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文备课方案11 十六年前的回忆备教材教法文本解读1.内容简说《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敬佩,表达了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2.结构特点本文共三十三个自然段,采用倒序的手法,以“忆”作统领,除开头外,按时间顺序依次回忆了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文章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点明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第2~7自然段交代了父亲被捕前的情况,写了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父亲不顾亲友的劝说坚持留在北京,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第8~18自然段叙述了父亲被捕的过程,写了反动派到家里搜捕父亲,父亲面对危险处变不惊;第19~29自然段记叙了作者看到的庭审过程,父亲在法庭上被审时依然镇定、沉着;第30~33自然段写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反映了父亲遇难给家人带来的沉重打击,又呼应了开头,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3.写作特色(1)本文突出的表达特点是在叙述的过程中运用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客观、立体地塑造了一位英雄父亲的形象。如,被捕前,作者刻画了父亲的语言——“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表现了父亲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又如,被捕时,父亲临危不惧的举动——“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展现了革命者的沉着镇定。被捕后的庭审,作者用饱含深情而又极其克制的语言描写了父亲的外貌——“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父亲的神态——“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2)本文另一个表达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了丰满的革命者形象。一是与自己的前后对比。被捕前,一向耐心回答“我”问题的父亲,当“我”好奇地问父亲为何烧毁书籍和文件时,父亲严峻的态度与之前的慈祥形成鲜明对比。二是与亲友对比。亲友与父亲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李大钊同志对待工作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三是与敌人对比。在正反面人物形象的对比中,我们更加感受到李大钊并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显示了革命者的浩然正气。 (3)本文第三个表达特点是前后照应。文章第2自然段与第6自然段前后照应,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更加突出当时社会局势的险峻。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形成呼应,特别是两次出现李大钊遇害的日期,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对文章的中心起到了强化作用。4.习题运用课后题引导学生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展开学习。第二题帮助学生按时间顺序归纳文中写到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第三题在理解课文中引导学生关注对李大钊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李大钊身上可贵的品质。第四题落实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前后照应的好处和作用。教学策略1.认写字词本课生字可按结构进行分类记忆。如:“稚、峻、啪、僻、瞅、靴、刑、哼、绑、啃、袍、押、执”是左右结构的字;“避、魔”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区分形近字“僻、避”。重点指导并示范书写部分难写的关键笔画,“哼”不要多加一横,“执”的第五笔不是横折折钩,而是横斜钩。本课有许多难懂的词语,可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加以理解。2.阅读理解(1)按时间顺序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回忆”破题引入,引发学生质疑: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为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打下基础。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学习障碍。如,李大钊是谁?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了解李大钊的生平事迹,了解李大钊所处的社会背景,初步了解他烧毁书籍和文件,以及家人朋友劝他离开北京的原因。在解决了理解的障碍后,结合课后第一题,全班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按时间顺序归纳文中写到的事情: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父亲不顾亲友的劝说坚持留在北京;反动派到家里搜捕父亲,父亲面对危险处变不惊;父亲在法庭上被审时依然镇定、沉着;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2)关注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交流对李大钊人物形象的初步感知。再让学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带着“李大钊的精神品质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等问题深入思考,画出文中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品质。在学生关注人物表现,体会人物品质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周围人物的言行,在品读中感受不同人物表现背后的心理状态,体会对比烘托的作用。(3)了解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开头和最后两个自然段都谈到李大钊遇害的具体日期,首尾形成一种呼应。在反复朗读开头和结尾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开头表现出十六年来“我”对父亲的念念不忘,课文的结尾表现了十六年前“我”得知父亲遇难时的悲痛,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找找文中类似的写法,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以加深对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的体会。(4)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还想了解的一些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3.积累表达本课的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颇具特色,在引导学生品悟相关文段后,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的句式训练。这样不仅能升华情感,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备教学资源李大钊简介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直隶乐亭(今属河北)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1914年,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去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负责领导党在北方地区的全面工作。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奉系军阀逮捕。在狱中,在法庭上,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38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