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一、教材分析《儒林外史》作为统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材的必读名著篇目,是我国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成书于清代中期,其作者是吴敬梓。该书共五十六回,主要描写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有力批判了“八股取士”制度。作为我国长篇讽刺小说的杰出代表作,《儒林外史》在人物形象塑造、讽刺艺术手法和批判精神等方面有着丰富且独到的价值。阅读《儒林外史》,学生能认识吴敬梓以生活中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众多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全面深刻认识世界美丑,理解人性善恶;能学习借鉴《儒林外史》成熟高超的讽刺艺术,丰富写作技巧;能切身领会《儒林外史》蕴含的深刻批判精神,学以致用,辨析社会生活现象,提升思辨能力;最后,学生能在阅读中发现、感受小说的“真”“情”,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读书的学子情怀。二、学情分析《儒林外史》兼具古典白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双重特性。学生在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典小说”所学的第二篇课文正是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的《范进中举》,学生已基本掌握“古典章回体小说”的阅读方法,但对《儒林外史》的“讽刺小说”特质知之不多,体会讽刺小说的批判精神更是难以下手。且由于《儒林外史》内容驳杂,人物形象众多,没有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和情节,以及相当艰涩的古白话,学生普遍反映不爱读、不会读,也就读不下去整本《儒林外史》。三、说教学目标1.理清该作品纷繁的人物及故事情节,把握重要人物的形象特点。2.赏析其讽刺艺术。3.体会作者对当时政吏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的批判以及对善良人物的歌颂。四、说教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五、说教学过程教学设想:规划阅读时,第一课段解决的是“做好整本书规划和激发阅读兴趣”问题。学生依据人物分层做好整本书阅读规划推进表,开展浏览回目讲故事、观看图片猜人物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绘制人物、情节示意图落实整本书阅读。第二、三课段解决的都是“评析重点儒林人物形象”问题,准备专题一“故事会”的素材。学生通过细读、精读重点人物相关回目情节,再分别编撰“故事提纲”,小组交流阅读过程遇到的疑惑、问题,反馈阅读方法落实情况。第四课段解决的是“全书主题和讽刺手法”的问题,学生通过品析细节描写,绘制思维导图来理解夸张、对比等经典讽刺手法,咀嚼体味语言中的情感。适时运用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在《儒林外史》世界里来回穿梭,把握整本书的核心特质。用多层次的阅读任务,驱动学生真正阅读整本书,激发学生读整本名著兴趣,实践阅读方法,提升其语文素养。(一)导入新课对于《儒林外史》,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之前学过的《范进中举》就出自此书。这部作品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丑恶现象。对于这样一部讽刺作品,我们应该如何来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讽刺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以学生在九年级上册学过《范进中举》自然过渡新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知识链接,走进《儒林外史》作家简介:吴敬梓(1701—1754),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传世。故事背景: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令他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而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以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等方法统治思想、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标题解读: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并且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设计意图:通过知识链接,让学生能了解《儒林外史》作者生平,补充故事背景,有效把握作品主旨,对作品的讽刺对象有所了解,做好阅读准备。)目标导学二:浏览课本,学习读书方法讽刺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破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阅读这些作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体会批判精神。(2)欣赏讽刺笔法。(3)联系现实深入理解。(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浏览课本,学习讽刺类文学作品的读书方法,帮助学生由读懂一本向读懂一类去拓宽自己的阅读范围,形成自我阅读体验,丰富自我认知。)目标导学三:梳理《儒林外史》,进行专题探究主题一:《儒林外史》故事会①梳理情节,准备提纲;②抓住梗概,注意细节;③体会情感态度与思考。【主要人物及事迹】专题二:《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1.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和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2.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3.人物塑造真实。作者塑造人物形象以真实为最高原则,即按照人物所处的特定情景,写得符合真情实理。即使是反面人物也常有可取之处,而不是脸谱式描绘。小说中许多人物性格处于流动发展的状态,和现实生活十分贴切。《儒林外史》是一部短篇艺术与长篇艺术相结合的作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主题,也有大致清楚的时间线。但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便成为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有的人物上场表现一番以后,就不再出现,有的人物还再次出现,但基本上只是陪衬性的了。专题三:续写《儒林外史》故事选择书中的一个人物,发挥想象,续写他的故事。(设计意图:全班共同阅读《儒林外史》,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个专题进行探究。教师按照学生所选择的不同专题进行分组,鼓励学生在精读整本书的基础之上,跳读、略读完成专题任务,进行专题成果分享,探究作品人物形象,分析讽刺艺术,领悟作品主题。)【自主阅读推荐】钱锺书《围城》《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2.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通过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巫人岛、慧骃国的奇遇,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设计意图:学有余力的同学可运用所习得的方法阅读教材推荐的拓展书目《围城》和《格列佛游记》,学以致用,实践阅读方法,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