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7张PPT)新课导入长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长河。她横贯中华大地,哺育着中华儿女,孕育了中华文明,和黄河一齐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吗?各拉丹冬雪山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学习目标01知识备查02字词清单03初读课文04精读课文05教学目录07 拓展延伸06 课堂小结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理清文章思路,品位文章看似随意实则精巧语言的妙处。(重点)2.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难点)3.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素养)学习目标各拉丹冬,唐古拉山脉最高的一组雪山群,主峰海拔6621米。终年积雪,雪线高度海拔5800米,冰雪覆盖面积近600平方千米。知识备查背景资料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马丽华在西藏工作多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此文。作者介绍马丽华,195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读读写写lénɡ棱角( ) 骤然( ) 虔诚( ) 恭顺蠕动( ) 凄凉 懈怠( ) 敦实( ) 蜿蜒( ) 消长( ) 衰竭 漫溢( )演绎( ) 安营扎寨( ) 风云变幻接踵而至( ) 历历在目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zhòuqiánrúxiè dàidūnwān yánzhǎnɡyìyìzhàizhǒnɡ模棱(lénɡ)两可“踵”意为“脚后跟”,所以是“ ”部。区别于“滴水穿石”的“穿”。字词清单黧黑( )lí云遮雾障气喘吁吁( )xū霹雳( )pī lì冻疮( )酝酿( )砾石( )建议识记字词补充归纳尾椎骨( )眩晕( )蜷卧( )腈纶( )熠熠烁烁( )chuānɡyùn niànɡlìzhuīxuàn yùnquánjīnɡ lúnyì多音字棱( )棱角( )扑棱lénɡlēnɡ【串句记忆法】 受到重创( )的企业经创( )新性发展后,焕发出新的活力。chuānɡchuànɡ在地名“穆棱”中读“línɡ”。削( )刀削( )剥削xiāoxuē煞( )煞风景( )煞白shāshà形近字蠕( )蠕动嚅( )嗫嚅溢( )漫溢隘( )关隘yìrúàirú绎( )演绎译( )翻译椎( )尾椎稚( )幼稚zhuīyìzhìyì择( )选择锥( )锥子zhuīzé词语集注熠熠形容闪光发亮。光彩熠熠 熠熠生辉安营扎寨原指军队搭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秋高气爽秋天天空晴朗明净,气候凉爽宜人。风云变幻像风和云那样变幻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定,复杂多变。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也说“接踵而来”。历历在目十分清楚地出现在眼前。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可形容远方的景物和过去的事。多用于贬义。川流不息:可以指人、马、车、船的来往,也可指别的事物,所指对象可以是单一的。络绎不绝:专指人、马、车、船的来往。含有“繁盛”的意思,所指对象不能是单一的。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认真阅读课文,勾画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研读课文时解决。自主学习初读课文1.划分文章层次。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第二部分(1-2)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3-11)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第一部分第三部分(12-14)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划分层次初读课文1.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自主探究初读课文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见闻和感受。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时空顺序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品味第一部分西北阴坡分析讨论精读课文1.在藏北高原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东南阳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好看变化多端、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赞美探索长江源头的探险者,既侧面表现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险恶,也暗示了下文作者和摄制组将遭遇严峻的考验。2.作者为何要提到风行一时的“长江考察热”?3.说说考察的环境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分析其作用。环境: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作用: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1.根据第二部分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品味第二部分所至 所见 所感砾石堆上接近冰山爬过冰洞置身冰窟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浩浩苍苍的冰天雪地屏风一般、各种图案图案形状难以名状感叹造物主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自成一番天地纷纷扬扬的雪粒、千姿百态的冰体、冰世界、纵横的裂纹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2.这部分所见的冰塔林给作者留下了哪些印象?12345冰雪世界,天气寒冷,气候变化多端感悟自然的永恒与伟力,为之震撼狂风一刻不停晶莹连绵,静穆庄重海拔很高,活动困难1.请简要标划出作者两天的行程点。品味第三部分12345安营山脚下驶过冰河进入冰塔林再入冰塔林2.作者反复描写冰塔林,意在表达一种什么情感?作者通过描写冰塔林的奇景和美丽,展现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美。跟随队伍行进在各拉丹冬,尤其在进入冰塔林之后,作者的身体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内心感受也不尽相同。结合第二部分,试着找出这些变化。整体归纳探究作者行踪身体状况内心感受第一天驶向各拉丹冬尚属正常在草坝子上安营高原反应,发烧疼痛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担心影响心态,感叹自然伟大接近冰山、冰塔林摔伤,恶心,呼吸难赞美,凄凉、无奈置身冰窟“我要死了”感到温暖,思绪飞扬,被自然震撼第二天再入冰河“似乎已经衰竭”,没力气、挣扎想象长江的故事1.从整体上看,本文采用了哪种写景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从整体上看,本文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文章开头两句概括了作者的行踪,即从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安营,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在不断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景物分析讨论精读课文整体归纳探究也在不断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看到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在砾石堆上四顾,看到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冰山,发现它的难以名状;进入冰塔林,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有着“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有如“琼瑶仙境”,在阳光下“熠熠烁烁,光彩夺目”。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冰塔林的?请结合文段内容进行分析。由远到近。首先交代接近冰山,看到“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接着又写作者爬过冰洞,近距离看到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由远到近,层次清晰。第一天属于详写,从描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描写冰体形态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第二天属于略写,用笔精简。有详有略,轻重得当,行文富于变化。3. 作者再入冰塔林,相比第一天对冰塔林的描写,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4.说说下面几句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这几句是从多种感官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的。这几句从触觉、听觉和视觉角度,写出冰河上大风扫荡、雪粒飞扬的环境特点,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壮美的各拉丹冬雪山、冰川的赞叹之情。5.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说说你的理解。作者把主观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如对冰窟和风的描写,又如对冰塔林和冰川的描写。6.本文的语言整体来说比较平实、自由、随性,但作者在锤炼语言方面其实很下功夫。文中多处精彩的描写句、精练的哲思句、幽默的点染句,闪烁着思想、情感、精神的火花,很有感染力。请你品读下面的句子,思考并回答问题。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不知该看什么。眩晕①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卖弄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②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如果删去标红句子,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删去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的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③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④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赏析这个句子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用语精简而准确,形象性强,短促的句子节奏,很好地表现出冰体形状多得令人目不暇接,最后部分节奏放缓,形成一种张弛结合的音乐美,让句子又融入段落主体比较舒缓的节奏中去。总之,既流畅自然,又张弛有度,平易处读来轻松自如,锤炼处则需细细品味,很能吸引读者。原因:①从题目本身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既表明游览的地点是各拉丹冬,又强调了“在长江源头”,点明了各拉7.本文叙述的是作者跟随摄制组游览各拉丹冬的经历,将题目改为“各拉丹冬游历记”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丹冬作为长江的源头,哺育了中华文明的主题;而“各拉丹冬游历记”只能显示出游历的地点。②从文章结构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与文章结尾相呼应。③从思想感情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④此外,“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主题文章主要讲述作者的一次雪域高原之游,描写了各拉丹冬美丽壮观的景色和作者攀登的经历,赞美了大自然神奇的伟力,表现了作者勇于攀登的决心,不畏艰难的态度,抒发了热爱雪域风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不放弃,不半途而废,勇往直前,就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课堂小结 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游记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透作者的情感。作者远望冰塔林的景物,“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融汇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叹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直接发表言论,表达景物带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写作特色 移步换景巧观察,语言比较平实、自由、随性。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如 “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脉络清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有些句子简洁而形象,如“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儿来也不免气喘吁吁”;有些句子则亲切自然,如“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一天抒敬畏赞美之情作者行踪(所至)观景角度景物特征(所见)内心感想(所感)驶向各拉丹冬在草坝子上安营进入冰山、冰塔林置身冰窟远观四顾近看细看联想高峻雄壮变化多端辽阔、浩茫、奇美美丽多样晶莹闪耀形态多样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担心影响心态、感叹自然伟大赞美自然,凄凉无奈感到温暖,被自然震撼第二天:半卧细观冰面疏松流水漫溢想象长江的故事绘壮美冰雪世界再入冰塔林结构梳理长江之名的演变长江最早不称“长江”,专称“江”。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记载有“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汉广》)之句。这是当时赞叹汉水、长江的诗歌,说明在距今2500多年前人们就把长江称为“江”了。汉代以后,长江也被称为“大江”,如苏东坡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不仅是对长江磅礴之气势的客观描述,更蕴含了古人对长江的崇高赞美之情。后来人们对长江的认识逐步加深,感到单称“江”或“大江”不能完全表达它源远流长的地理特征,所以又根据它的特点起了个名——“长江”。唐宋以后,长江一词日渐广传,并多见于古诗文中。如李白的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近代以来,因长江下游有扬子江之称,于是又有用扬子江一名统称全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河统一名称为长江。拓展延伸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杨慎《临江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王勃《山中》古诗词中的“长江”教材习题讲解1.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作者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了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的所见所感。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角度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突出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教材习题讲解在砾石堆上四顾,突出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接近冰山,发现其图案的难以名状;进入冰塔林,特别是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冰山的裂纹和环绕冰山的皱褶,突出其晶莹纯美,光彩夺目;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听到坚冰之下的流水声。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的“所感”也发生着变化。远眺雪山时,感到雄伟和神秘;张望冰峰和冰河时,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身处冰窟时,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倾听水声时,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教材习题讲解2.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作者从描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描写冰体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上的延展。如对冰窟和风的描写,突出异样的“温暖”感受,既写风的“扫荡”,更把思绪放飞到洪荒之始,感喟于自然的永恒。教材习题讲解又如作者运用精短、准确、形象性强的词语,很好地表现出冰体形状之多,同时又想象眼前奇景的形成过程,主客观融为一体。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了文章独特的韵味。教材习题讲解3.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作者多次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恶劣,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教材习题讲解这样的写法,既能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作者忍受着身体的痛苦坚持行走、体验甚至考察,这给本文增添了一定的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也使文章主题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同时,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敬畏与景仰之情。教材习题讲解4.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教材习题讲解“眩晕”原指一种症状,感觉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该看什么;“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词语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时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教材习题讲解(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删去加点的部分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的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教材习题讲解(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波纹想象成树的年轮。教材习题讲解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这几个句子在描写眼前景物的同时,都不停留于具体的描写,而是将笔触宕开,抒写作者的想象与感触,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时间的远处或思考的深处。这样的写法虚实结合,主客相融,带给读者一种富于厚度和深度的美。教材习题讲解5.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参考答案:略。点拨:《话说长江》将目光集中在长江两岸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上面,着力表现长江所孕育的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以浓墨重彩、翰墨华章的风格,以一泻千里、磅礴非凡的气势,抒写了一曲祖国河山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教材习题讲解《再说长江》有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更切实际的真实性。在片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感受到这些事件和进程对我们的影响,看到历史留给长江与长江人的双重印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