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文备课方案1 古诗二首备教材教法文本解读这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诗中流露出诗人难掩的喜悦之情。两首诗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柳”,“柳”是我国古典诗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因其吐青早而成为春天新生的象征。这两首诗以柳来写春景、春意,呈现出一派轻柔旖旎、生机盎然的动人景象。《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景,再现了江南二月明媚的“春景图”;后两句写人,刻画了儿童放学归来放风筝的“乐春图”,景人合一,相映成趣。轻快明丽的景,兴致勃勃的人,饶富乐趣的事,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写的是春天所见之景。“草长莺飞二月天”的意思是早春二月,小草嫩芽从土里钻出,自由地生长,黄莺在天上纵情飞舞,欢快地鸣叫。“草长莺飞”四个字,富有动感,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长出了嫩叶,柔软而细长的枝条在春风中摇摆,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拂”“醉”二字,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杨柳的娇姿、柔态和神韵。“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的是春天所见之人。傍晚,乡间的小孩子放学后早早地回来了,他们正趁着这和煦的春风放风筝呢!诗句由物及人,将明媚醉人的春景与生动活泼的孩童相互渲染,相互映衬,生机勃勃又充满希望的春天尽现眼前。《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写的一首咏物诗。咏柳,即歌咏柳树。诗的前两句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诗的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春风比作剪刀,赋予巧妙的想象,生动地刻画出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纤细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在这里,诗人用“碧玉”来形容柳树,一是与它们的颜色有关,二是古代“碧玉”还代指少女,如成语“小家碧玉”。“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而然地把柳树与俏皮可爱的少女联系起来了,故而第2句就此联想到那垂摆的枝叶就是她身上绿色的丝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装扮了一树的细细的叶子是谁的巧手裁出来的呢?是早春二月的风,它犹如一把看不见的剪刀,将绿色丝带随心裁剪。这两句描绘柳叶,一问一答,既赞美了柳叶,又歌颂带来绿色的春天,用语自然流畅,加上比喻、拟人十分贴切,使这两句诗成为名句。课后第二题是对学生掌握古诗情况的检查,要在写字教学后进行。先让学生读一读,口头填写,再动笔。要提醒学生,字要写得工整美观,大小相同,摆在横线上时高低也要一样。课后第三题,是生字扩词,可以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也能促进学生对生字字义的理解,可在生字词的复习、巩固中使用。教学策略1.认写字词(1)识字。读准字音:“堤”的声母是d,读时不要读成tí,可将“堤—提”进行读音辨析。“丝、裁”两个字都是平舌音。“柳”字的声母是l,注意与n区别开,引导学生注意“柳—牛”的读音区别。识记方法:本课生字以形声字为主,识记时要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如“拂、堤、咏”。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点拨,如“咏”,指用口吟诵,所以是口字旁;又如“裁”,它的本义指裁制衣服,所以形旁是衣。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适当地引出“载、栽”,通过比较加深对“裁”的理解、记忆。“醉”形声兼会意,可从会意字角度理解,左半部分的“酉”表示酒,加右半部分的“卒”指酒喝过度,失去正常神志。(2)写字。“诗、妆、绿”是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其中“绿”的最后四笔为点、提、撇、捺;“童、碧、丝、剪”是上下结构,要注意上下两部分的比例,以写得端正、平稳。2.阅读理解在读通古诗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感受早春清新悦目、生机勃勃的美,体会诗人写作时的喜悦和愉快。关于《村居》,(1)对照插图,理解大意。观察插图有助于理解诗意。边读古诗边看插图,想一想:图中的孩子们在干什么?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学生边看图边想象,再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更有利于对古诗内容的理解。(2)联系生活,入情入境。这首古诗所描写的场景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和小伙伴们一起放风筝的情景,或春天里喜欢参加的其他活动,想一想“忙趁东风放纸鸢”会是一番怎样的情形,然后调动学生的情感,想象画面,如放风筝的场地、人的动作及人的心情等。(3)适当拓展,背诵积累。组织学生说一说古诗大意,背一背古诗。也可以向学生推荐,或组织学生交流写春景的古诗,丰富学生的积累。关于《咏柳》,(1)感知诗题。本诗诗题的关键在于“咏”字,可以分三步来理解。首先让学生猜一猜“咏”的意思,试着用它组词;然后教师讲解,“咏”就是“赞美、歌颂”的意思,进而明白“咏柳”的意思;最后扩展到对诸如“咏鹅”“咏梅”“咏荷”的理解。(2)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对学生来说,诗的第1、第2句不太好理解。在这两句中,“碧玉”“丝绦”需要教师重点讲解。多数学生没有见过碧玉,教师可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碧玉的外形特点,尤其是颜色和光泽,再想想它和柳树的哪部分相似,让学生明白,诗人用碧玉来形容柳树鲜嫩发亮的新叶。至于“丝绦”,教师也可以借助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丝绦”指衣裙上长长的丝带,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丝绦”和柳树的相似之处,进而使学生明白,“绿丝绦”指的就是垂下来的、长满叶子的柳条。理解这两个词后,可以让学生说说第1、第2句的大意。后两句的理解,抓住设问句一问一答的特点展开。在理解前两句的大意后,教师可启发学生:这么美的柳条,这么漂亮的叶子,是谁裁出来的?让学生在诗中找答案——“二月春风似剪刀”。由此引导学生想象春风裁剪柳叶的画面。(3)熟读古诗,积累背诵。教学时,可配上优美的音乐,帮助学生进入画面,记忆古诗。3.积累表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记忆古诗。组织学生交流描写春景的古诗,丰富积累。4.类文迁移教学第一课时“拓展阅读”环节时,引导学生阅读类文《春晓》,通过对比阅读,找出类文与《村居》的共同点: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景色的。阅读类文,引发学生感受古诗里描写的美好春景,体会古诗的节律,品味古诗语言的精巧凝练。链接类文,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人眼中的春景图,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备教学资源1.作者简介高鼎,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后期诗人。他的《村居》使他名传后世。著有《拙吾诗稿》等。贺知章(659—约744),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名列“仙宗十友”,被杜甫列为“饮中八仙”之一,人称“诗狂”。其诗作《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2.《村居》创作背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于上饶地区的农村。在远离战争前线的村庄,宁静的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受到田园氛围感染的诗人有感于春天来临的喜悦而写下此诗。3.纸鸢纸鸢指的就是风筝。现在我国有些地方对风筝还保留着“纸鸢”这一叫法。我国制作风筝的历史比较悠久。相传,风筝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它是用木板或竹片做成的,主要用于军事,称之为“木鸢”。东汉年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用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后来,因为有人在纸鸢上加了竹笛,风一吹,就发出像古筝那样的声音,于是就有了“风筝”的叫法。大概到了宋代,放风筝已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并一直延续至今。4.关于“柳”的诗句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隋]佚名《送别诗》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唐]刘禹锡《竹枝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