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文备课方案第一课时《采薇(节选)》《送元二使安西》《春夜喜雨》备教材教法文本解读1.内容简说“古诗词诵读”板块共选编了十首古诗词,本课时安排了《采薇》(节选)、《送元二使安西》和《春夜喜雨》三首古诗,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增加积累,同时试着迁移运用之前掌握的学习方法来自主疏通诗词大意,从而为更高年段的学习作好准备。《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戍边战士在返乡途中抒发感慨之作。教材节选了最后一章,写返乡士兵由眼前的情景勾起内心的复杂情绪,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古人送别诗的代表作之一。《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当时诗人居住在成都的草堂,生活相对安定,恰逢春夜降雨,故赋此诗。2.诗词大意《采薇》(节选)这一章的大意是:昔日从军出征时,只见杨柳随风飘摇;如今我回来了,眼前是大雪纷飞之景。一路缓缓走来,已经是饥渴交加。我的心里充满了悲伤和哀痛,没有人能明白现在我胸中的感慨。《送元二使安西》的大意是:渭城早上的雨润湿了路面的尘土,客舍旁的柳树显得格外青翠、清新。劝你再干了这一杯酒吧,等一路向西出了阳关,那里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春夜喜雨》的大意是:这场雨像是知道时节到了似的,正在这春天前来滋长草木。夜雨悄然无声,在不知不觉中随风而至,温柔地滋润大地万物。阴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唯独江船上的灯火明亮可见。到了早上,那被春雨润泽而显得沉甸甸的花朵,恐怕就要铺满整个锦官城了。3.结构特点《采薇》(节选)前两句表面写了出征和归来时的两种景致,背后则衬托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出发时是春光明媚之景,然而大好春光之下,士兵却要从军远征,对比之下,越发觉得百般凄凉;返乡时是冬季,但历经战场生死后能够安然归来,看着眼前的万物肃杀之象,反而更生出无限欣慰。后两句写归途漫漫,饥渴交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战后返乡,明明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为什么反而“哀”呢?这里的“哀”,更多的可能是指一种复杂的、难以言喻的心境。在战争中幸存的战士已经踏上返乡的路途,于是才能从容回忆起往昔的情形,但回忆的同时又看到眼前的景象,两相对比,不禁有时移世易之感,因而触景伤情,心生凄怆。《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前两句写离别之景,“客舍”“杨柳”是与离别相关的典型意象,但一场恰到好处的“朝雨”过后,飞扬的尘土被润湿,柳枝被洗出青翠的本色,而这焕然一新的柳色又映照得客舍青青,由此勾勒出清晨雨后一幅清新明朗的图景,奠定了本诗轻快、悠远而并不悲伤的感情基调。诗的后两句写离别之情,选取的是饯行之宴接近尾声时的一个劝酒的场景。此前诗人与朋友应该已经酒过数巡,惜别的话也已经说过很多,但无论多么不舍,这场酒宴总要结束,朋友启程的时刻总会来临,这时诗人只能最后一次举杯相劝,因为这一走,到了遥远的安西可就见不到老朋友,也不能再像这样一起喝酒了。阳关在玉门关以南,和玉门关一样是唐代通往西域的要道,“西出阳关”意味着朋友将踏上一段寂寞艰难的漫长苦旅。面对离别,诗人表面上只是劝朋友再喝一杯,但这杯酒背后的意蕴却是极为丰富的:既有将离别时间再拖后一刻的小小期待,也有对朋友一路远行的关切与惦念,还带着对未知前途的一份深挚的祝愿。“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短短的劝酒辞是离情的骤然吐露,而这句话背后的深情厚谊,则是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春夜喜雨》一诗的首联用一个“好”字便点出了诗人愉悦的心情,把春雨写得仿佛通了人性,特地选在这个万物萌生、急需雨水的时节降临。颔联进一步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雨的“好”:它不仅来得正是时候,而且是随着和风在夜里轻轻到来,没有猛烈的声势,也没有凄苦的气氛,不扰人,不恼人,充满了温和、可亲之感。正是由于这场雨“细而不骤”,所以才能润物无声。接下来的颈联,写野外一片漆黑,只能辨认出江船灯火,说明天色阴沉得厉害,雨一时不会停,能够真正地“润物”了,可见真是一场“好雨”!进而,诗人不禁生发出想象:这样一场雨过后,万物一定能得到足够的滋润,开始萌芽生长。最能代表春景的莫过于花,诗人想象第二天清晨,春花会带着充足的水分绽放,潮湿的花瓣看上去似乎沉甸甸的,整个锦官城都要被这艳丽的春色覆盖了。4.写作特色清代学者王夫之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种以相反的景物来衬托感情的写法,常能获得更强的艺术效果,因此这两句诗也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清代学者方玉润在分析《采薇》一诗时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点明了教材节选部分的艺术价值。《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气度从容,意味隽永,摹状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离别之情,因此被广为传诵。南朝梁简文帝萧纲诗中有“渍花枝觉重”一句,诗人或许是受其影响与启发,由“红湿”而知“花重”,下笔巧妙,环环相扣。本诗题为《春夜喜雨》,“喜”字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清浦起龙《读杜心解》称“写雨切夜易,切春难”,可见杜诗功力之深。5.插图说明三首古诗均配有插图,《采薇》(节选)的插图勾勒的是雪花纷飞中归途的战士;《送元二使安西》的插图勾勒的是“朝雨”过后,飞扬的尘土被润湿,柳枝被洗出青翠的本色,诗人在客舍中举杯为朋友践行;《春夜喜雨》的插图勾勒出诗中描写的景物,画面简洁,意境深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教学策略“古诗词诵读”板块置于教材之后,是对有限的古诗词课文内容的重要补充。对于这一板块主要采用以“读”为主线,并迁移运用学过的阅读古诗词的方法采用“导读—自读—赏读”的方式设计教学活动,但不能止于简单的积累背诵,还应通过有效的阅读策略进行整合学习。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在学习中可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诵读”“译读”,逐步推进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感知诗词中的意象,在诗词意境中与诗人的情感产生碰撞。对六年级学生而言,不必在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等方面作过于深入的挖掘,阅读时可以把重点放在大致疏通诗意、感受用字的妙处上。备教学资源1.《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这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全诗共六章,每章八句。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来叙述,前五章着重写戍边战士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有深感征战的艰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情感;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课文节选的是最后一章,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时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较为有名的诗句。2.作者简介(1)王维生平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的诗、书、画都很有名。文学成就:无论是边塞诗、山水诗,还是律诗、绝句,王维都有流传的佳作。他尤其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独到的造诣。主要作品:《从军行》《陇西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2)杜甫生平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唐代诗人。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文学成就:作品大多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忧国忧民情怀。他在中国古典诗歌领域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人评价: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著名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