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邓稼先
同步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找到并勾画出关键语句和段落,并揣摩其含义。
2.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生平,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学习他的崇高品格。
学习重点
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
学习难点
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学习他的崇高品格。
学习资料
1.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理论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80年又获拉姆福德奖,继而于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93年获美国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 富兰克林奖章,1999年获美国物理学会昂萨格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2.背景资料
(1)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本文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核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无限悲痛。为了缅怀好友,他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
(2)关于“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是指核弹中的原子弹和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人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挺直了腰板。中国于1966年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1967年6月17日,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
(3)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1945年,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名言:
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3.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叫作“自传”;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称为“他传”。这两种传记的写法都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内容必须真实,不能有过多的想象或者虚构的成分,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
本文是“他传”,作者杨振宁和邓稼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提问方式:
①这句(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②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段中画线的句子。
方法点拨:(分类、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征。
③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④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注意和思考。
⑤反问:加强语气等。
⑥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思路:
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本身的作用+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题型示范: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一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邓稼先具有物理直觉、数学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突出了邓稼先的大将风度,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扬、佩服之情,语气强烈,感情充沛。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张爱萍将军在给邓稼先的挽诗中写道:“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课外搜集资料,了解邓稼先的功绩与品行。
2.作者杨振宁与邓稼先同窗数载,有着50年的友谊。边读边体会作者纪念亡友的深情,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出来。
3.翻译《吊古战场文》。
广大呀!旷野无边无际,辽远不见人烟。河水环绕,群山交错。幽暗啊悲惨凄凉,阴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鸟不落下来,在天上乱窜;许多兽类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里是古战场!曾经全军覆没。在天阴的时候往往能听到鬼哭的声音!”
课堂导学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20世纪,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默默无闻,隐姓埋名,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人物传记——《邓稼先》。
二、课前预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鲜( )为人知 鞠躬( )尽瘁
妇rú( )皆知 彷徨( )
平沙无yín( ) 当之无愧( )
热泪盈kuàng( ) 锋芒bì( )露
zhì( )友 邓稼( )先
萦( )带 罗布泊( )
2.通晓词义,填对词语。
(1)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2) :很少有人知道。
(3) :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4) :每家每户都知道。
(5) :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3.从下列成语中选择三个写一段话。
可歌可泣 当之无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马革裹尸 鲜为人知
4.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 ,一类是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三、初读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迅速捕捉文章信息,勾画各部分关键语句或段落。读完后小组内交流。
2.概括六部分的大意。
学法点拨:记叙文可采用要素串联法。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篇文章很长,长篇的文章常常要使用小标题,使用小标题可以把内容独立起来,自成章节,使文章的焦点更加醒目清晰,便于读者阅读和思考。概括每部分内容的方法是:巧用文章小标题,采用题目扩展法,或摘录文中的重点句。
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合作探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1.文章第一部分似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可否去掉?为什么?
2.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怎样阐释这两句话?
五、拓展延伸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达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六、达标检测
1.阅读下面的文段,给加点的字注音。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 )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 )兮惨悴,风悲日曛(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 )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2.下列字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极端 诞生 选骋 死而后已
B.谣言 戈璧 仰慕 层出不穷
C.癌症 决胜 胆识 妇儒皆知
D.睿智 叱咤 氢弹 锋芒毕露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个名校毕业后在街头卖肉谋生的才子,经报纸报道之后,几乎家喻户晓,掀起了一场关于人才话题的大讨论。
B.让这个重要讲话精神鲜为人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C.焦裕禄同志之所以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因为他始终用党的理论武装自己,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性纯洁。
D.在为期五天的里约残奥会轮椅击剑项目比赛中,中国轮椅击剑队以9金4银4铜的傲人成绩创造辉煌,这是一支当之无愧的“梦之队”。
4.仿写句子。
例句:选择了高山,你也就选择了坎坷;选择了宁静,你也就选择了孤单。
仿句:选择了 ,你也就选择了 ;选择了 ,你也就选择了 。
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布置作业
重点精读第五部分,思考:
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怎么样?从哪些语句中能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达标检测答案
1. xiònɡ àn xūn tǐnɡ
2. D 解析:A项中“骋”应为“聘”;B项中“璧”应为“壁”;C项中“儒”应为“孺”。
3. B 解析:“鲜为人知”指很少有人知道,不符合语境。
4. 仿句示例:选择了求索,你也就选择了磨难;选择了长河,你也就选择了跋涉。
5.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四个列强侵华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列强的愤怒和对祖国屈辱历史的痛惜。
邓稼先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从本文第五部分中,可以看出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怎么样?从哪些语句中能看出来?
小组交流、总结后全班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课文有不少词语用得妥帖精准,能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邓稼先的品质和精神,快速阅读课文,用小圆圈标示出你认为用得比较精准的词语,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语言。同学间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任人宰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跳读课文,用波浪线标示出你认为写得美妙的句子或段落,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同学间进行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本文在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结构安排、描写方法上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来看,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1.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做详细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结合邓稼先的事迹与品格,为他拟写一段颁奖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达标检测
阅读课文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回答问题。
(1)说说选文中下面两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主要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说,“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作者为什么要建议用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文中引用这首歌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观看演绎邓稼先事迹的视频,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和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达标检测答案
(1)①充满了对友人邓稼先的关怀。②一个细腻的询问,充满了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
(2)一次试验出现意外,别人请他离开,他坚决不离开。表现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事业把生死置之度外,为国防科技勇于献身、无私奉献的精神。
(3)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引用这首歌的歌词,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为祖国国防事业屡建奇功的赞美,突出了邓稼先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之大。
语文 七年级 (
5
)下 同步学案,由《中学教学全解》友情提供。祝您工作顺利!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