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文备课方案12 为人民服务备教材教法文本解读1.内容简说《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的根本宗旨。从那时候起,“为人民服务”这五个通俗简明的文字就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2.结构特点全文共五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五方面内容:第1自然段明确“我们这个队伍”的性质;第2自然段论述如何对待“死”;第3自然段论述如何对待批评;第4自然段论述如何对待困难;第5自然段论述如何对待“我们的队伍”里死去的同志。文章前三段阐明“我们”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怕牺牲、不怕批评,第4自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们”的目标,联系当时现状,论述如何对待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困难,指出“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第5自然段回答了如何对待那些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同志。毛泽东同志重点强调:“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些语句饱含了毛泽东同志对革命同志的爱护,对同志生命的珍视和尊重。3.写作特色(1)写法特色课文紧紧围绕中心论点“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进行论述。用一对密切相关的词语——“我们”与“人民”,将文中五个自然段建立起紧密的内在关联。如文章第3自然段连用“因为……所以……”“不管……都……”“只要……就……”这几个关联词,表明“我们”“欢迎批评”“欢迎任何人的批评”“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正确的批评”。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目的就是要表明:“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2)语言特色课文遣词用语准确严谨。如第1自然段中“完全”“彻底”两个词不仅体现了用语的严谨,也是作为领袖向全党全军树立的高标,更是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再如第4自然段,毛泽东同志把怎样实现革命目标的意思阐述清楚后,用“不过”引出一句饱含感情的话:“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并且要求“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4.习题运用课后题引导学生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及文章写作特色展开学习。第二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梳理文章层次,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第三题引导学生抓住段中的关联词语,感受议论文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的文本特点。第四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理解课文的关键语句,突破难点,落实教学目标。教学策略1.认写字词本课共有9个需要会写的生字,书写时,我们可以把“彻、批、标、牺、炊”这五个字放在一起进行书写,注意要左窄右宽,笔画穿插。“泰”字要注意下半部分不要写成“水”。“葬”字比较难写,中间的“死”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廾”第二笔是撇,不能写成竖。“牺”右边是“西”,不要写成“酉”。文中难理解的词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图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如:“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精兵简政”可以借助资料帮助理解;“剥削”可通过查词典理解。本课的四字词语较多,如“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等,可引导学生进行积累。2.阅读理解本文是一篇论说类的演讲稿,重要的是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理清内部逻辑关系。可以先了解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些内容,再思考这些内容与课题之间的关系,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从而梳理课文行文的思路,了解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体会课文遣词用语的准确严谨,并借助相关阅读资料进一步领会文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1)把握篇章与重点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首先要明确全文的中心论点——“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引导学生发现第2~4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的逻辑关系:因为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第2自然段);因为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不怕别人的批评(第3自然段);因为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有责任克服困难,解救正在受难中的中国人民(第4自然段)。(2)把握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梳理了课文思路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如,学习第2自然段,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发现作者先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接着具体说明了两种不同的“死”的意义,最后列举张思德同志的例子,论证了“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的观点。(3)关注语言表达,体会遣词用语的准确严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用词的严谨。如,第1自然段,在理解“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一句时,可以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完全”“彻底”两个词语,对比原句与删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有什么不同,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4)加深对“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引导学生联系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如在《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中了解到的革命先辈的事迹,说一说对“重于泰山”的理解。在交流中,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无论是张思德,还是李大钊、刘胡兰等革命先辈,他们都是为了人民,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都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的“死”就比泰山还重,从而深化对“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这一观点的理解。3.积累表达议论文论述严密,语言逻辑性强,可以结合重点体会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议论文的表达方式,初步学习议论文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可以联系熟悉的事例,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中心论点,写一段话。备教学资源1.张思德简介张思德(1915—1944),四川仪陇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中央警备团战士。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仍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下,牺牲时年仅29岁。张思德的形象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里程碑。2009年9月10日,张思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2.“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指“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思想和行为”,是由毛泽东最先提出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和规范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定义务。“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它源于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作的一次著名的演讲。当时,在为战士张思德举行的追悼大会上,毛泽东同志第一次从理论上深刻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