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教案(2022新课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教案(2022新课标)

资源简介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内容要求 教学目标
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1.通过识读《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形势图》,了解拜占庭帝国的位置和版图及发展历程。(时空观念) 2.阅读史料,了解查士丁尼在法制建设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阅读《罗马民法大全》的相关史料,掌握其内容及地位;通过对《查士丁尼法典》的学习,认识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维护统治秩序的规范。(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通过对拜占庭文化的了解,认识历史是在传承中发展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拜占庭帝国历史脉络及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罗马民法大全》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查士丁尼及其随从》图片,该作品创作于547 年,收藏于意大利拉文纳圣维塔莱教堂。这幅作品是拜占庭美术第一次繁盛时期的产物,是圣维塔莱教堂的镶嵌画。这座教堂装饰华美,尤以其精美绝伦的镶嵌画誉满世界,而此画即其中最精美、最著名的一幅。这幅作品描绘了查士丁尼及其随从手捧圣餐杯盘和祭品向基督献祭的场景。这是为帝国歌功颂德的纪念碑与英雄史诗,是拜占庭帝国政教合一的社会典型产物。
那么图中的查士丁尼是谁?他有什么历史功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二、探究新知
(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主要国家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鼓励学生动手绘制西欧国家演变示意图。具体如下:
然后课件出示《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形势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7页引言,由学生讲述罗马帝国分裂和拜占庭帝国建立的情况。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33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在帝国东部的拜占庭设立新都。后来,该城改称为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这里成为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因此,东罗马帝国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
再由学生识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第47页正文内容,说出拜占庭帝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思考有利的地理位置对拜占庭帝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提示:处于欧、亚、非三洲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
最后由学生列举帝国强盛的表现:经济比较活跃,社会比较稳定,并且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8页“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相关内容,并结合材料分析,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查士丁尼法典》的目的是什么?《罗马民法大全》主要包括哪些法律?
材料一 
材料二 一个好皇帝……必须用法律来武装,以便在战时和平时都有法可依,得到正确的指导。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
提示:目的: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法律:《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
3.课件出示材料,教师提问:材料一、二反映了《罗马民法大全》哪方面的内容?
材料一 根据朕的宪令,若非特殊情况,私人财产是不得侵犯的。私人财产包括:金钱、房产、土地、奴隶……
材料二 被释自由人是从合法奴隶地位中释放出来的人。释放就是“给予自由”,现在朕对于一切被释自由人,一律都给予完全自由公民的资格。朕又增添了奴隶可以获得自由连同罗马公民资格的许多其他方式。
提示:保护私有财产和规定了公民之间的各种法律关系。
学生自主探究:如何评价《罗马民法大全》?
提示:《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罗马民法大全》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课件出示《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形势图》《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结合教材第48-49页“拜占庭帝国的灭亡”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通过不同时期拜占庭帝国疆域的变化,我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提示:发现:帝国疆域越来越小。原因:一系列的征战;外族的进攻;内部矛盾重重等。
2.教师提问:拜占庭帝国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第48-49页“拜占庭帝国的灭亡”相关内容,老师结合课件讲解:
(1)从7世纪起,阿拉伯人不断进攻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帝国的部分地区。
(2)9世纪以后,拜占庭帝国又面临外部多个军事势力的进攻,帝国版图不断被蚕食,11世纪时仅剩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的希腊国家。
(3)东征的十字军攻打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拜占庭帝国一度灭亡,不久后又复国,但领土大为缩小,国势日渐衰弱。
(4)14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受到新崛起的奥斯曼人的不断进攻。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3.课件出示下列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材料一 处于欧、亚、非三洲交界处的拜占庭既以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肥沃的生长土壤,又以基督教信仰为指导思想,同时还从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中汲取充分的营养,从而融合成兼容并蓄、丰富多彩、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拜占庭传下了由查士丁尼编纂的罗马法,以及由认真的学者们加以汇集、注释和保存的古希腊时期的文学、学术名著。
——根据《全球通史》整理
材料二 拜占庭帝国与中国的交流。
材料三 丝绸之路上的拜占庭金币。
   
材料四 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拜占庭的历史角色是什么?
提示:①将东方的文化传入西方(如中国的养蚕缫丝)。②《罗马民法大全》将罗马法律系统化。它对后代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③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者。君士坦丁堡等城市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拜占庭学者将其翻译成拉丁文介绍到西方,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三、课堂小结
拜占庭帝国曾经是世界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为欧洲抵挡住了来自东方的波斯、阿拉伯人的威胁,被誉为“西方文明的保护神”。《查士丁尼法典》等4部法典组成的《罗马民法大全》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启示我们要有一种对待文明的正确态度,学会包容、吸收和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的文化,不断进步。
本课主要讲述了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两大主题。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这两大主题分别探讨了《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和内容、《罗马民法大全》的内容和评价;分析了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以及拜占庭文化的影响。学生对于拜占庭帝国的探讨比较感兴趣,气氛热烈,展示较好,但是对于《罗马民法大全》的认识不够全面,以后要加强这一知识点的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