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导学案
第一环节:课标质量素养
1.政治认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
2.科学精神:在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领域辨识各种限制性条件,进行有理有据的研判,做出正确抉择,提出实现目标的合理方案。
3.法治意识:能够面对复杂情境问题,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多种实例,阐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式。
4.公共参与:解析公民参与国家立法、政府决策、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的途径和方式。
第二环节:思维导图构建
第三环节:核心知识探究
探究任务一:回望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梳理法律的产生、本质、作用分别是什么?
一、核心归纳-----中国法律发展的历史(非重点——知识闪现)
议学任务2:结合马克思和列宁的名言,理解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卡尔·马克思
法律又是什么呢 法律就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 一列宁
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二、核心归纳-----系统认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非重点——知识闪现)
议学任务3:根据中国科学院研究报告显示,保守估计,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吨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网络上流行的一个说法:“我国每年浪费的食物几乎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反食品浪费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议学任务3:你如何才能有效的遏制和制止浪费行为 请结合材料,认识和了解法的功能和基本特征
三、核心归纳-----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非重点——知识闪现)
第四环节:典型试题透析
1.(2022·山东·模拟预测)某班同学以“常回家看看为什么要立法”为议题开展讨论。对同学们的观点评析正确的是( )
①甲的观点具有合理性,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应当得到关切
②乙的观点也有道理,技术手段可以实现法律的功能
③丙的观点是正确的,法律规范道德,道德才有力量
④丁的观点具有合理性,真正的“孝”是内心的自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世界法律一般划分为五大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阿拉伯法系,印度法系和中华法系。根据你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背景的了解,指出传统中华法系的特征是
A.重私法和法典权威,明确立法与司法分工 B.以礼入法,礼刑结合,国家确认家族法规
C.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宗教教规入法 D.效法英美,中西结合,救亡图存色彩强烈
3.马克思说:“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对此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B.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种立法
C.法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取决于特定的生产方式 D.法维护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第五环节:易错易混总结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一样的。( )
2.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
3.法律是全体公民意志的体现,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
4.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粮油公司按照农户的诉讼请求支付购粮款,主要体现了法的政治职能。( )
5.法律是全体公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6.法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
第六环节:课后分层巩固拓展训练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了社会主义法治新纪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下列选项是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的是(  )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③把依法执政确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④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成功移植到了中国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必须问法于民、立法为民,既要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活动中的作用,又要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这意味着(  )
①我国公民依法享有立法权 ②人大代表在立法活动中依法享有决定权
③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④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法治,是这个时代的共识。面对侮辱烈士名誉事件,鼓励“骂回去”的少了,呼吁为英雄烈士人格利益权立法的人多了;看到因延误而大闹机场者少了,认可“黑名单”制度者多了。这体现了(  )
①公众法治意识在稳步提升 ②公民都能自觉守法了
③法治意识呵护社会文明 ④信奉法治者越来越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下列对我国社会主义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②违法行为将由国务院依照法定程序严惩
③社会主义法反映并决定一定的社会关系 ④社会主义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有观点认为,法律是人类的重大发明,有些发明使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自然,法律则使人类学会如何用规矩来驾驭自己。这说明( )
①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
③法律维护全体公民的权益,没有阶级性 ④法律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教材P78相关链接,改编)(现象分析)在中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这表明( )
①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③在现行宪法基础上,我国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宪法居于核心地位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22·云南学考)(价值取向)我们常说: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观点体现了( )
A.法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 B法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C.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D.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完全相同的
8.(2023·江苏模拟)(传统文化)《说文解字》对“律”的解释是:“律,均布也。”均布,是古代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定音仪器。把法律一词中的“律”字比作均布,说明“律”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是人们必须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材料主要说明了法( )
A.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 B.具有普遍约束力
C.体现了全体公民的意志 D.专门规范被统治阶级的行为
9.(2013·广东)(法治意识)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这句话强调的是( )
公民的法治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B.公民对法律的认同是法治的力量之源
C.法律是人民意志的直接反映和载体 D.法律意识是公民意识和公民政治素质
10.(教材P75正文,改编)(历史过程)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下列关于中华法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制定成文法 ②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
③中华法系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④中华法系是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君主权威的统一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一样的。( )
【答案】×
【解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人人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不允许任何人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2.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
【答案】√
【解析】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3.法律是全体公民意志的体现,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
【答案】×
【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我国法律是工人阶级及其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体现,不是全体公民的意志。
4.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粮油公司按照农户的诉讼请求支付购粮款,主要体现了法的政治职能。( )
【答案】×
【解析】法的政治职能是指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解决的是阶级矛盾,材料中法解决经济纠纷属于社会职能。
5.法律是全体公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答案】×
【解析】法律具有阶级性,是统治阶级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在我国,法律是全体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全体公民”说法×。
6.法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
【答案】×
【解析】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课后分层巩固拓展训练
1、正确答案A解析
①②符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③说法错误,把依法治国确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④说法错误,新中国的法治符合中国国情,依据中国国情制定,没有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
2、正确答案D解析
①错误,我国公民依法享有立法权说法错误;
②错误,人大代表在立法活动中没有决定权;
③④符合题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必须问法于民、立法为民,既要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活动中的作用,又要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这意味着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3、正确答案D解析①③④符合题意,面对侮辱烈士名誉事件,鼓励“骂回去”的少了,呼吁为英雄烈士人格利益权立法的人多了;看到因延误而大闹机场者少了,认可“黑名单”制度者多了。这体现了公众法治意识在稳步提升,法治意识呵护社会文明,信奉法治者越来越多;
②说法错误,公民都能自觉守法了的观点不符合实际情况。
4、正确答案B解析①正确,在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②错误,违法行为将由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严惩;
③错误,社会主义法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不是决定一定的社会关系;
④正确,社会主义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5-10BDBBB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