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摩擦力》 教学设计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1、摩擦力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增大,减小摩擦.其中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猜想和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在北方的冬天,由于环境因素,经常会出现雪后路滑的情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如何增大摩擦的方法,既适应了生活环境,又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期。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现象比较感兴趣,喜欢动手,但欠缺对问题深入的思考及理性的思维。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从直观现象入手,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学生在这之前刚学习了"重力",知道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也知道可以从力的三要素的角度研究某个力.而摩擦力跟重力一样是一种常见的力,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学生除对摩擦力的概念比较生疏外,已基本具备自主探究的能力.摩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对于摩擦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可以从学生对摩擦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通过对学习,生活环境中的事例的分析引入摩擦力的概念.先通过事例和实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表自己的见解,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由学生讨论后互相补充,合作完成.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注意学习方法的引领,培养学生的能力.对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可采用边思考边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把生活与物理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时空的开放性,参与的过程性,建立起一种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策略,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教学的主导权交给老师,使教与学达到水乳交融的理想境界.基于以上分析,这堂课的主导思想以学生分组合作→自主设计实验→观察解释的流程进行教学,从真正意义上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相互协作,在实验过程中体会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在体会的过程中完成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观察有关摩擦现象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环境问题的习惯重 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难 点摩擦力的方向及产生1.教学方法:以引导为主,老师适时地穿插在各个活动的关键环节进行指导;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扩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实验,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围绕本节主题进行活动,观察现象,对现象尝试合理解释,并进行小组交流; 3.教学手段:自主实验为主,辅助以多媒体设备进行引导。 4.评价方法: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各小组之间进行评价与推荐。实验器材 木板、重木块、毛巾、棉布、钩码、弹簧测力计等(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实验,提问学生复习摩擦力概念。学生活动:将手放在桌面上,由静止开始向前移动,体会手受到的阻力。建立摩擦力概念。★点评:通过实验建立静摩擦力概念。(二)进行新课一、对“静摩擦力”的学习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弹簧测力计有读数?得出静摩擦力概念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产生静摩擦力?让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重复刚才实验,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读数,发现问题,得出最大静摩擦力概念和静摩擦力范围。(0<F≤Fmax)学生活动:将木块置于水平桌面上,用细线连接木块和弹簧测力计,用力水平拉弹簧测力计,不要使木块移动,并读数。回答问题:桌面对木块有阻力作用.思考讨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弹性形变,相对运动趋势.重复实验,慢慢拉动木块,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读数(木块刚开始移动时读数最大)点评:通过实验得到静摩擦力的概念,分析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再得到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教师活动:给学生出示课堂练习如图1所示,各接触面光滑,墙壁对小球有无静摩擦力(2)如图2所示,人用力推木箱,但没有推动。地面对木箱有无摩擦力图1 图2学生活动:完成练习:注意学习假设法和二力平衡法在分析静摩擦力时的运用点评:由实验分析静摩擦力有无,教给学生分析判定静摩擦力的方法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和分析皮带传送问题,总结出静摩擦力的方向.学生活动:将毛刷放置于水平桌面上,用手按住向前推(不要移动),观察毛的变化(弯曲)回答老师问题(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观察皮带传送问题,判定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向)观察皮带传送问题,判定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向反)总结: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点评:通过实验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二、对“滑动摩擦力”的学习教师活动:让学生重复实验,提问学生:木块移动时弹簧测力计有无读数,得到滑动摩擦力概念提问学生: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讨论回答提问学生: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讨论回答)用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控制实验条件:接触面不变)一块 二块 三块木块与桌面间压力弹簧秤读数得到: F∝FN F=μFN让学生再次实验:讨论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关系。(控制实验条件:压力不变)讲解:动摩擦因数μ,大小与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学生活动:重复弹簧拉木块的实验,在木块匀速运动的条件下,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讨论滑动动摩擦力与什么有关(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l)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拉一个,两个,三个木块(叠放),将每次的读数填在设计的表格中,分析比较: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成正比)(2)分别在桌面,玻璃板和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读数。(接触面粗糙的摩擦力大)(3)在光滑桌面上和粗糙木板上分别拉动同一木块,并读数★点评:通过实验得到滑动摩擦力概念,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得到滑动摩擦力公式教师活动:让学生完成实验,总结滑动摩擦力方向学生活动:将毛刷放在桌面上,用力水平拉动,观察毛变弯的方向。总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并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方向合起来总结★点评:通过实验,分析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课本例题学生活动:完成训练★点评: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活动:提问学生:在我们身边有哪些地方在增大摩擦力?那些地方在减小摩擦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力学生活动:思考回答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在桌面上拉木块,记下弹簧秤读数;在木块下放两支铅笔,再用弹簧秤来拉,记下弹簧秤读数.比较两种情况下弹簧秤读数的大小★点评:通过实际事例说明摩擦力的利害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实例探究】----课外作业☆关于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l、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那些是有益的,那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和减小它们?试分析你骑自行车在加速行驶和减速滑行时,前轮和后轮受到路面所给的摩擦力的方向.给的摩擦力的方向解关于静摩擦力的求解2、用50N的作用力F将重10N的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多大?方向如何 ☆关于摩擦力的理解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摩擦力存在于静止的物体之间B.因为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所以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C.滚动摩擦力总是小于滑动摩擦力D.摩擦力既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点评:课外作业的真正目是为了三步走的第三步三、课堂练习1.重为100 N的物体静止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为 _________________,如果用30 N的力沿水平向右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 N,方向 ______ .2.在压力和接触面相同的情况下,_____摩擦比 _____摩擦小得多,用_________________来代替_________________可以大大减小摩擦.在移动笨重物体时,人们常在重物下垫上滚木,这是因为_________.3.一物体重100 N,当在水平地面上滑动时摩擦力是30 N,将物体提起时对它的拉力为F1,在地面上匀速运动时拉力为F2 ,则F1、F2的大小分别是A.100 N、100 N B.30 N、30 NC.100 N、30 N D.30 N、100 N4.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20 N的力拉一个弹簧测力计的两端,关于测力计示数说法正确的是A.20 N B.40 NC.0 N D.无法确定5.下列几个过程中,存在滑动摩擦的是A.擦黑板时,板擦与黑板间的摩擦B.传动皮带打滑时,皮带与皮带轮间的摩擦C.用卷笔刀削铅笔时,铅笔与转孔间的摩擦D.骑车时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四、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P26 1、21、摩擦力分类: 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2、决定摩擦力大小因素增大摩擦力方法减小摩擦力方法五、教学反思:课堂上会出现很多上课前预想不到的情况,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面积是否有关的实验过程中,就有很多组学生由于没有控制好条件而选用正方体和长方体两个不同的木块进行实验,从而得到滑动摩擦力与面积有关的结论.作为教师,这时候不要以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去折射学生,更不要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不应该让学生无条件地被动接受,而应该及时指导,进一步强化"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物理问题中意义和要领.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以及从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才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周围环境,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