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妙语匠心赋阿房,欲申炯戒细思量——《阿房宫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阿房宫赋》,“妙语匠心赋阿房,欲申炯戒细思量”。下面我将从教材解读、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一、教材分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对应“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该单元以“责任与担当”为人文主题,选取了两组四篇古代思辨性文本。第一组为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和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这两篇围绕国家治理展开讨论;另一组为杜牧的《阿房宫赋》与苏洵的《六国论》,这两篇围绕国家兴亡展开辩论。单元目标为“领会作者的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论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体文,而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史论文,根据“依体定教”,两篇文章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的实施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部编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将这两篇文章组成一课,这一课的“学习提示”中写道:“细读课文,结合杜牧、苏洵写作的社会政治背景,总结作者的观点及论述的思路,思考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感受赋和论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灌注其中的感情和气势。”据此,“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赋”体特质与质疑、思辨的批判性阅读既是本课的学习内容,也是学习本课的重要学习方法。二、学情分析1关于文言文的学习,高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劝学》和《师说》两篇古代论述性文本、《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两篇古代写景抒情散文,以及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的先秦诸子散文、史传散文,第五单元的奏疏《谏逐客书》。这些文言文时间跨度大,从先秦到清代,对文言基本词汇和语法都有所涉及,我们的学生基本具有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并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对于“赋”体文,虽然学生比较陌生,但“赋”体句式的整齐、文辞的华美、音韵的和谐,这些特点在古诗词中已被学生认识,因此,学生对“赋”体文也有似曾相识之感。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并充分考虑到一课时内目标的可完成性,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结合相关资料,了解“赋”体文特点。2.通过阅读比较历史文献与课文中有关阿房宫叙写的异同,把握作者观点,推断作者写作意图。3.学习作者为民发声、心怀天下的使命与担当。教学重难点:通过史实与课文的比读,在思辨中感受“赋”体文的特点、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设计意图:教学目标紧扣“赋”体特质、“批判性阅读”及单元人文主题,重难点在于思辨的批判性阅读的落实,使学生在体会这篇赋文语言艺术的同时,努力提高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四大核心素养。四、教法学法:点拨法、诵读法、讨论法《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主张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相机引导、适时点拨。2五、教学流程课前,师生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查找阿房宫的相关资料,疏通文意等工作。(一)任务情境:《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 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ē páng ”在西安话中是“那边”的意思,“阿房宫”就是“那边的宫殿”。因为没有建成,所以没有正式命名。请你们阅读杜牧的《阿房宫赋》和收集的相关资料,给“阿房宫”取一个正式的名字吧!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这个任务情境,鼓励学生探究和解决真实的、复杂的问题,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任务情境不仅能够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还可以在整节课的学习中从一而终地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杜牧笔下的阿房宫。(二)学习活动:再见“阿房”——认识“赋”体特点1.通读课文,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阿房宫”,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思路,找出描写阿房宫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的特点,如:宫殿之大、美女之多、珍宝之丰。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阿房宫这些特点的?从词语的运用、句式的选择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探讨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并找出典型语句进行品读。赏析示例:①“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3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②“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词语华丽典雅,音韵和谐;句式对称整齐中又有变化;多用夸张、铺陈、排比、对比的手法。这就是“赋”体形式上的特点—— “铺采摛文”,即注重铺叙,用华美的辞藻充分展现事物的特征,也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3.自由诵读,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自选几处语段,结合“赋”体的相关资料,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赋”体的形式特点。教师范读:“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设计意图:文言文要重视诵读,赋文更要因声求气,以声传情,以声品味。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对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阿房”与秦亡——辨析作者观点和写作意图1.PPT 展示《史记》中关于阿房宫建造的时间、原因、地址及规模的相关文字,和杜牧的《阿房宫赋》进行比较阅读,完成下表:比较项目 篇目 《阿房宫赋》 《史记 · 秦始皇本4纪》建造时间建造原因建筑规模写作方法学习资料:《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贾山传》《水经注·渭水》以及《三辅旧事》《三辅黄图》等都有对阿房宫的记述。《史记》成书最早,其记述也比较准确,摘引如下:(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 212 年) ,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 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2.通过比读,你发现杜牧笔下的“阿房宫”和《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阿房宫”的异同了吗?试举例说明。师生讨论归纳:第一,“咸阳人多, 先王之宫廷小”,即随着国家的统一,作为国都的咸阳人口不断增加, 原有的宫廷已不能满足新的需要, 故于渭水之南营建新的朝宫,可见《阿房宫赋》把阿房宫的兴建完全归因于“秦爱纷奢”, 并不确切;第二,阿房宫先建前殿,终始皇之世, 全部工程并未完成,即使全部完成, 也谈不上《阿房宫赋》所说的“覆压三百余里”;第三,秦始皇三十五年才开始修阿房宫, 距始皇之死不过两年, 因而《阿房宫赋》说“宫人”们“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也不合事实。两相比较,我们发现,杜牧笔下的阿房宫和《史记·秦始皇本纪》5中“阿房宫”有较大的差异。《阿房宫赋》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艺术想象和夸张,就是说, 这不是历史著作, 而是文艺作品。那么,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杜牧与“阿房”——再探作者写作意图1.结合写作背景,再探本文的写作意图。学习资料:(1)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写道:“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2)杜牧为规劝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极力铺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奢靡,劳民伤财,终至亡国;《阿房宫赋》的批判锋芒,不仅指向秦始皇和陈后主、隋炀帝等亡国之君,而主要是指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的。师生总结:杜牧对阿房宫的描写是为了借古讽今,这正是“赋”体文“体物写志”之“志”的表达。2.研读最后一段,找出作者“写志”的关键句,说一说你的读“志”感悟与思考。师生讨论明确:“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哀( 秦皇 )鉴( 秦皇 ),后人——当朝统治者、唐以后的统治者。作者是为了借古讽今,警示当今统治者要真正吸取历史教训,不要成为后人哀怜的对象。当然,这个后人也包括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我们要学习杜牧为国忧思、为天下计深远的责任担当精神。设计意图:通过引入史料、知人论世,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的现实针对性,并了解“赋”文“体物写志”的特点。在比较阅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学会主动质疑、分析和思考,为给阿房宫取名提供支架并奠定辩证思维的基础。命名“阿房”——“我”心目中的阿房宫6根据杜牧的《阿房宫赋》、《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阿房宫以及阿房宫的相关资料,我们对阿房宫有了一定的了解,结合你的阅读体验与思考,选取一个角度,给你心中的“阿房宫”取一个正式的名字吧!说一说你取名的理由。取名支架:(如历史上的阿房宫、杜牧心中的阿房宫、我心中的阿房宫等)附:“阿房宫”取名评价表:评价标准 优 秀 合 格 不合格评价内容角度的选取 角度新颖,有创 角度一般,无创 无角度意 意主题表达 有明确新颖的主 有主题,但不新 无主题题 颖文本内容 紧扣文本内容 与文本内容关 与文本内容联性不紧密 无关语言表达 流畅、有文采 流畅、一般 不通顺、平淡观点表达 新颖,有吸引力 有观点,一般概 语无伦次述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照“取名评价表”参与学习评价,根据评价的维度和完成情况反思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并调整自身,提高学习能力。“取名”是建立在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认识上,此环节也是课堂最精彩的生成和学习成果的展示。(三)课堂小结在唐王朝内忧外困的形势下,23 岁的杜牧借《阿房宫赋》阐述了自己对于天下兴亡的思考,向唐朝统治者提出警示,虽然文学作品和史实不同,但作为封建时代一个正直文人,其忧国忧民、匡世济民7的情怀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让这篇《阿房宫赋》传唱千古。设计意图:从士人情怀和艺术成就上高度肯定杜牧及《阿房宫赋》,总结其写作意图,学习作者为民发声、心怀天下的使命与担当,呼应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四)布置作业1.课下继续修正你对“阿房宫”的命名,并将命名理由写下来,配上自绘画或剪贴图画,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你“心中的阿房宫”。2.预习苏洵的《六国论》,比较《阿房宫赋》和《六国论》对“秦朝灭亡”原因的分析,三探《阿房宫赋》的写作意图。设计意图:作业的设计将情境任务延续到课下,使课上与课下的学融为一体,在下一篇《六国论》的预习中,让学生认识到这一课的整体性,相互勾连,加深对本篇文章的理解,也激励学生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五)板书设计阿房宫赋杜牧名(取名)赋 阿房宫 史意(意图)设计意图:板书力求用精要的语言、明晰的形式构建本节课的学习框架。为完成给阿房宫的命名,在了解“赋”体文特点的基础上,将文本与史料进行比读,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后,学生心目中的阿房宫也呼之欲出了。8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大家!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