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学习目标1.认识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太平天国运动),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重点1. 掌握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意义和局限。2. 认识《马关条约》的影响。难点了解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认识中国面临的严重社会危机。基础梳理一、太平天国运动1. 从起义到巩固(1)准备:洪秀全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冯云山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2)起义:1851 年,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3)定都:1853 年,太平军沿长江东下,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4)全盛:太平军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鼎盛。2. 从转折到失败(1)天京变乱:1856 年,领导集团发生内讧,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2)后期斗争: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3)失败:1864 年,天京等地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3. 颁布文件(1)《 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2)《资政新篇》: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4. 失败原因(1)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2)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3)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5. 历史影响: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二、洋务运动1. 兴起(1)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他们推行了一系列以“ 自强” “ 求富 ”为目标的洋务新政。(2)代表: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2. 内容(1)军事工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都是官办 企业。(2)民用企业:为了求富,洋务派又开办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3)新式学校: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4)新式海军: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3. 认识(1)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2)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未能达到。(3)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洋务运动失败是必然的。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1. 西北边疆危机(1)俄英侵略新疆: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2)左宗棠收复新疆:1875 年,清政府命左宗棠发兵新疆平乱,1878 年收复新疆南北两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2. 中法战争(1)爆发:1883 年8 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中法战争于年底打响。(2)进程:1884 年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1885 年,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3)结果:清廷下达停战令。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签订了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3. 甲午中日战争(1)爆发:1894 年8 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2)进程:1894 年9 月,清军在平壤大败。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官兵重创日本舰队。1895 年2 月,日军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3)结果:清政府与日本政府议和,被迫签订《 马关条约 》。内容: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 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4)影响①《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 洋务运动的破产。4. 台湾反割台斗争:1895 年5 至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一起,展开了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四、瓜分中国的狂潮1. 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 万两白银“赎辽费”。2. 瓜分中国的狂潮:俄国强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达标检测1.1896年,丘逢甲写诗回忆当时的情景与心情:“四万万人同声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材料反映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2.19世纪中叶,“清政权所关心的主要是维护中国地主文人学者统治阶级对它的忠诚,并借此镇压一切可能在农村平民中掀起的骚动及反清叛乱”“平息沿海英国人的滋事,起初只被当作一个次要的小问题”。典型地体现了这种论述的历史事件有A.虎门销烟与第一次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与台湾反割台斗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3.下表是洋务企业部分决策者的职衔背景,据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据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利·洋务运动》整理)A.政府官员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B.洋务企业摆脱了列强经济控制C.洋务企业缺乏近代化管理经验D.官督商办成为主要的管理方式4.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发展,掀起了中国边疆研究的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涌现出了《朔方备乘》《康辅纪行》等一大批代表作。 这一时期中国边疆研究的发展折射出( )A.清廷中央集权的强化 B.民众的民族意识增强C.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 D.民众摆脱文字狱的枷锁5.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清政府统治阶级内部矛盾B.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C.改进军事设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D.解决财政困难发展近代工业6.近代中国有许多进步思想家主张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其中,第一次提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的思想家及其论著是A.魏源的《海国图志》 B.洪仁玕的《资政新篇》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D.孙中山的《民报·发刊词》7.洋务运动的诸多措施中,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基础的是A.民用工业的建立 B.军事工业的创办C.新式学堂的创办 D.赋税制度的改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