或然性,须进行多期临床试验②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是错误的,需反复试验来纠正③通过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提高推理的可靠程度④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疫苗上市前须对全部个体进行验证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13.某校普法兴趣小组举办了模拟法庭活动,合议时小组成员积极讨论。下面成员的发言及其引发的逻辑评判对应正确的是( )成员发言 逻辑评判① 违反了法律的行为就是犯罪行为,必将受到刑事处罚 混淆“违法”与“犯罪”外延,二者外延是交叉关系② 凶手作案一定要有作案动机,甲有作案动机,所以甲是凶手 三段论推理,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③ 这个案件或者是甲所为,或者是乙所为,乙已经承认了犯罪事实且证据充足,所以不可能是甲所为 运用了不相容选言推理,错误在于不应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④ 经勘查,甲在A地时A地发生案件,在B地时B地也出现案件,所以甲一定是罪犯 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犯了“轻率概括”的错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4.某仓库在夜间被盗,经过现场勘查后发现,犯罪分子进入和逃离现场时在仓库外的沙地上留下了两行鞋印。两行鞋印大小、型号等都一样,但是逃离现场的鞋印明显比进入现场时的鞋印要深。侦查人员进行了侦查实验,让同一人反复穿越沙滩,但从第二次起,每一次都比前一次负重增加,果然发现留在沙滩上的足迹加深了。侦查人员由此得出结论:负重增加是脚印加深的原因。这一侦查实验采用的方法是(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共变法 D.求同求异并用法15.在其他情况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温度计里的水银柱相应地发生变化。我们断定:环境温度的变化是水银柱发生变化的原因。以下哪项与上述推论的方法不一致?( )A.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铃声就越来越弱。这说明空气是声音传播的原因B.同一品牌的化妆品价格越高卖得越火。由此可见,消费者喜欢价格高的化妆品C.统计分析发现,年龄在30岁至60岁之间的人,年纪越大胆子越小。那么有理由相信,岁月是勇敢的腐蚀剂D.人们通过对绿藻、蓝藻、红藻的大量观察,发现结构简单、无根叶是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16.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萤学,孙康映雪读。诸人虽家贫,有志自勤苦。由此可知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读书,书香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以上推理( )①是一种演绎推理,它是一般到个别的必然推理②其结论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属于或然推理③是一种归纳推理,它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或然推理④前提只涉及部分对象,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主观题17.议题 归纳推理的方法情境分析材料一 把绿色植物移到黑暗的地方,它就失去了绿色;再把它移到有光的地方,它又重新得到绿色。由此可知,光和植物产生绿色可能有因果联系。材料二 棉花能保温,积雪也能保持地面温度。据测定,新降落的雪有40%~50%的空气间隙。棉花是植物纤维,雪是水冻成的,它们很不相同,但两者都是疏松多孔的。可见,疏松多孔的东西可能有保温作用。材料三 19世纪期间,人们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已知的各个天体对天王星的影响,从而算出了天王星运行的轨道。但人们观测发现,天王星实际运行的轨道与计算出的轨道有些偏离,由此推断,此偏离现象是由某个尚未发现的天体的引力造成的。后来人们果然找到了这个天体,将其命名为海王星。材料四 1932年2月,英国发现许多炮台上的炮瞄雷达有时会突然受到干扰。科学工作者经过多次研究,发现每当各个炮瞄雷达对准太阳时,就会受到同样的干扰,而当太阳上出现“黑子”“耀斑”时,干扰性就更强。这时才真相大白,原来干扰来自太阳,太阳时刻也在发射着无线电波。思维碰撞(1)什么是因果联系?为什么要探求因果联系?(2)分析情境材料四个事例中各运用了哪种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并简要说明理由。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科研人员在研究一种新药(A)对某种疾病(B)的治疗效果。在临床试验中,科研人员将患有相同疾病(B)的自愿试验人群分为甲、乙两组,每一组各500人。其中,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操作:给甲组病人注入含有新药(A)的生理盐水,连续注射3个疗程;给乙组病人注入不含新药(A)的生理盐水,同样连续注射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研究人员发现:注入新药(A)的甲组病人中,有432人的病灶范围明显缩小,68人有所好转;乙组病人中,有380人无明显变化,120人病情加重。科研人员由此得出了结论:新药(A)对疾病(B)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简要分析科研人员的新药实验运用的推理方式。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已知欧洲有矿藏,亚洲有矿藏,非洲有矿藏,北美洲有矿藏,南美洲有矿藏,大洋洲有矿藏,南极洲有矿藏,而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是地球上的全部大洲,所以,地球上所有大洲都有矿藏。”其逻辑形式如下:S1是P,S2是P……Sn是P;S1、S2…Sn是S类的全部对象。所以,所有S都是P。请你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中的形式,列举一个完全归纳推理的例子,并简要说明这一推理形式的特点。20.◆我国的医学宝典《黄帝内经》记载了一则故事。一个患头痛病的樵夫不慎碰破了脚趾,却感到头不痛了。后来,他头痛病复发,又偶然碰破了上次碰破过的脚趾,头痛又好了。以后,一旦头痛复发,他就有意地去刺破该处,结果每次都有减轻或消除头痛的效果。一位郎中听到此事后,经过反复针刺实验,终于发现这个地方就是针灸穴位中的“大敦穴”。◆农谚是我国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智慧的结晶。我国的很多地区都有农谚流传。有的地方就流传这样的农谚,“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正月十五雪打灯,一个谷穗打半斤”。(1)从思维的角度,谈谈“大敦穴”的发现给我们什么启示?(2)列举几条农谚,想一想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参考答案:1.B【详解】①:有人给自己的儿子起名为“盗”。一日,母亲喊儿子的名字“盗”,结果被人误以为是盗贼,就把她的儿子捆了起来。这说明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①正确。②:有人持竹竿进城,横着进不去,城门太窄,竖着也进不去,城门太矮。此时有人建议,为什么不把竹竿折断了再进呢?这是遗漏了有价值的选言支,不是联言支,②错误。③:甲说:“你能把我说的话调过来讲吗?”乙回答没问题。甲说:“有些人不是相声演员。”乙回答:“有些相声演员不是……”这说明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特称否定判断不能进行换位推理,而特称判断包括特称肯定判断和特称否定判断;③错误。④:“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株,冀复得兔。”的意思是宋国有一人在田里耕作,一只兔子跑过去,恰好撞到了田里的树桩,折断脖子而亡,这个人放下农具,他日日夜夜的守着没看见一只兔子,自己却被他人嘲笑,据此可知这个人以一只兔子撞死就误以为守株待兔就可以得到兔子,是不正确地运用简单枚举的不完全归纳推理所产生的逻辑错误。④正确。故本题选B。2.B【详解】材料中从各地区、各部门推断出长三角地区也必须依据自身优势,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理形式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演绎推理。②:知识分子都应受到尊重,推断出人民教师都应受到尊重,属于演绎推理,②符合题意。③:只有学习刻苦、态度端正才是好学生,推断出张三是好学生,属于演绎推理,③符合题意。①:锐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推断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属于归纳推理,①不符合题意。④:铁是导电的,铜是导电的,铝是导电的,推断出金属都是导电的,属于归纳推理,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3.D【详解】①③:由完全归纳推理的含义可以得出:前提中必须考察认识对象的全部;结论不能超出前提断定的界限,由此可知,①③属于完全归纳推理,不符合题意。②④:这两个选项都没有考察认识对象的全部,都不是完全归纳推理,②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4.C【详解】①:材料中是“如果……会……”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不能直接转换为“只有……才能……”的必要条件假言判断,①说法错误。②:“密封性与开盖的安全性是瓶盖锯齿数考虑的主要因素”可以转换为瓶盖锯齿数要考虑密封性,也要考虑开盖的安全性,属于联言判断,②说法正确。③: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当啤酒瓶盖锯齿数为3的倍数时更牢固,使用了归纳推理,在科学研究中对不同的瓶盖锯齿数的安全性和密封性进行比较,用求同求异法得出结论,③说法正确。④:“所有啤酒瓶盖的锯齿数都是21个”通过换质位推理得出的结论是“非21个锯齿的(瓶盖)都不是啤酒瓶盖”,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5.C【详解】A:将《中国读本》这一本书夸大成整个“历史图书”,属于过度推理,A错误。B:“开始走向世界”并不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历史感兴趣,《中国读本》正在走向世界,结果未知,B错误。C:《中国读本》如果要走向世界,则需要授权外国出版商出版,C正确。D:关键词“越……越……”,必须要涉及两个事例,但题中只有《中国读本》这一个事例,显然不行,因为单个事例构不成趋势,D错误。故本题选C。6.C【详解】①②:演绎推理是一般到个别,归纳推理是个别到一般,32-1=8,52-1=24,72-1=48,92-1=80,112-1=120,132-1=168……等号后的数字都是8的倍数,是个别到一般的推理,①错误,②正确。③:32-1=8,52-1=24,72-1=48,92-1=80,112-1=120,132-1=168……等号后的数字都是8的倍数,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③错误。④:根据以上发现,人们推断:所有大于1的奇数的平方减去1,得到的数都是8的倍数,表明该推理是或然推理,④正确。故本题选C。7.D【详解】A: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的必然推理,而材料是从个别到一般,A不选。BCD: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式,材料只是举了两个例子,想要通过这两个特殊性的事例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犯了“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不是科学归纳推理,也没有穷尽所有的认识对象,是不完全归纳,BC不选,D入选。故本题选D。8.D【详解】A:农民犯了不完全归纳推理中的“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A说法错误。B:农民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地得出一般性结论,还认为结论一定可靠说法正确,但不是启示,B不符合题意。C:材料给我们启示我们要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性,考察的对象要尽可能多,范围要尽可能广,还要尽可能分析出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C说法错误。D:守株待兔的成语故事给我们的启发要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性,考察的对象要尽可能多,范围要尽可能面广,不能“轻率概括”,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9.A【详解】ABCD:求异法要求在同一条件或同一场合下,甲地、乙地条件不同,必须要求两种玉米种子在同一块地中播种才能相比较,即在甲地分片种A、B两种玉米,并且在乙地分片种A、B两种玉米,A正确,BCD错误。故本题选A。10.C【详解】A:该选项说此方法为游客提供了便利,材料只提到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不是便利,A不合题意。B:该选项所提的“利益最大化”显然有些夸大事实,B错误。C:题中提到“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采用了预约参观办法。这一措施合理有效地调控和平衡了游客流量”,就可以直接推出方法实施前流量并不均衡。C符合题意。D:该选项将预约参观方法夸大成“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属于过度推理,D错误。故本题选C。11.C【详解】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必然性,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或然性。故①④正确,选C项。【点睛】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考察了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不完全归纳推理则仅仅考察了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并进一步根据前提是否揭示对象与其属性间的因果联系,把不完全归纳推理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12.D【详解】①: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从真前提不一定能必然推出真结论,需要开展多期临床试验,故①符合题意。②: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是错误的,具有或然性,故②表述错误。③:开展多期试验其目的是扩大认识对象的范围,提高疫苗的安全有效性,故③符合题意。④:人不可能把所有认识对象全部认识,疫苗上市前不需要对全部个体进行验证,选择一些样本即可,故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D。13.D【详解】①:“违法”与“犯罪”两者外延是属种关系,不是交叉关系,①错误。②:该成员认为“凶手作案一定要有作案动机,甲有作案动机,所以甲是凶手”,运用了三段论推理,中项“有作案动机”在大、小前提中均不周延,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②正确。③:该成员认为“这个案件或者是甲所为,或者是乙所为,乙已经承认了犯罪事实,所以不可能是甲所为”,运用了相容选言推理,而不是不相容选言推理,③错误。④:“经勘查,甲在A地时A地发生案件,在B地时B地也出现案件,所以甲一定是罪犯”,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或然推理,犯了“轻率概括”的错误,④正确。故本题选D。14.C【详解】A:求同法是异中求同,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材料中随着负重增加,沙滩上的足迹加深即足迹随着负重的变化而变化,不属于求同法,A排除。B:求异法是同中求异,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材料中随着负重增加,沙滩上的足迹加深即足迹随着负重的变化而变化,不属于求异法,B排除。C:共变法,如果被考察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关系。材料中随着负重增加,沙滩上的足迹加深即足迹随着负重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共变法,C符合题意。D:求同求异并用法即两同一异,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种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种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材料中随着负重增加,沙滩上的足迹加深即足迹随着负重的变化而变化,不属于求同求异法,D排除。故本题选C。15.D【详解】ABC:题干中“随着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温度计里的水银柱相应地发生变化”表明从“量的变化”寻找原因,符合共变法的特点(求量的变化)。选项A、B、C的推论运用的都是共变法,与设问指向不符,故排除ABC。D:选项D运用的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符合设问指向,故D入选。故本题选D。16.C【详解】①: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材料体现的是不完全归纳推理,而不是演绎推理,①排除。②③:材料一连列举四位古代圣贤勤奋学习的事例,然后推出“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读书,书香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这个结论,整个推理以个别的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其结论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前提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属于或然推理,②③正确。④:不完全归纳推理前提只涉及部分对象,其前提与结论之间不具有保真关系,④错误。故本题选C。17.(1)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一种现象的产生或消失,必定有它的原因。因果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探求因果联系我们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把握规律,增强活动的预见性、自觉性,指导实践。(2)①运用了求异法。在两个场合中,许多情况都相同,只有一个情况不同,使植物不受光照射,它就失去绿色,使植物受光照射,它就又重新得到绿色。这个唯一不同的情况,即有没有光照,可能是植物有没有绿色的原因,因而光照条件和植物产生绿色可能有因果联系。②运用了求同法。棉花和积雪很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异虽然很多,但在疏松多孔上两者是相同的,这一共同点就可能是它们都有保温作用的原因。③运用了剩余法。天王星实际运行的轨道和计算出的轨道之间有些偏离,于是推断,这种偏离现象可能是由某个尚未发现的天体的引力造成的。天王星运行轨道受多种因素制约着,排除其中几种因素之后,剩下来的因素就可能是它产生偏离的原因。④运用了共变法。每当炮瞄雷达对准太阳时(受到太阳发射的无线电波的干扰),就会受到干扰。并且太阳出现“黑子”“耀斑”(无线电波强度增大)时,炮瞄雷达受到的干扰性更强。炮瞄雷达受干扰性的强度同太阳发射的无线电波强度存在着共变关系。所以,太阳发射的无线电波是炮瞄雷达受干扰的原因之一。【分析】背景素材:探求因果联系的具体事例考点考查:归纳推理及其方法的有关知识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考生回答什么是因果联系以及为什么要探求因果联系。本题属于简答,知识限定为,考生依据教材只是回答即可。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略)。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略)(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情境材料四个事例中各运用了哪种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并简要说明理由。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知识限定为归纳推理及其方法的有关知识,属于微观考查,解答时,考生应首先调动教材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材料提取信息,坚持理论与材料相结合。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把绿色植物移到黑暗的地方,它就失去了绿色;再把它移到有光的地方,它又重新得到绿色。由此可知,光和植物产生绿色可能有因果联系”——可见这一推理运用了求异法。因为在两个场合中,许多情况都相同,只有一个情况不同。有效信息②:“棉花能保温,积雪也能保持地面温度。棉花是植物纤维,雪是水冻成的,它们很不相同,但两者都是疏松多孔的。可见,疏松多孔的东西可能有保温作用”——可见这一推理运用了求同法。因为寻找了事物之间的共同点。有效信息③:“但人们观测发现,天王星实际运行的轨道与计算出的轨道有些偏离,由此推断,此偏离现象是由某个尚未发现的天体的引力造成的。后来人们果然找到了这个天体,将其命名为海王星”——可见这一推理运用了剩余法。因为排除其中几种因素之后,剩下来的因素就可能是它产生偏离的原因。有效信息④:“每当各个炮瞄雷达对准太阳时,就会受到同样的干扰,而当太阳上出现“黑子”“耀斑”时,干扰性就更强。这时才真相大白,原来干扰来自太阳,太阳时刻也在发射着无线电波。”——可见这一推理运用了共变法。发现炮瞄雷达受干扰性的强度同太阳发射的无线电波强度存在着共变关系。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得分点①:运用了求异法。在两个场合中,许多情况都相同,只有一个情况不同。得分点②:运用了求同法。寻找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得分点③:运用了剩余法。排除其中几种因素之后,剩下来的因素就可能是它产生偏离的原因。得分点④:用了共变法。发现炮瞄雷达受干扰性的强度同太阳发射的无线电波强度存在着共变关系。【点睛】非选择题的审题要求:(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18.①科研人员的新药实验运用了归纳推理中的求同法和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分为两次求同,一次求异。②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不能得到必然的结论,需要在实验中尽可能提高可靠度。③给甲组病人注入含有新药(A)的生理盐水,得到了甲组病人普遍好转的实验结果,这是一次求同。给乙组病人注入不含新药(A)的生理盐水,得到了乙组病人都没有好转的实验结果,这也是求同。最后将甲、乙两组病人进行对照,发现新药(A)对疾病(B)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这是求异。【分析】背景素材:科研人员的新药实验考点考查:《逻辑与思维》的有关知识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核心素养: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解答时,要明确设问的主体是科研人员的新药实验,知识范围是逻辑与思维的知识,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科研人员的新药实验运用的推理方式,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具体解答本题要调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并结合材料中有效信息分析说明。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甲、乙两组,每一组各500人。→说明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不能得到必然的结论,需要在实验中尽可能提高可靠度。有效信息②:给甲组病人注入含有新药(A)的生理盐水,得到了甲组病人普遍好转的实验结果,→说明这是一次求同。有效信息③:给乙组病人注入不含新药(A)的生理盐水,得到了乙组病人都没有好转的实验结果,→说明这也是求同。有效信息④:最后将甲、乙两组病人进行对照,发现新药(A)对疾病(B)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说明这是求异。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得分点①:运用了归纳推理中的求同法和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分为两次求同,一次求异。得分点②: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需要在实验中尽可能提高可靠度。得分点③:结合材料分别指出两次求同,一次求异。【点睛】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题目,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需注意分析说明类问题的一般思路,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①分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相关知识。②围绕主题、回归教材、确认知识。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课本知识与材料的结合点。③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理论分析材料即可。19.完全归纳推理的例子:铜导电,铁导电,铝导电……。铜、铁、铝……是地球上已知的所有金属。所以地球上的所有金属都导电。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①在前提中考察了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结论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因此,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②运用完全归纳推理要获得正确的结论必须满足的要求:在前提中考察了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前提中对该类事物每一对象所作的断定都是真的。【分析】背景素材:完全归纳推理的例子考点考查:完全归纳推理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核心素养: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以完全归纳推理的例子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逻辑与思维角度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对完全归纳推理知识的把握。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S1是P,S2是P……Sn是P;S1、S2…Sn是S类的全部对象→可联系铜导电,铁导电,铝导电……。铜、铁、铝……是地球上已知的所有金属。所以地球上的所有金属都导电。;有效信息②: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联系在前提中考察了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结论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在前提中考察了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前提中对该类事物每一对象所作的断定都是真的。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得分点:根据课本完全归纳推理的知识作答。【点睛】非选择题的审题要求:(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20.(1)从材料“大敦穴”的发现过程看,这是一种经验总结。它是通过对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事例,并且这种事例没有出现反例,进行归纳总结的结果。从思维角度看,它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燕低飞,披蓑衣”;“蚂蚁搬家,蛇过道,不久雨就到”;这些农谚都是以不完全归纳的方式形成的。【分析】背景素材:“大敦穴”的发现;我国的农谚考点考查:归纳推理的有关知识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启示类主观题,要求考生谈谈“大敦穴”的发现给我们什么启示。知识限定不具体,解答时,应结合材料中的推理过程,联系教材知识,从启示角度进行分析。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一个患头痛病的樵夫不慎碰破了脚趾,却感到头不痛了;以后,他有意地去刺破该处,结果每次都有减轻或消除头痛的效果;由此郎中经过反复针刺实验,终于发现“大敦穴”→可联系归纳推理的含义,说明材料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2)本题属于开放类主观题,要求考生列举几条农谚,想一想它们是如何形成的。需要结合材料与设问要求,调动教材知识,联系实际分析作答。具体可列举“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燕低飞,披蓑衣”;等谚语;并说明这些农谚都是以不完全归纳的方式形成的。本题答案不固定,考生只要能围绕主题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