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卷(新课标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卷(新课标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卷(新课标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发现,5000多年前,在太湖流域形成了以良渚为中心,多个次中心、中型聚落和小型聚落构成的四级金字塔层级社会结构,出现了掌握军事指挥权和宗教祭祀权力的王,及其统治下较为稳定的行政控制区域。这表明,良渚文化(  )
A.具有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B.已经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
C.拥有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 D.建立了政教合一国家政权
2.战国后期,为统一货币重量,三晋使用刻着“市平”的圜钱,充当检验货币重量的“法钱”或砝码;而同一时期的秦国,在货币流通上则呈现“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的现象。这一不同反映了秦国(  )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商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C.放松对经济的管理 D.在集权体制上较为落后
3.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27郡有盐官共36处,铁官在40郡中有48处。其分布范围在东北远至辽宁的盖县,西南至云南的安宁,西北达内蒙古的河套西北,南抵广州,东南到浙江的海盐。汉代的盐铁制度(  )
A.满足了汉代政府的经费需求 B.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C.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 D.提供了物美价廉商品
4.东汉后期,地理书由全域性的地志、州郡地记组成,中央侧重于修撰军国政务的地志,而地方长官、当地大姓豪右联合修撰区域社会治理的地记;隋唐形成由中央主导,实行全域性图经的定期修撰制度,规定各州的图经须定期报送中央,成为施政的重要基础。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理知识逐步积累 B.土地制度重大调整
C.地方管控力度加强 D.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5.明代思想家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明代的文学创作也非常关注饮食与服饰,如《祷杌闲评》中出现糕点、粥品40余种,《金瓶梅》中出现29种酒类和200余种菜肴,《三言两拍》中对儒生、商人装扮的描写尤为细致。这反映出当时(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日趋强化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
C.社会生活呈现出世俗化趋势 D.描写民众生活成为文学主流
6.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强调“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要派干部到城市去,“掌握大的铁路、工厂、银行”。他主张新的中央委员应该包罗各种人才,“将来还要搞大工业”。他提出要夺取北平、天津等中心城市,并表示“我们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毛泽东的主张(  )
A.基于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判断 B.说明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C.重在强调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D.憧憬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
7.图2是1978—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它突出反映了中国(  )
图2
A.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有效实施 B.国内各区域协调发展得以实现
C.市场化改革和工业化持续推进 D.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得到落实
8.“要式口约”是当事人双方自愿通过口头问答而达成的正式契约。但是罗马法禁止赌博,因此,关于赌博所赢金额的“要式口约”无效。这表明,罗马法(  )
A.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B.推崇诚信的价值观
C.具有人治主义色彩 D.关注社会精神文明
9.中世纪前期,贷款主要是教会对穷人的一种接济,无需利息。中世纪后期,尽管教会极力反对,有息贷款仍得以在社会上盛行并被人们接受。这一变化(  )
A.源于商品经济发展 B.反映教会日益腐败
C.利于救济民众生活 D.体现人文主义复兴
10.1522年,葡萄牙向西班牙提出抗议,认为其船队进入香料群岛摩鹿加侵犯了葡萄牙领土,西班牙予以回绝,双方各执己见。1529年,两国依靠地图学和航海经验最终签订条约,划出了一条纵贯太平洋的分界线,纷争暂时得以平息。该条约的签订(  )
A.是欧洲均势外交的体现 B.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开始
C.确立了国家主权的原则 D.加深了对全球整体性的认识
11.18世纪中期,狄德罗在编写《百科全书》时,认为科学可以合理地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增进人类知识,任何违反科学的都要予以否定。他还高度评价牛顿等科学家,认为正是由于他们,这个世界才不是神,而是一架正常运转的机器。这说明,狄德罗(  )
A.反对信仰上帝 B.引领科学革命的方向
C.崇尚理性主义 D.是启蒙思想集大成者
12.表2所列为美国不同时期的语言战略。该表反映了(  )
表2
时间 语言战略
20世纪50年代 美国教育经费大增,俄语和东欧研究成为政府支持重点
20世纪80年代 美国政府特别重视日语、汉语及其相关研究
21世纪初 阿拉伯语普什图语等中东语言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语言
A.经济全球化发展 B.旧国际格局的瓦解
C.国际形势的变化 D.国际安全环境恶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代中期,雍正帝接受内阁学士吴士玉的建议编练保甲,“凡城市、村落、堡镇皆度其道里之远近,居民之疏密,设乡正、里长若干人,使各纠察其地之奸非,而相劝以敦本励行”。改革之后的清代保甲制度融合了里甲、保甲、乡约、社等各种;村职役的基本职能,其承办的事务主要包括承催粮租、稽查贼匪、防护堤埝、稽查命盗、帮办差务,乡里组织俨然成为官府在乡村社会的总负责人。清代乡里组织的职役人员要接受地方官的任命、考核,被称为“在官人役”,同时他们大多由村民推举、具保,接受村民监督.与村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到清代中后期,由于地方事务日益繁剧,保甲职役人员在地方治理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政府逐渐把乡保等职役看成维护社会秩序,沟通国家、地方官与民间社会的重要渠道。
——摘编自王洪兵《清代乡村治理多元协同模式的建构其得失》
材料二
国民政府行政院于1934年12月通知各省,普遍实行保甲制度。于是,保甲制度被推向全国。保甲制的基本形式是10进位制,10户为一甲,10甲为一保,10保以上为乡镇。保设保办公处,有正副保长及民政、警卫、经济、文化干事各一人,保长兼任保国民兵队队长和保国民学校校长,与乡(镇)长一样,亦实行政、军、文“三位一体”。保甲制对保甲长人选极为重视,规定有以下情事之一者不得充任保甲长:一、年来满二十者;二、寄居当地来满两年者;三、有危害民国行为曾受徒刑之宣告者……八、行为不正乡里不齿者。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推行的保甲制度,近十年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建成,绝大部分省份均以《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为蓝本,并根据地方实际制订了地方编制保甲之规程。
——摘编自王云骏《民国保甲制度兴起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乡、民族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区域.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农村接居住地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经过调整和1987年撤区并乡以后,1988年12月全国共有乡(镇)政府6 98万个。“社改乡”和“队改委”完成后,形成了一种新的乡村政治结构——“乡政村治”。
——摘编自张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中期乡村治理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清代中期相比,南京国民政府乡村治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时期中国乡村治理的认识。(5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关于文化有如下看法:
美国人类学之父博厄斯(1858—1942)认为:“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文化最简单的部落基本上是那些与世隔绝较长时期、无法从临近部落的文化成就中获益的部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指出:“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独特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的角度予以肯定。”
——摘编自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围绕“文化与国家”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北宋年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谓之“钱荒”。对其成因,时人多有分析——李觐指出:“销一法钱,或铸四五,市人易之,犹以二三则常倍息矣……国失法钱,而民得恶钱”。曾巩认为:“夫释、老之徒,以铜为器……所增之器,有销钱而铸焉者”。沈括则说:“四夷皆仰中国之铜币,岁阑出塞外者不赀”。针对这一现象,在变法筹备阶段,王安石提出:“欲钱重”,“当修泉府(中央货币管理机构)之法,以收利权”。熙宁四年三月以后,在限额铸行和严抓质量的前提下,开始逐渐向全国各地推行新铸“折二钱”(可当两小钱使用)。在推广交子的主客观条件尚未成熟之时,王安石把出卖度牒(封建国家发给僧尼的身份证明,可免除地税徭役)作为缓解财政困难的权宜之计。但出于增收的目的,王安石放开铜钱出口;并放任民间以铜铸器,认为“铸钱不如铸器之利,又安以钱法为?”
——摘编自俞兆鹏《王安石货币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进行货币管理改革的历史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货币管理改革。(6分)
2024年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卷(新课标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C C D C D A D
题号 11 12
答案 C C
1.【答案】B【解析】由“形成了以良渚为中心……四级金字塔层级社会结构”、“出现了掌握军事指挥权……较为稳定的行政控制区域”可得,良渚文化具有了初步的社会结构和行政统治秩序以及较为稳定的区域,意味着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B项;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内容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统治层级秩序和社会结构,与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题干显示良渚文化具有了国家初始状态下的治理体系,并不完善和健全,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题干信息只体现了行政统治,并不能体现出政教合一,因为其中的“王”仅具有宗教祭祀权力,而不是宗教首领,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材料现象反映了秦国与三晋在货币质量上的差异,这源于秦国与三晋的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差异,三晋地区工商业繁荣,对统一货币质量的需求度更高,而秦国的商品经济相对滞后,因此秦国货币呈现出“美恶杂之”的现象,B项正确;战国后期,秦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农业发展同样需求统一质量的货币,因此重农抑商政策不是秦国货币杂乱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商鞅变法后,秦国对经济管理十分严格,C项错误;经历了商鞅变法,秦国在集权体制上相较东方诸国更具优势,D项错误。
3.【答案】B【解析】《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全国27郡有盐官共36处,铁官在40郡中有48处,分布范围遍及边疆地区,这说明盐铁官营制度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题干只是提到了盐官与铁官的分布范围情况,并未提到其经营结果,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满足了汉代政府经费需求的结论,排除A项;政府干预经济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比如夏商西周时期的工商食官制度就是其表现,排除C项;盐铁官营制度仅是指涉及国计民生的盐和铁两种商品的经营与管理由政府来控制,所以据此没法得出提供物美价廉商品的结论,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汉后期,地理书“由全域性的地志、州郡地记组成”,中央侧重于修撰地志,而地方联合修撰地记,而到隋唐,则由中央主导,实行定期修撰制度与定期报送,地方必须得配合,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故选C项;地理知识的积累体现的是地理学科知识的丰富,无法解释材料中地理书编撰制度的变化,排除A项;土地制度涉及的是土地以及土地所有制等,与材料中地理书编撰制度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儒家思想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已经成为主流,且属于思想意识方面,与材料中地理书编撰制度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据材料“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表明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吃好吃的穿好看的是人的本性,这样就打破了“天理”和“人欲”的界限;再据“明代的文学创作也非常关注饮食与服饰”、“对儒生、商人装扮的描写尤为细致”,可以看出明代部分思想家和诸多文学作品比较关注民众(俗人、普通人)的衣食问题,可见社会生活呈现出世俗化趋势,故选C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主要指的是政治体制,是主要由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组成的制度。材料主旨揭示的是明代部分思想家和诸多文学作品比较关注普通民众的衣食问题,排除A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中国在明朝中后期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且与材料信息不相关,排除B项;材料中只提及明代部分思想家和诸多文学创作比较关注普通民众的衣食问题,但并没有能够支撑“成为主流”的系列数据,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据材料“到城市去……各种人才……‘开八大’”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七大(1945年4月)召开的背景是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会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着重提出了中国人民强烈希望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基本要求,毛泽东的主张体现了共产党人“憧憬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故选D项;中共七大召开时,抗日战争还没胜利,解放战争并未爆发,排除A项;此时仍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抗战结束后,中共下一步的工作方向,“重在强调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7.【答案】C【解析】据题干时间可知,该曲线图数据呈现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的变化情况,据曲线图数据可知,自1978年以来,尤其是1992年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都有了快速增长趋势,结合所学(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知,该曲线图反映出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和工业化持续推进,故选C项;题干述及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并没有将重工业与其他行业进行比较,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并没有涉及国内“区域”问题,排除B项;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赌博即便达成了“要式口约”也是无效的,因为赌博违反了社会公序良俗,体现了罗马法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故选D项;“注重保护个人权利”不合题意,与材料侧重“要式口约”对赌博无效相悖,排除A项;“诚信”不合题意,应为“文明”,排除B项;“人治”不合题意,应为“法治”,排除C项。
9.【答案】A【解析】据材料“贷款……无需利息……有息贷款”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为了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开始尝试有息贷款这种形式,故选A项;据材料“尽管教会极力反对”可知,教会极力反对有息贷款,这不能反映教会日益腐败,排除B项;有息贷款是债权人利益的体现,贫苦大众更多的是承担利息负担,与救济民众生活相违背,排除C项;人文主义复兴主要是在思想文化领域,与经济贷款关系不大,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在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时期,针对葡萄牙与西班牙殖民地范围的不同,两国依据“地图学和航海经验”,划分出一条“纵贯太平洋的分界线”,据此可知,该条约(《萨拉戈萨条约》)的签订加深了对全球整体性的认识,故选D项;题干仅是述及葡萄牙与西班牙之间的殖民地矛盾,并不能扩大为整个“欧洲”,并且最早推行均势外交政策的是英国,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教皇子午线的出台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的原则,排除C项。
11.【答案】C【解析】材料中狄德罗关注科学,高度评价科学家,这都说明狄德罗崇尚理性主义,故选C项。材料无法判断狄德罗是否反对信仰上帝,排除A项;科学革命是16—17世纪,排除B项;康德是启蒙思想集大成者,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经费将俄语和东欧研究作为支持重点,是由于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苏联和东欧国家对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至关重要,而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日本崛起,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显著,美苏之间的冷战出现缓和迹象,所以美国的全球战略关注点转到了日本和中国方面,这影响到了对日语和汉语及其相关研究的关注度,而21世纪初,全球化深入发展,中东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凸显,所以美国的语言战略就发展到对中东语言的关注,综上可以看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的语言战略不断调整,故选C项;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得到深入发展的,且题干所述主要取决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与美国全球战略利益的考量,与经济全球化无必然关联,排除A项;旧国际格局的瓦解发生在1991年,不能完整体现题干所述的变化,排除B项;国际安全环境恶化与国家语言战略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答案】(25分)
(1)特点:职能多样;多元协同模式治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地方治理机构兼具行政与教化职能;地方基层管理人员作用日益凸显。(8分,答出四点即可)
(2)变化:行政层级健全;具有明确的规章条例。(4分)
原因:国共政权的对峙;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农村阶级矛盾尖锐。(8分)
(3)认识:坚持党的领导;做好顶层设计;保障基层农民的自治权;充分调动乡村治理的积极性。(5分,答出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4.【答案】(12分)
示例1:
论题: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对文化多样性具有促进和破坏的双重影响。(2分)
阐述: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交流。中古时期,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兴起,阿拉伯人将古代埃及、西亚、古希腊、罗马以及古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日本、朝鲜学习中国文化,将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儒学、佛教等引入国内,丰富了本土的文化。
在全球化浪潮下,文化交流的速度与范围大为提升,同时文化多样性面临诸多挑战。如近代欧洲的殖民侵略,殖民国家往往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给世界被殖民地区带来深重的灾难。(8分)
结论: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汲取其他先进文明的营养,但也应注重保护自身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特性,尊重文化差异,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2分)
示例2:
论题:时代变化引发人们对国家间文化交流与文化多样性的深层思考。(2分)
阐述:过去,部分西方历史学者认为美洲印第安文化长久孤立于美洲大陆而失去与其他文明交流的机会,导致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到了大规模屠杀,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该观点站在西方文化优越论的基础上,为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出进行辩护。
步入21世纪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文化交流的速度与范围大为提升,文化多样性面临诸多挑战,如世界文化同质化、发达国家文化侵略等问题,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识到尊重文化多样性、保存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意义,因此积极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等项目。西方中心论所代表的旧的国家间文化交流的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判,这有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良性发展。(8分)
结论:历史告诉我们,我们应秉持唯物史观来认识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文化的多样性。我们既要积极汲取其他先进文明的营养,也应注重保护自身文化特性,尊重文化差异。(2分)
其他论题如“国家应当重视文化的创新与传承”等酌情得分。
(论题需同时涉及两方面:1、文化的“交流、多样性、独特性”三项中的某一项或几项;2、文化与国家间关系。论题部分2分,只涉及一个方面只能得1分。阐述部分需至少两组史论结合。史实正确合理,论述得当,每组论述4分,不得超过8分。结论部分2分,只简单重复论题得1分。且本题总得分不得超过12分。)
15.【答案】(15分)
(1)冗官、冗兵造成北宋政府财政紧张;国家税收多以货币形式征收,造成铜钱回流;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需求量剧增;民间私铸货币,造成劣币驱逐良币,民间多贮藏而非使用良币;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海外贸易非常繁荣,都造成铜钱外流。
(2)加强中央对货币的统一管理,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进一步推动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的广泛使用创造条件;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钱荒,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货币管理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政府财政危机,过分着眼于眼前利益,部分政策属于饮鸩止渴,甚至造成了钱荒的加剧。(两问整体计算分数;第二问必须有消极评价,3分;其他4点,每点3分,一共12分,可以是第一问“背景”2点、第二问“积极评价”2点,也可以是第一问3点、第二问1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