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备课方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备课方案

资源简介

备课方案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备教材教法
文本解读
1.内容简说
本文是基于史实的文学创作,主要描写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感情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
2.结构特点
课文由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所描述的事件是发生在不同时间的。第一部分写毛主席看到有关毛岸英在朝鲜牺牲的电报后,心情无比悲痛;第二部分写毛主席在面对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这一问题时,内心经历了艰难的抉择,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决定。
课文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裏尸还”结尾。“马革裹尸”就是用马皮把尸体包裏起来,指英勇作战、死于疆场。这句话是说,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尸身是否要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句话既是对毛岸英牺牲后长眠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也是历史上众多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
3.写作特色
课文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毛主席既是父亲,又是国家领袖的真挚感情和复杂内心。这些描写,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普通的父亲,无法接受失去爱子的现实,心中悲痛万分,难以言表。
4.插图说明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面上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山上是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既呼应了课题,也象征着毛主席博大的胸怀,象征着先烈的革命精神。插图有助于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5.习题运用
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课后第三题要求学生了解一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英雄儿女的故事,并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谈谈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如网络检索、査阅书籍,为课上的交流作好准备。
教学策略
1.认写字词
“彭”和“鼓”、“拟”和“似”、“赴”和“赶”、“黯”和“暗”,可以通过组词的方式加以辨析。“踌”和“躇”可以组合在一起教学,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踌躇”就是“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的意思。“黯”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偏旁明白其本义是“深黑色”,再结合上下文理解“黯然”一般指情绪低落的样子。
“彭”的右半部分是三撇;“锻”是金字旁,不是火字旁;“炼”是火字旁,不是绞丝旁或金字旁;“眷”下半部分是“目”,不要写成“日”;“尊”上半部分的“酋”不要漏写短横;“革”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横、竖、竖、横;“眷”和“签”都有撇和捺,要把这两笔写得舒展些;“赴”的捺要拉得稍长一些,托住上面的“卜”。
2.阅读理解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说说在看到电报和艰难抉择时毛主席分别有怎样的表现。接着,让学生自主品读这些语句,然后全班交流体会,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深入思考,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在学生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后,可让学生先通过朗读,初步体会语句表达的感情。在充分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后,可让学生再次朗读,并提示学生注意朗读时的表情和语气,读好细致刻画毛主席的相关语句,通过朗读加深对毛主席感情的体会。
3.积累运用
本课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颇具特色,在引导学生品读相关文段后,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毛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人”的句式训练。这样不仅能升华情感,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备教学资源
1.人物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毛岸英,1922年出生在湖南长沙,中共党员,是毛泽东与其妻子杨开慧的长子,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1950年11月25日在朝鲜战场上为国捐躯。安葬于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的评价: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国际主义的典范和楷模,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牺牲了包括妻子在内至亲至爱的五位亲人;为了朝鲜人民的反侵略和保卫世界和平,他又把最疼爱的长子毛岸英送来朝鲜。
2.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意思是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战死沙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