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等史实,认识亚洲文明发展的多元性和相互联系。
2.观察《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等历史地图,知道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南亚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家兴起和扩张的史实及日本、朝鲜等国的政治发展脉络。
3.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设置问题,领略亚洲丰富多彩的多元文明特色;认识阿拉伯帝国在世界文化发展、东西方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4.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理解西亚、南亚、东亚文化并存的局面,探究古代帝国的国家治理特点和盛极而衰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5.把握中古时期的亚洲各国与中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和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树立民族自信心,培养理解、尊敬、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心态。
【重点难点】
重点: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建立与发展;日本、朝鲜与中国交流。
难点: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
【基础知识梳理】
一、阿拉伯帝国
1.背景:
(1) 阿拉伯人最初的家乡是_________半岛,_________并存,相互混战。
(2)人民渴望统一,_________应运而生,7世纪初,_________创立___________。
2.建立:622 年,___________迁居麦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权,势力逐渐扩大。到穆罕默德去世时,_________半岛基本统一。到8 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_________三洲的大帝国。
3.鼎盛时期的统治
(1)政治稳定
①建立了_________的国家政治体制。最高统治者_________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②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_______和_______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_______ 的部门最为重要。
(2)经济繁荣
①商品经济:经济繁荣,_______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②转运贸易:阿拉伯_______在东亚、西欧、非洲等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_______贸易。
③城市发达: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3)文化灿烂
①原因:阿拉伯人吸收了_______的文化。
②表现:阿拉伯人广泛翻译古代_______、印度、希腊和_______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③特点:多元性;_______;_______。
④影响:阿拉伯商人和_______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_______的文化发展等。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帝国建立
(1)背景
①13 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_______________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
②14 世纪中期,他们跨过今_________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_________部分地区。
③1453 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_________帝国。
(2)建立:到16 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_________和_________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_________三洲的大帝国。
2.帝国统治
(1)政治
①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_______,他既是________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②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________是统治阶级,_________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2)经济
①15—16 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_____________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国控制了连接_______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推动了欧洲寻找新航路的探索)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一)南亚的国家
1.笈多帝国
(1)兴起:4 世纪初,___________兴起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 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2)统治: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_____________,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_________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国
(1)兴起:11 世纪,_________入侵印度。13 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2)统治:最高统治者称________,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_______,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_________担任。
(二)东亚的国家
1.古代日本
(1)兴起: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_______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2)大化改新
①背景: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②概况:646年,_______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因其年号是“大化”,史称“___________”。
a.政治上:建立以________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b.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六年一颁,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班田收授法);统一赋税(租庸调制) 制
c.文化上:汲取中国文化,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唐诗、书法等在日本深受欢迎
社会生活:饮食、服饰、茶道、重阳节登高等风俗流行
③结果:日本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模仿中国建立了_____________国家。是日本从________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幕府政治
①背景:
A.政治前提:10世纪,日本的________体制开始瓦解。
B.经济基础: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________。
C.社会结构: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________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②建立:12 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_________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________,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___________时期。
③特点:
A.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________为首的幕府掌握;
B.武士与________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
C.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________,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________等义务。
(4)锁国政策: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________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2.古代朝鲜
(1)高丽王朝
①建立: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___________。
②仿效唐制
A.政治:高丽王朝仿效中国______制度,在中央设___________,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B.经济:推行________。
C.选官制度:引入___________选拔官员。
D.中国的___________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2)朝鲜
①建立:14 世纪末,高丽大将________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_______。
②抗击日本侵略
A.时间:16世纪末。
B.概况:日本___________派20万大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大将________赴朝鲜作战,与朝鲜大将_________在战斗中牺牲。
C.结果:经过7年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概念解读】
1.哈里发
意思是“先知的继承人”。按照阿拉伯人的习惯和法律,作为先知的继承人,哈里发拥有政治、宗教和军事等方面的最高权力,是国家最高统治者。
2.苏丹
“苏丹”在《古兰经》中原指拥有道德或宗教权威的人士,后来成为一些伊斯兰国家统治者的称号。突厥人统治者马哈茂德是第一位称“苏丹”的统治者。印度德里苏丹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也称“苏丹”,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重点问题探究】
1.阿拉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有哪些?
2.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有什么作用?分析阿拉伯人贸易的特点。
【总结反思】
【达标检测】
1.他创立了伊斯兰教,并把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阿拉伯民族联结成一个伟大的民族,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他是( )
A.穆罕默德 B.耶稣 C.乔达摩·悉达多 D.亚历山大
2.中古时期,有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入欧洲,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这个帝国是( )
A.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波斯帝国 D.阿拉伯帝国
3.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作出的最大贡献是( )
A.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 B.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C.建立了庞大的阿拉伯帝国 D.沟通和传播了东西方文化
4.世界上著名的网络公司“阿里巴巴”是马云在1999年创办的。最初,“阿里巴巴”是阿拉伯一部文学著作中的人物。这部文学著作是( )
A.《天方夜谭》 B.《源氏物语》 C.《荷马史诗》 D.《摩诃婆罗多》
5.“1453年,征服者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一个新的纪元,帝国的纪元,正式开始了。这个新的巨人,跨博斯普鲁斯海峡而屹立,一只脚踏在亚洲,另一只脚踏在欧洲。”该材料中“这个新的巨人”是指( )
A.波斯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6.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其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 )
A.恒河上游 B.恒河中下游 C.印度河上游 D.印度河下游
7.图格拉王朝时期,全国共有23个省。各省划分为若干称为“舍克”的行政区,“舍克”之下是“巴尔加那”,村社构成最小的行政单位。各省的长官称“瓦利”,直接隶属德里苏丹。担任“瓦利”职位的是( )
A.吠舍 B.印度教徒 C.穆斯林 D.基督教徒
8.日本历史上先后拜了两位老师:中国的隋唐和欧洲。其中向中国的隋唐“拜师学艺”指的是( )
A.大化改新 B.幕府制度 C.明治维新 D.倒幕运动
9.大化改新以后,掌握中央行政大权的是( )
A.神祇官 B.中务省 C.国司 D.太政官
10.大化改新期间神化皇权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皇室的政治地位 B.确立天皇的最高地位
C.便于推行改革的各项措施 D.为对外扩张寻找历史依据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阿拉伯统治者虽然崛起于文化落后的阿拉伯半岛,但他们高度重视先进民族的文化,这直接体现于阿拉伯帝国民族政策在文化领域的内容。尽管在帝国统治时也发生过多次对“文化人”的杀戮与迫害,但只要文化与学术活动不涉及王权与哈里发统治,统治者都是大力提倡的。
——摘编自张咏梅《论阿拉伯帝国的民族政策与文化繁荣》
材料二:印加帝国在地理上有紧紧连成一个整体的完整的道路系统,其中有几百公里道路至今仍可通行。当时的通讯靠由驿站和信差组成的综合系统维持。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进一步促进了帝国的统一。帝国的其他统治方法还包括将土地、矿产和牲畜收归国家所有;编制详细的人口普查表,以增加税收和扩充军队。毫不奇怪,印加帝国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成功的集权主义国家之一。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断《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印加帝国统治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文明的看法。
参考答案
【重点问题探究】
1.阿拉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1)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的文献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将许多古代作品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后来也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又重新认识希腊、罗马文化成就的。
(2)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把古代印度和中国的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
(3)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2.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有什么作用?分析阿拉伯人贸易的特点。
作用: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迅速,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桥梁
特点:
①贸易范围:亚非欧地区的商品在此集散
②贸易内容:奢侈品、生活用品和劳动力都有所体现
③贸易方式:陆上和海上贸易商路齐备
【达标检测】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7世纪,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顺从”的意思,故选A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中古时期阿拉伯人建立的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入欧洲,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故选D项;罗马帝国在中古时期主要指的是拜占庭,其地域并未跨欧亚非三洲,排除A项、B项;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不是中古时期的帝国,排除C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人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世界文明作出重大贡献,故选D项;古埃及也曾建立过政教合一的国家,因此A项并不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作出的最大贡献,排除;B项的影响面不如D项广,不符合“最大”的限定,排除;古罗马人也建立过庞大的帝国,因此C项并不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作出的最大贡献,排除。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阿里巴巴的故事出自于《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属于《天方夜谭》,故选A项,BCD排除。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453年5月,奥斯曼土耳其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重型大炮的帮助之下,攻占了防卫虚弱的君士坦丁堡,这个城市的陷落也代表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奥斯曼帝国不断扩张,兴盛时控制了亚、欧两大陆的陆上交通要道,对商人征收高额税,对陆上商贸产生了不利影响。故选D项,排除B项;波斯帝国的时间是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的时间是632年—1258年,排除C项。
6.【答案】B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瓦利”是德里苏丹国的行省长官,德里苏丹国的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故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华学习,后在留学生的努力下,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推动了社会转型,故选A项;BD与材料无关,排除;明治维新体现是日本对西方的学习,C排除。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大化改新后,日本中央设二官,即神衹官、太政官,掌握中央大权的是太政官,故选D项,排除A项;中务省一般指内务省,是日本依照律令制所设置的八省之一,故B项错误;国司负责方面很多,如教务、学术等,故C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其神化皇权的主要目的是确立天皇的最高地位,故选B项;ACD项都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CD项。
11.【答案】(1)原因:统治者对先进文化的重视;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帝国政局相对稳定;所征服地区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2)特点:注重交通与通信建设;借助宗教进行统治;国家重视对人口与资源的控制。
(3)看法:人类文明具有多元性、多源性、统一性等特征;各古代文明都对人类发展作出了贡献。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但他们高度重视先进民族的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有统治者对先进文化的重视,阿拉伯帝国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根据材料一“尽管在帝国统治时也发生过多次对‘文化人’的杀戮与迫害,但只要文化与学术活动不涉及王权与哈里发统治,统治者都是大力提倡的。”可知阿拉伯帝国政局相对稳定;所征服地区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2)特点:根据材料二“印加帝国在地理上有紧紧连成一个整体的完整的道路系统,其中有几百公里道路至今仍可通行。当时的通讯靠由驿站和信差组成的综合系统维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加帝国统治的特点有注重交通与通信建设。根据材料二“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进一步促进了帝国的统一。”可知借助宗教进行统治。根据材料二“帝国的其他统治方法还包括将土地、矿产和牲畜收归国家所有;编制详细的人口普查表,以增加税收和扩充军队。”可知国家重视对人口与资源的控制。
(3)看法:根据材料一“阿拉伯统治者虽然崛起于文化落后的阿拉伯半岛,但他们高度重视先进民族的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文明具有多元性、多源性、统一性等特征。根据材料二“印加帝国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成功的集权主义国家之一。”可知各古代文明都对人类发展作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