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习目标通过了解明朝经略边疆的史实,认识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重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郑和下西洋。难点明朝经略边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基础梳理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 明朝建立:1368 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2. 废宰相: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这一举措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3. 设内阁(1)设立:明成祖时设立,作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2)职责: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3)影响: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4. 宦官专权: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 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1)时间:15 世纪前期。(2)规模:先后七次远航,访问了亚非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 沿岸。(3)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4)评价: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但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2. 东南沿海形势(1)元朝末年: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2)明朝前期:倭寇袭扰,明廷派戚继光等人平倭,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3)16 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在澳门的租住权。(4)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 北部:蒙古族鞑靼、瓦剌(1)明朝措施:重新修筑长城,加强军事防御。(2)结果:1571 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2. 西南:藏族措施:授封号,设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3. 东北:女真族(1)措施:设奴尔干都司,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2)女真族发展历程①16、17 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②1616 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③1636 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明清易代:1644 年,明朝灭亡,清朝迁都北京。达标检测1.下表是从元朝到明朝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管辖事件列举,以下事件及其后续处理能说明封建王朝中央政府( )时间 事件 事件后续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 明初沿袭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 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 荷兰人占领澎湖 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A.重视对异族的管理 B.遏制了荷兰的扩张C.加强两岸经济交流 D.领土主权意识增强2.君主专制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进一步强化。下列选项中,属于明朝首创的有A.实行科举制 B.推行察举制 C.废除丞相制 D.设军机处3.“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由材料不能得出明朝内阁( )A.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B.是辅助皇帝的内侍机构C.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D.阁臣可以给皇帝提供参考建议4.下图是郑和航海路线图。郑和堪称大航海时代的先驱,其远洋航行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他的航海活动( )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我国与欧美国家的经济交流对非洲国家的财宝进行了大肆掠夺与所到的亚非各国发生了激烈冲突5.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为减轻负担,他设置了( )A.中书省 B.内阁 C.殿阁大学士 D.行省6.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远航至东南亚、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寻找失踪的建文帝的下落C.扩大中外文化交流 D.“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7.内阁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明朝中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由此可知( )A.内阁大学士负责监察百官 B.明朝中期恢复了丞相制度C.“票拟”权使内阁大学士拥有了决策权 D.内阁制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