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力 重力★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具有承接初中物理力学知识,开启高中力学学习的作用。其中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法与力的示意图等内容是力学的基础性知识。重力是物体受到的最基本的力,对重心知识的学习丰富了对重力的认识,该过程中所采用的实验探究和科学思维方法,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力”和“重力”两个主题。与“力”有关的知识: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法与力的示意图、常见力的名称。对该部分内容,教材通过情景呈现与问题引导的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与初中物理所学知识进行衔接,并对力的图示法进行示例讲解,有助于学生掌握作图的方法。有关“重力”知识:重力的定义、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重力的测量。教材对“重心”的编排,突出了实验在学习中的应用。对于“重力的测量”,教材介绍了实验室以及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提出了关于区分质量测量与重量(重力)测量的辨别问题。★学情分析1.心理及思维特点:高一学生好奇心强,形象思维逐步向逻辑思维发展。2.知识基础:初中学过了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二力平衡等知识。3.认知困难:欠缺精确研究的习惯,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知道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是矢量,其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是用来形象描述力的方法。(2)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知道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G=mg。知道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心是物体重力的作用点,其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均有关。重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2.科学思维。(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前认知经验,在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知识关联与知识建构的科学思维习惯。(2)通过力的图示法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在重心概念的学习中,通过实验寻找重心,分析不同物体重心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领会等效替代法、对称法等科学思维方法。3.科学探究。通过对薄板状物体重心的寻找,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问题讨论、规范作图、实验操作等环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力概念的基本知识。2.力的图示法。3.重心。★教学难点重心概念的理解。★教法与学法讨论交流、对话教学、实验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教具(不同规格的薄板)等。★教学过程师:在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与力有关的现象。在高中阶段,力学问题将是我们重点研究的核心问题。一、力师:在初中阶段,我们对力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请仔细观察三幅图片,回答所提问题。生:图(a)中,跳板发生了形变,使跳板对运动员有作用力;图(b)中,运动员通过刷冰使接触面更光滑,减小冰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从而达到控制其运动情况的目的;图(c)中由于磁铁对铁球有吸引力,此力使铁球偏离了竖直方向。设计意图:通过情境设置,唤醒学生的力学前认知。师:请围绕教科书“讨论交流”中的四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形成结论后进行汇报。生:(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磁力、压力、支持力、拉力、动力、阻力、分子间的力、电荷间的力等;(3)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4)形象表示力的方法:力的图示法。师:除了这几个问题之外,你还能从前面的三幅图中读出与力有关的哪些信息?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可以不相互接触。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继续深入讨论几个问题。问题1:你认为力能离开物体独立存在吗?请分析:图(a)中使跳板弯曲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图(b)中影响冰壶运动的摩擦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图(c)中使铁球偏离竖直方向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教师总结: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力的物质性),一个力总是联系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存在、同时作用(力的相互性),所以说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问题2:请你分析三幅图中,对物体产生作用效果的力是该物体施加的力,还是它受到的力?还是两种情况都有?例如:使跳板发生形变的力是跳板施加的还是它受到的力?教师总结:由于使物体形变或改变其运动状态的力是其受到的力,所以我们在对物体进行研究时,关心的是其受到的力,所以要进行受力的分析。板书:1.定义: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速度的改变。(2)使物体发生形变。问题3: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你能举例说明吗?生: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举例略)。师: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在初中,我们学习过通过图示的方法可以形象地表示力。现有一只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木箱,受到水平方向30N的推力。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该力的图示。(OF=30N)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1)方向如何体现?(2)作用点如何体现?(3)大小如何表示?师:采用什么方法可以实现直接从箭头长度准确判断出力的大小?学生讨论,借助地图上比例尺的做法,画图前设定一个表示力的大小的标度,按照这个标度来准确画出表示力的线段的长度,这样就能实现用长度准确表示力的大小了。教师总结:力是矢量。我们用一条带有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线段按照一定的比例(标度)画出,线段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这种精准表示力的方法叫作力的图示法。板书: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单位:牛顿(N)。4.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活动:(1)教师板演用力的图示法画力。(2)学生训练:如图所示,物体A对B的压力是20N,试画出这个力的图示。(AB)(F)师:许多情况下,我们并不需要准确表示力的大小,只需要关注力的方向,例如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时候,这种情况下用力的示意图就可以了。例如,一物块静止在斜面上,受到的支持力为10N,如图所示用力的示意图就可以表示这个力的情况了。设计意图:怎样表示一个力?这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初中学过表示力的方法,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黑板演示,发现学生在认知上存在的缺陷。最后,师生共同辨析,进一步规范力的表示方法。问题4:试画出冰壶向前滑动时受到摩擦力的示意图,并分析这个力对冰壶运动起什么作用。教师总结:在力学范围内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中重力为非接触力,弹力、摩擦力是接触力。后面的学习中我们还会见到拉力、压力、支持力、阻力等不同名称的力,实质上,它们是上述三种力在不同作用效果时的另一种称谓。板书:5.力的命名(1)按照力的性质来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分子力、电磁力等。(2)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支持力、阻力等。介绍几种生活中的测力工具。板书:6.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二、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师:为什么熟了的苹果会落向地面?举例说明生活中物体下落是一种普遍现象(瀑布、下落的树叶、投出去的篮球、积满灰尘的汽车、对高空抛物的警示等)。这些落体现象都与物体受到的重力有关。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重力的知识,图中是人在测量物体重力时的一幅画面,下面就先围绕这几个问题来讨论交流。问题1:什么是重力?问题2:重力的方向如何?问题3:如何测量重力?生: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师:图中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如何计算物体的重力?生:地球表面上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mg教师介绍重力加速度g,指导学生回顾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有关介绍,让学生体会在不同区域重力加速度略有不同,一般情况下,我们取g=9.8N/kg。问题分析:在北京称105N重的棉花,到赤道上称仍然是105N,试问棉花是受潮了还是变干了?相差多少千克的水分?(已知赤道的g=9.78N/kg,北京的g=9.80N/kg)师:那么,重力的方向呢?生: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活动:(1)请同学们画出教科书图3-1-4中物体受重力的示意图。(2)画出物体置于水平面上、斜面上时受到重力的示意图。板书:1.产生:物体的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大小:G=mg,通常情况g=9.8m/s2。3.方向:竖直向下。活动:请你利用一根细线和手边物体,检测一下你所使用的课桌腿是否处于竖直方向?师:建筑工人在施工时常用什么简便的方法判断墙体是否竖直?师:由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与水平面成垂直关系,故挂有重物的细线,静止时总是沿竖直方向。利用这个特点可以制成重垂线,建筑工人可以用它来检查墙体是否竖直。设计意图:增加实践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理论应用的能力。三、重心师:回顾前面所画的重力示意图中,画重力时的这个作用点是什么?生:这是物体的重心,是物体重力的作用点。活动:找重心。师:给你一块均匀的薄的三角形状的硬纸板,请你猜猜该三角板的重心大概在哪里,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生1:猜想重心大概在三角板内部中心的位置。可以用一个手指支撑在该位置,如果此三角板能保持平衡,说明重心就在该位置。师:你的原理是什么?生1:三角板如果能静止不动,说明三角板受到重力和手指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这两个力必然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师:大家再讨论一下,这个方案有没有漏洞。生2:这个方法只能说明指尖处于过重心的竖直线上,还需要验证出重心就在三角板面上才可以说指尖的位置就是重心处。师:若再给你一根细线,能不能通过实验判断重心是否处于板面上?学生活动,用如图所示悬挂法判断,若细线静止时其延长线恰好处于三角板平面内,即说明了重心就在板面上。师:能不能采用细线悬挂的方法,准确地把三角板的重心找出来?生:用一根细线在三角板的某个位置悬挂三角板,使之处于静止状态,在板面上画出此时细线在板面上的延长线,根据二力平衡知识,重心一定处于这条直线上。接着在三角板另一个位置再用细线悬挂该板,再在板面上画出此时细线在板面上的延长线,重心也一定处于这条直线上。两条直线的交点就是三角板重心的位置。学生活动:用二次悬挂的方法找三角板的重心。将该三角纸板剪成两个不同形状的纸板,再找一找它们各自的重心。师:大家想一想,三角板的全部重力是不是都集中作用在重心上,其他地方没有受到重力?生:不是的,三角板各部分都会受到重力。师:你如何理解物体的重心?生:将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等效为作用在一点,这个等效作用点就是物体的重心。师:是的。板书:1.定义: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叫重心。设计意图:学生很难理解重心是将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等效作用到一起时的位置。教学中,安排学生对三角板重心位置进行猜想、实验验证,接着再将三角板剪开,继续寻找新的重心位置。学生获得了对物体及物体不同部分重心的具体认识,有助于理解重心的概念。教师出示并介绍不同形状薄板状物体的重心位置:质量分布均匀的矩形、圆形、不规则形状的重心,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矩形薄板的重心。师:你们有没有发现物体的重心位置与哪些因素有关?生:与形状和质量分布情况都有关系。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如果具有对称的几何形状,重心处于几何中心处;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往往偏于较重的部分。思考:图中装有货物的汽车重心处于图示位置,若将所装载货物的摆放方式进行如图所示的更改,汽车的重心会如何变化?教师介绍利用重心的实例。板书:2.影响重心的因素:质量分布和形状。教师总结:通过上面的讨论分析得出:①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跟质量分布及物体形状都有关。③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之外。四、重力的测量师:我手上有一个钩码,请你选择一个测量工具测出它的重力。可选工具:弹簧测力计、天平。选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演示,教师提问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注意事项,强调要竖直悬挂钩码以及静止时再读数等细节。教师介绍生活中常用的几种测力计(原理及读数),并分析电子秤的示数用质量形式表示的原理。设计意图:由生活中到处都有重力的应用,衍生出测重力的仪器。教师对仪器分别进行介绍,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